缩略图

覆膜栽培对马铃薯土壤水分保持与产量的影响研究

作者

李陆洋

湖北大学

引言:

马铃薯作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粮食与经济作物,其生产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土壤水分不足与蒸发损失过大,常常成为制约马铃薯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为了缓解这一问题,覆膜栽培技术逐渐被应用于田间管理实践。覆膜通过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微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土壤的持水能力,并对作物生长过程产生积极影响。近年来,有关覆膜在粮食与蔬菜生产中的应用已得到验证,但在马铃薯栽培体系中的系统研究仍显不足。深入分析覆膜栽培对土壤水分保持和产量提升的作用,对于优化马铃薯生产模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土壤水分变化下的问题与挑战

土壤水分是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关键限制因子之一,其变化直接决定了植株光合效率、块茎膨大速度以及最终产量水平。在旱作和半旱作区域,土壤表层水分蒸发量较大,致使耕层含水量迅速下降,根系可利用的水分明显不足,导致植株出现叶片卷曲、早衰和结薯率降低等不利表现。即使在灌溉条件下,若缺乏有效的水分保持措施,水分利用率依然偏低,大量水分流失会加剧土壤干旱化趋势,不利于马铃薯根系深层伸展。

裸地栽培时,地表温度随日照强度急剧波动,造成土壤水分蒸散加快,不仅破坏了耕层水分平衡,还会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稳定性。水分供给的不均衡,使得马铃薯块茎膨大阶段极易受到抑制,形成大小不均的薯块,降低商品率。土壤干旱常导致盐分上移和养分转移困难,进一步削弱了土壤对作物的供养能力。

在马铃薯需水规律中,苗期和块茎形成期对水分最为敏感,若土壤湿度长期低于适宜范围,植株群体会因水势降低而造成气孔关闭,光合产物积累不足,生物量增长受到限制。长期的水分亏缺还会诱发土壤微生物区系紊乱,减少有益微生物活动,削弱氮素和磷素的有效转化效率,使土壤养分循环受阻。由此可见,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始终是制约马铃薯稳产的核心问题,而如何在田间管理中实现水分保持与合理调控,成为亟需突破的环节。

二、覆膜栽培的实施与调控作用

覆膜栽培在马铃薯生产体系中的应用,核心在于通过地表覆盖材料的隔离作用改善土壤水分与热量条件。薄膜覆盖能够有效阻断土壤水分的直接蒸发,使得耕层含水量保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随着蒸散作用减弱,土壤水势得到维持,根系能够在较长时期内吸收所需水分,从而避免水分胁迫对植株生理活动的干扰。稳定的土壤湿度还使得根系在块茎形成和膨大期保持较强的吸收能力,促进了水分与营养物质的高效利用。

在温度调节方面,地膜具备明显的保温效应,白天通过透光提升地表吸收辐射,夜间阻隔热量散失,使土壤温度维持在有利于根系伸展的范围。马铃薯根系在适宜的热环境下增强呼吸作用,促进根毛发育,提高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速率。由于地温和湿度的双重改善,根际区的微生物活动更为旺盛,有益菌群在碳氮循环中表现活跃,从而提升土壤养分供应能力。

地膜覆盖还对田间水分分布产生调控效果。在降雨条件下,覆膜可减少直接冲刷和水分流失,使土壤剖面形成稳定的湿润层,有助于缓解土壤干旱带来的不均衡供水问题。水分的高效利用率避免了因水分波动过大造成的结薯不稳定,为植株提供了持续均衡的水分环境。与此同时,膜下水分蒸发受控,空气湿度维持在合理区间,降低了病害传播的几率。在作物生长表现上,覆膜栽培能够增强马铃薯叶片的光合强度。稳定的水分供应与适宜的地温使植株保持旺盛的群体生长势,叶面积指数增加,光合产物积累速度加快,为块茎膨大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由于养分吸收和光合效率的同步提升,马铃薯在膨大期的干物质分配更为集中,形成的薯块外观整齐、均匀性好,提升了商品化水平。

覆膜的实施还间接改善了土壤理化特性。覆盖材料减少了地表水分波动,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使土壤通气性增强,进一步改善了根系环境。长期覆膜还能够减缓土壤养分淋失,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形成水分与养分的良性耦合。在马铃薯需水需肥高峰期,这种调控作用尤为显著,保障了产量形成过程的稳定性。覆膜栽培通过多维度的调控机制,改变了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和温度动态特征,同时优化了根际环境和植株生理过程,为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提供了条件支撑。

三、产量提升的综合成效

产量水平的提升是覆膜栽培在马铃薯生产中最直观的表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壤环境与作物生理状态的双重优化。地膜覆盖后,耕层湿度保持稳定,避免了干旱条件下的水分亏缺与湿润过度造成的渍害,使块茎在形成期和膨大期始终处于适宜的水分环境。充足而均衡的水分供应保证了光合产物向地下器官的持续运输,使得块茎积累速度加快,结薯数量显著增加。水分利用率的提高有效降低了因水分波动带来的减产风险,使得整体单株产量趋于稳定。

在光合生产力方面,覆膜栽培改善了植株群体的生理状态。土壤水分充足时,叶片保持较高的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增加,群体光能利用率增强。稳定的光合产物积累促进了干物质在块茎中的转化与沉积,表现为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由于块茎膨大期的光合供应充足,薯块分布更加均匀,商品薯比例增加,直接提升了经济产出。在养分吸收与分配层面,覆膜栽培通过稳定根际环境促进了氮、磷、钾等关键养分的高效吸收。根系在湿润且通气性良好的土壤中生长健壮,吸收速率提高,使得植株营养水平得以维持在较高水平。肥料利用效率的提升减少了养分流失风险,保证了块茎发育过程中养分的持续供应。这一过程不仅增加了单株结薯数量,还改善了块茎的品质,表现为淀粉含量提高、干物质比例上升。

在群体水平上,覆膜处理促进了植株间的协调生长。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与湿度的稳定性增强了群体整齐度,株高与叶面积差异减小,减少了生长不均衡造成的竞争效应。群体一致性增强后,田间整体的光合效率与产量构成更加合理,形成了较高的群体生产力。由于植株生长周期内逆境胁迫减少,薯块形成的时间跨度延长,收获时表现为单株和群体产量均有显著增加。在长期的产量表现中,覆膜栽培还降低了因环境波动带来的产量不稳定性。水分与温度条件的改善使得干旱年份的减产幅度减轻,丰产年份的增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这种对环境变化的缓冲效应提高了马铃薯生产体系的抗风险能力,为稳定供应提供了保障。通过产量与品质的同步提升,覆膜栽培在马铃薯产业中展现出显著的综合效益。

结语:

覆膜栽培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展现出显著的综合优势。通过改善土壤水分动态与温度条件,不仅有效提升了根系活力和养分吸收效率,还促进了块茎形成与产量增加。该技术实现了水分保持、光合效率和群体均衡性的统一,为马铃薯的高产稳产提供了可靠支撑。结合不同生态区的生产实践,覆膜栽培在推动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 . 覆膜栽培对马铃薯土壤水分保持的影响 [J]. 中国农业科学 ,2019, 52(4): 712-720.

[2] 李春林 . 覆膜条件下马铃薯产量形成机制研究 [J]. 作物学报 , 2020, 46(8):1283-1292.

[3] 陈海燕 . 覆膜技术对旱区土壤水分与马铃薯生长的调控作用 [J].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34(12): 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