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 + 线下” 融合模式在幼儿园家园共育中的实践与反思
马亦天
昆山开发区夏驾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 215300
一、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传统的家园共育模式多以线下活动为主,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访等,虽能实现面对面沟通,但存在参与率低、互动不及时、信息传递不全面等问题。随着智能手机、互联网的普及,线上沟通工具(如微信群、公众号、育儿 APP 等)逐渐应用于家园共育,但其单独使用时,又易出现沟通流于表面、缺乏情感连接等弊端。
二、“线上 + 线下” 融合模式在幼儿园家园共育中的实践路径
为确保 “线上 + 线下” 融合模式有效落地,幼儿园从信息传递、互动参与、资源共享、评价反馈四个维度构建实践路径,形成 “线上预热 - 线下实施 - 线上延伸” 的闭环共育体系,具体如下:
(一)信息传递:线上及时推送,线下精准解读
信息传递是家园共育的基础,需兼顾 “时效性” 与 “准确性”。幼儿园通过“线上 + 线下” 结合的方式,确保家长全面、准确了解幼儿园工作与幼儿情况。
线上:多平台联动,及时传递动态
幼儿园搭建 “班级微信群 + 幼儿园公众号 + 育儿 APP” 的线上信息矩阵。班级微信群由班主任负责日常维护,每日推送幼儿在园的活动照片、饮食情况、学习内容等。
线下:面对面沟通,深化信息理解
针对重要信息(如幼儿阶段性成长问题、园所重大调整),幼儿园通过线下家长会、家访、家长约谈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深度沟通。
(二)互动参与:线上广泛动员,线下深度体验
互动参与是提升家园共育积极性的关键,幼儿园通过 “线上预热动员 + 线下沉浸式体验” 的方式,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共育活动。
线上:预热宣传,便捷报名
在开展线下共育活动前,幼儿园通过线上平台进行预热。例如,在举办 “亲子阅读节” 活动时,提前 1 周在公众号发布活动方案,包含活动主题、流程、时间、地点及报名方式,家长可通过育儿 APP 直接报名;同时,在班级微信群发起 “亲子阅读打卡” 预热活动,鼓励家长每日上传与幼儿的阅读照片或视频,教师在线点评指导,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提升家长的参与意愿。
线下:丰富活动,深化互动
线下活动注重为家长与幼儿、家长与教师搭建深度互动的平台。除传统的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外,幼儿园还设计了 “家长助教”“家长沙龙”“亲子实践”等特色活动。例如,开展 “家长助教日” 活动,邀请有专业特长的家长(如医生、消防员、厨师)走进幼儿园,为幼儿开展专题课程,如医生家长讲解 “健康防护小知识”,厨师家长带领幼儿制作简单点心;举办 “家长沙龙”,围绕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幼小衔接准备” 等主题,让家长分享育儿经验、交流困惑,教师现场提供专业指导;组织 “亲子实践” 活动,如 “垃圾分类进社区”“种植小能手”等,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实践,在互动中增进亲子感情,同时强化家园教育共识。
三、“线上 + 线下” 融合模式的实施成效
经过一年的实践,“线上 + 线下” 融合模式在幼儿园家园共育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
(一)提升家长参与积极性与共育意识
线上平台的便捷性打破了家长参与共育的时空限制,线下活动的沉浸式体验则增强了家长的参与感。数据显示,实施融合模式后,家长参与家园共育活动的平均率从原来的 65% 提升至 92% ,其中 “家长助教”“亲子实践” 等活动的参与率均超过 85% 。许多家长表示,通过线上资源学习与线下活动参与,更深刻地理解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幼儿,共育意识明显提升。例如,一位大班幼儿家长在反馈中提到:“以前总觉得教育是幼儿园的事,现在通过参与家长沙龙和线上学习,知道了幼小衔接需要家园共同努力,我也开始陪孩子做专注力训练,效果很好。”
(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与习惯养成
家园教育理念的统一与教育行为的协同,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在融合模式下,幼儿在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均有明显进步。例如,通过线上 “生活自理能力打卡” 与线下 “我是小能手” 活动,小班幼儿自主穿衣、吃饭的比例从 50% 提升至 80% ;借助 “亲子阅读节” 线上打卡与线下阅读分享活动,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显著提升,喜欢阅读的幼儿比例增加了 40% 。教师观察发现,家园协同教育下的幼儿,更易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也更强。
四、“线上 + 线下” 融合模式实践中的问题与反思
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反思与改进:(一)存在的问题
部分家长线上参与度不均衡
由于家长年龄、职业、信息化素养存在差异,部分年长家长或工作繁忙的家长,线上参与积极性较低。例如,在 “线上育儿知识学习” 活动中,30 岁以下家长的学习完成率为 90% ,而 45 岁以上家长的完成率仅为 50% ;部分家长因工作原因,无法及时查看线上信息,错过活动报名或反馈时间。
线上互动易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班级微信群等线上平台的互动多以教师单向推送信息为主,家长主动提问、交流的频率较低,互动内容多集中在 “幼儿在园情况” 等基础问题上,缺乏对教育理念、育儿方法的深度探讨。例如,教师推送育儿文章后,仅有少数家长点赞评论,多数家长未参与讨论。
(二)反思与改进策略
分层指导,提升家长线上参与
针对不同类型家长,提供个性化指导。对于信息化素养较低的家长,开展线下 “手机操作培训”,手把手教家长使用育儿 APP、参与线上活动;对于工作繁忙的家长,推出 “碎片化学习资源”,如将育儿知识制作成 5-10 分钟的短视频,方便家长利用碎片时间观看;同时,在重要信息推送后,通过电话提醒未查看的家长,确保信息传递全覆盖。
设计深度互动话题,激发家长参与热情
教师主动在线上平台发起深度互动话题,如 “如何引导幼儿正确面对挫折”“亲子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等,鼓励家长分享经验、提出困惑,教师及时点评并提供专业建议;定期邀请育儿专家、优秀家长开展线上直播分享会,设置互动问答环节,提升线上互动的深度与专业性。
五、结论
“线上 + 线下” 融合模式为幼儿园家园共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其通过整合线上与线下的优势,有效提升了家园互动的效率与质量,促进了家长、幼儿与教师的共同发展。然而,该模式在实践中仍存在家长参与不均衡、互动深度不足、活动衔接不紧密等问题,需要幼儿园持续优化改进。
未来,幼儿园应进一步深化 “线上 + 线下” 融合模式的应用,结合时代发展与家长需求,创新共育形式(如引入直播、短视频等更生动的线上互动方式),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与共育能力培训,构建更加高效、协同、有温度的家园共育体系,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朱玲,陈曼。乡村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现状及对策 —— 以广东省汕头市为例 [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25(1):23-28.
[2] 王怀灼。浅谈幼儿园教育中家园共育模式的实施 [J]. 大众文摘,2023(45):88-90.
[3] 王冬梅。幼儿园家园合作共育教育模式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