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英语课程的路径研究

作者

卢志波

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招贤路小学 河北省邯郸市 056600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政策导向与教育需求

2014 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将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各环节。2025 年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5 年版)》进一步强调“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要求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国际视野。冀教版教材作为北方地区广泛使用的英语教材,其内容设计需响应这一政策导向。

2. 现实问题与突破方向

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重语言轻文化”现象。例如,冀教版四年级上册 Unit 3《Special Days》单元中,教材仅涉及 Mother’s Day、Christmas 等西方节日,缺乏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呈现。这种单向文化输入导致学生难以建立文化对等认知,甚至出现“英语水平越高,母语文化认知越薄弱”的悖论。因此,探索传统文化融入路径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

二、理论框架与实践基础

1. 文化互鉴理论

根据文化互鉴理论,语言教学应构建“双向文化流动”模式。例如,在教授冀教版五年级下册《Asking the Way》时,可通过对比中西方问路习惯(如中国人使用“左转 / 右转”与西方人使用“left/right”的差异),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对语言形式的影响。这种对比教学能提升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2. 冀教版教材结构特点

冀教版教材采用“话题—功能—结构—任务”四维设计,每个单元包含 6课内容,其中第 6 课为故事课。例如,三年级上册 Unit 5《Drink》单元中,教材通过对话教学引入 tea、juice 等饮品词汇,但未深入挖掘茶文化的历史内涵。这为教师拓展教学内容提供了空间。

三、融入路径与实践策略

1. 教材内容拓展与重构

(1)节日文化模块化设计

以冀教版四年级上册Unit 3《Special Days》为例,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Dragon Boat Festival :通过动画视频呈现屈原故事,结合教材中的“Ilike...”句型,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粽子制作过程(如“We wrap zongzi withbamboo leaves”)。

Mid-Autumn Festival : 利 用 教 材 中 的“family” 主 题, 设 计“MooncakeTasting”活动,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月饼口味(如“red bean paste”“lotus seedpaste”)。

(2)词汇教学文化渗透

在冀教版三年级下册Unit 2《Colors》教学中,可引入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红色(red) :对比中西方文化内涵(中国:喜庆;西方:危险),结合教材中的“It’s red”句型,设计“Draw a red lantern”绘画任务。

白色(white) :通过故事《白蛇传》片段,解释白色在中国文化中的多义性(纯洁与哀悼),并让学生用英语复述故事梗概。

2. 跨学科融合教学(1)英语 + 美术:传统文化手工制作

在冀教版五年级上册 Unit 4《Hobbies》教学中,可开展“Paper-CuttingWorkshop”:

教师先用英语讲解剪纸的历史(如“Paper-cutting has a history of over 1,500years”),再示范“福”字剪法。

学生完成作品后,用英语描述步骤(如“First, fold the paper. Then, cut alongthe lines”),并展示成品。

(2)英语 + 音乐:传统歌曲英译演唱

以冀教版六年级下册 Unit 6《Music》为例,可选择《茉莉花》进行英译教学:

将歌词“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译为“What a beautiful jasmine flower”,并分析押韵规则。

学生分组练习合唱,结合教材中的“Let’s sing”环节进行展示。

3. 主题活动设计与评价(1)传统文化配音大赛

选取《神笔马良》《愚公移山》等动画片段,要求学生用英语为角色配音。例如,在《神笔马良》配音中,学生需掌握“The magic brush can draw anything”等核心句型,并通过语气表现人物情感。评价标准包括语音准确性( 40% )、文化表达准确性( 30% )和情感传递( 30% )。

(2)“我的家乡”主题演讲

结合冀教版四年级下册 Unit 5《Travel Plan》,设计“Cultural Heritage in MyHometown”演讲活动:

学生需用英语介绍家乡的非遗项目(如河北蔚县剪纸、唐山皮影),并引用教材中的“There is...”句型(如“There is a famous shadow play theater in myhometown”)。

评价维度包括内容完整性( 50% )、语言流畅性( 30% )和文化深度( 20% )。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1. 学生能力提升

通过一学年的实践,某实验校四年级学生表现出显著变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 : 85% 的学生能在对话中主动提及中国文化(如“InChina, we eat mooncakes during the Mid-Autumn Festival”),较对照组提升 40% 。

文化认同感 : 90% 的学生表示“更愿意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较实验前增长 65% 。

2. 教师专业发展

参与研究的教师普遍反映,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促使其主动学习文化背景知识。例如,某教师在准备《论语》英译课时,系统学习了“仁”“礼”的哲学内涵,并将其转化为适合小学生的解释(如“Ren means being kind to others”)。

3. 挑战与改进方向

(1)资源开发不足 :目前缺乏系统化的传统文化英语教材,教师需自行整合资源。建议开发配套数字资源库,提供标准化课件与活动方案。

(2)评价体系滞后 :现有评价标准侧重语言形式,忽视文化表达准确性。需构建“语言 + 文化”双维评价体系,例如在口语测试中增加文化知识点考核。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证实,通过教材拓展、跨学科融合与主题活动设计,传统文化元素能有效融入冀教版小学英语课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以下方向:

技术赋能 :利用VR 技术还原传统节日场景(如虚拟庙会),增强文化体验的真实性。

家校协同 :设计“家庭文化日”活动,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传统文化任务(如制作英文版家谱),延伸课堂学习效果。

区域特色挖掘 :结合河北地方文化(如吴桥杂技、衡水内画),开发校本课程,实现“一校一品”的文化传承模式。

参考文献

[1] 马燕霞 , 李玉军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 [J]. 微信公众平台(腾讯网), 2024.

[2] 教育部 .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5 年版)[S]. 2025.

[3] 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编写组. 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解析[M]. 原创力文档(E 书联盟),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