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想象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李颜贞
佛山市顺德区杏联初级中学 528325
2022 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阶段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联想和想象是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想象作文写作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
一、初中想象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想象作文被忽视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更重视写实作文,认为考场作文多为写实,且写实作文套路易掌握,因此常教授学生写实作文模板,导致学生作文缺乏新意,想象力未得到发展。
(二)学生作文问题突出
学生在写想象作文时,文章缺乏文化韵味,语言生硬,思维单一。学生常写自己穿越到未来,看到先进科技,但内容缺乏文化味,描写细腻度不足,思维未得到发散,审美创造力未被唤醒。
二、围绕核心素养制定的具体策略
(-) 以文化元素激发想象
1 . 借用古诗词,增添文化味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极富文化韵味。教师在想象作文教学中,可借用教材中的古诗词,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例如,以“爱国”为主题时,可结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辛弃疾手中的宝剑,目睹其爱国一生,以宝剑视角叙述,增添文化韵味,生动诠释“爱国”主题。
2. 切换时空,赋予历史厚重感
文学与历关系史密不可分。教师可通过语文与历史跨学科融合,激发学生想象力。例如,以“君子”为话题,假设科学家发明时空隧道,学生穿梭到不同历史时期,见识历史上有名的君子,领略其高尚人格,从而理解“君子”内涵。通过切换时空,学生获得写作素材,激发想象力。
3. 吸纳经典,再造文学名著形象
文学作品中经典形象众多,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名著中的经典形象进行再造。例如,以“君子”为话题,可启发学生联想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并以《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为例,假设祥子穿越到 21 世纪,生逢盛世,成为“北漂”,凭韧劲积累财富,成立网约车公司,成为时代创业人,展现君子精神。
(二)以个性化语言助力想象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想象需要语言呈现。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有助于想象力发展。个性化语言新颖独特,训练往往从模仿开始。教师应选取教材中极富想象力的个性化语句作为范本,让学生模仿。例如,九年级下册《定风波》中“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教师可通过填空形式让学生仿写,生成个性化语句,推动想象力发展。
(三)以发散思维驱动想象
发散思维是辩证思维的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识圈。新课标指出,思维能力包括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教师应把发散思维落实到教学环节中。例如,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可通过设置问题,如把叙述视角转换为菲利普太太,让学生切换视角理解人物处境,感受其艰难和不易。如:想象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的表现,发散学生思维,理解人物形象。
(四)以“美”的要求和规律引导想象
审美创造力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主要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在想象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以“美”的要求和规律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审美创造力。“美”的要求和规律具体体现在发现生活中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1. 以自然之美引导想象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眼中万物皆有生命。在想象作文中,自然之物可成为写作对象。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梦境的方法构思,如与莲花对话,聆听其心声,感受其克服恶劣环境保持高洁的品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
2. 以人情之美引导想象
作文是育人的摇篮,应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真、善、美之人,感悟人情之美。学生在写人抒情类作文时,往往以写实为主,缺乏新颖构思。教师可选取课文《金色花》为例,指导学生运用角色假设的方法构思,如假设自己变成家里的一盏灯,目睹母亲为家庭付出的奉献,感悟亲情之美,立意新颖。
三、实施策略的具体案例与分析
案例一:以古诗词激发想象——以“爱国”为主题
案例描述:教师结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辛弃疾手中的宝剑,目睹其爱国一生。学生以宝剑视角叙述,突破时间和空间束缚,发展文学想象力,同时使作文富有文化韵味,生动诠释“爱国”主题。
分析:此案例通过借用古诗词中的意象,激发学生想象力,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还加深了对“爱国”主题的理解。
案例二:切换时空,理解“君子”内涵
案例描述:教师以“君子”为话题,假设科学家发明时空隧道,学生穿梭到不同历史时期,见识历史上有名的君子,如苏武、文天祥、“戊戌六君子”等,
领略其高尚人格和道德风采,从而理解“君子”内涵。
分析:此案例通过跨学科融合,激发学生想象力,同时辅助历史学科培养时空观念。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还加深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提高了审美创造力。
案例三:再造文学名著形象——以祥子为例
案例描述:教师以“君子”为话题,启发学生联想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并以《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为例,假设祥子穿越到21 世纪,成为“北漂”,凭韧劲积累财富,成立网约车公司,成为时代创业人,展现君子精神。
分析:此案例通过再造文学名著形象,激发学生想象力,同时引导学生立足时代背景,对原著主题进行个性化解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四、结语
教师要对想象作文的教学引起重视,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以文化元素激发想象,以个性化语言助力想象,以发散思维驱动想象,以“美”的要求和规律引导想象。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作文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把语文核心素养落到实处,为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王荣生. 写作教学教什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叶黎明 . 辨异:想象与文学的想象——对想象作文教学目标的审议与讨论 [J]
[4] 袁国超. 作文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 专题聚焦,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