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化编程
孟楠 闫鸽 陈启旺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吉林长春130052
基金项目: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图形化编程—实验室自动化新模式”(项目编号:202410204143)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实验室自动化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编程方式因技术门槛高限制了非专业人士的参与。本研究探索图形化编程技术在实验室自动化中的应用,旨在降低操作难度,提升实验效率。通过分析图形化编程的模块化特征和可视化优势,验证了该技术能有效简化设备控制流程,实现实验步骤的灵活配置。研究发现,采用图形化编程后,实验人员无需深入掌握代码知识即可完成复杂的自动化操作,显著减少了人为错误。该系统在化学滴定、生物培养等常规实验中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尤其适合教学型实验室和中小型科研机构。研究表明,图形化编程为实验室自动化提供了更易普及的技术路径,未来可通过扩展指令集和优化交互设计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该模式不仅有助于推动实验教学的数字化转型,也为跨学科研究中的设备共享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图形化编程;实验室自动化;模块化设计;可视化界面;实验效率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传统实验室自动化系统通常依赖文本编程语言实现设备控制,这对非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实验人员构成显著技术门槛。随着科学实验复杂度的提升和教学型实验室设备规模的扩大,亟需一种更直观、易用的编程方式降低自动化操作难度。图形化编程技术通过模块化图标和可视化界面,将复杂的代码逻辑转化为拖拽式操作,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来,图形化编程在工业控制和教育机器人领域已展现出显著优势。该技术允许用户通过连接功能模块图标来构建程序流程,无需记忆语法规则即可完成逻辑设计。在实验室场景中,这种特性特别适合需要频繁调整参数的化学滴定、周期性操作的生物培养等常规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可视化编程界面能有效缩短实验人员的操作学习曲线,减少因代码错误导致的设备误操作。
本研究旨在验证图形化编程技术对实验室自动化效能的提升作用。重点探究两个核心问题:如何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设备控制复杂度,以及该技术对实验流程灵活性的改善效果。通过构建图形化编程平台与实验设备的联动机制,评估其在简化操作步骤、减少人为失误方面的实际表现,为中小型科研机构提供可推广的自动化解决方案。研究结果将为推动实验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促进跨学科实验室的设备资源共享。
二、实验室自动化的图形化编程实现
2.1 图形化编程工具的选择与比较
在实验室自动化领域,选择合适的图形化编程工具需综合考虑功能适配性、学习成本和设备兼容性三个方面。主流工具主要包括LabVIEW、Blockly和Scratch等,它们在操作复杂度和专业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
LabVIEW作为工业级图形化编程平台,提供丰富的设备控制模块和数据处理功能。其特点是采用数据流编程模式,通过连线传递变量,适合精确控制实验仪器。例如在化学滴定实验中,可直接调用预设的滴定曲线模块,配合PH传感器实现闭环控制。但该工具需要系统学习模块间逻辑关系,初始学习周期相对较长。
专业实验室推荐采用模块化扩展方案。基于Node-RED等开源工具二次开发,既能保留图形化编程的直观性,又能通过插件支持特定实验设备。例如在生物培养实验中,可加载温度控制模块和计时器模块,组合成完整的培养流程。这种方式平衡了功能深度与操作简便性,且能根据实验需求灵活调整。
工具选择需匹配实验室的具体场景。对于需要高精度控制的物理化学实验,LabVIEW等专业工具更能满足需求;教学演示或简单自动化任务则适合使用Blockly类轻量工具。设备兼容性也是关键考量因素,应优先选择提供实验仪器专用驱动库的平台。通过对比测试发现,采用适配实验室主要设备的编程工具,能显著减少系统调试时间。
2.2 实验室自动化系统的图形化编程案例研究
在化学滴定实验中,图形化编程展现出突出的实用价值。通过LabVIEW平台搭建的自动化系统,实验人员只需拖拽"加液泵控制"、"pH传感器读取"和"数据记录"三个核心模块,即可构建完整的滴定流程。具体操作中,pH阈值判断模块会自动触发加液泵的启停,实现终点判定。这种方式不仅避免了传统方法中手动滴定的视觉误差,还能实时生成滴定曲线图。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经过2小时培训后,都能独立完成该系统的搭建与参数调整。
生物培养实验则体现了图形化编程的时序控制优势。使用Blockly设计的培养系统包含温度控制、光照调节和自动取样三个功能组。用户通过排列时间轴上的彩色模块,设置不同培养阶段的环境参数。例如在酵母培养中,可配置"25℃黑暗培养12小时→30℃光照培养6小时"的交替循环。系统支持在运行中动态调整时间参数,教师演示时能直观展示温度变化对菌群生长的影响,有效辅助微生物学教学。
教学机器人实验室的案例则更突出图形化编程的教育适应性。基于Scratch平台改造的移液机器人控制系统,将复杂的坐标运动转化为"移动到A点→吸取液体→移动到B点→排出液体"的积木指令链。学生通过组合这些基本动作模块,能自主设计多种溶液配比方案。这种可视化编程方式使抽象的空间运动规划变得具体可感,在药剂学实验中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这些案例共同证明,图形化编程能有效解决实验室自动化中的三个关键问题:其一,通过模块封装隐藏设备控制的底层复杂性;其二,直观的流程设计界面降低了误操作风险;其三,标准化的模块接口促进了不同设备间的协同工作。特别是在教学场景中,图形化系统既保持了足够的专业功能,又具备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师生快速上手的友好特性。
四、结论
本研究验证了图形化编程技术作为实验室自动化新模式的可行性与优势。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可视化操作,该技术显著降低了实验设备控制的技术门槛,使非专业人员也能快速构建复杂的自动化流程。案例研究表明,在化学滴定、生物培养等常规实验中,图形化编程不仅减少了人为操作失误,还提高了实验方案调整的灵活性。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通过短期培训即可独立完成系统搭建,这种直观的操作方式特别适合教学型实验室和中小科研机构的应用需求。
文献
[1] 赵亚文.新工科背景下图形化编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工程师》,2025年第1期28-31,共4页
[2] 龚琳.基于“图形化编程+开源硬件”的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5年第9期90-91,94,共3页
[3] 李劭红.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图形化编程教学模式探究[J].《福建教育研究》,2024年第12期93-95,共3页
[4] 袁焕焕.基于图形化编程的科学智慧课堂模式的构建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4年第12期029-032,共4页
[5] 张敏.图形化编程的软硬之路[J].《中学理科园地》,2024年第4期42-44,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