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企耗材采购标准化现状评估及问题解构

作者

杨静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610000

一、引言

市场竞争加剧,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运营效率与成本控制至关重要。耗材采购是国企日常运营的重要环节,种类多、使用频繁,其管理水平影响企业成本与效益。实现采购标准化,能规范流程、降低风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竞争力。对长期、高频采购耗材实施标准化并集中采购,是优化采购管理的关键,可降本并促进非消耗性物资二次利用。从供应链全流程视角研究,能全面梳理环节、定位问题,为制定改进策略提供支持。

二、供应链全流程视角下国企耗材采购概述

2.1 供应链全流程的构成

供应链全流程包括采购需求确定、供应商选择、合同签订、执行交付、库存管理、绩效评估等环节,各环节相互关联,构成有机整体。在国企耗材采购中,任一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供应链运转及企业生产经营。对于长期、高频采购耗材,各环节标准化程度直接关系集中采购成效与非消耗性物资二次利用可行性。例如,若供应商选择环节标准模糊,可能导致长期合作的供应商无法稳定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高频耗材,进而影响后续的集中采购计划执行和非消耗性物资的循环利用安排。

2.2 国企耗材采购的特点

国企耗材采购具有品种多样、频次高、金额分散等特点。涉及办公用品、生产配件、实验试剂等多种类型,因生产经营持续性需频繁采购。单笔金额小但总体规模大,这决定了采购管理的复杂性,对标准化要求更高。长期、高频采购耗材的这些特点更突出,其标准化和集中采购需求更迫切。像某大型能源国企,每年采购的各类阀门配件达上千种,且每月都有固定采购需求,分散采购导致成本居高不下,标准化集中采购的需求极为明显。

三、国企耗材采购标准化现状评估

3.1 采购需求确定环节现状

部分国企建立需求申报制度,但需求预测科学性、准确性不足,多依赖历史数据和经验,缺乏科学模型与工具。如某制造国企预测生产线易耗品需求时,未考虑市场变化和工艺改进,导致库存积压或短缺。该企业曾因未预测到新型材料的替代趋势,仍按原计划采购传统易耗品,造成大量库存积压,资金占用达数百万元。这对长期、高频采购耗材影响更大,会增加浪费与成本,阻碍集中采购。

3.2 供应商选择环节现状

不少国企制定供应商评估标准与流程,建立供应商库,但评估指标不完善,存在重价格轻质量、重短期轻长期的现象。部分企业仅以价格为主要标准,忽视供应商研发能力、售后等,导致耗材质量不稳定,维护成本增加。某化工国企在选择某类高频使用的反应釜密封件供应商时,因低价选择了一家小型企业,结果产品使用寿命短,频繁更换,一年内的维护成本比选择优质供应商高出 30%。对长期、高频采购耗材,会加剧风险,影响集中采购的成本与质量,也不利于非消耗性物资二次利用。

3.3 采购合同签订环节现状

部分国企制定合同模板,但合同标准化程度低,条款表述模糊、权利义务不明确。如质量验收标准仅提“符合国家标准”,未明确具体编号和检测方法,易引发争议。合同审核流程不严,人员专业不足、环节缺失。某建筑国企与供应商签订的长期钢材采购合同中,未明确钢材的屈服强度具体检测标准,到货后双方对质量是否达标产生分歧,导致工期延误。对长期、高频采购耗材,会导致合作纠纷,影响集中采购效率,使非消耗性物资二次利用责任难以界定。

3.4 采购执行与交付环节现状

一些国企实现订单电子化管理,但存在订单跟踪不及时、货物验收不严等问题。采购人员下达订单后未跟进生产发货情况,导致延迟交付;验收标准不明、人员责任心差,使不合格产品流入,影响生产。某汽车制造国企采购的一批高频使用的轴承,因未及时跟踪订单生产进度,供应商延迟发货导致生产线停工两天,造成不小损失。这严重影响长期、高频采购耗材的集中采购计划,增加成本,且不合格非消耗性物资无法二次利用。

3.5 库存管理环节现状

部分国企引入库存管理系统,但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结构不合理、周转率低等问题。企业为避缺货过度储备,导致资金占用;库存盘点不及时准确,影响采购决策。某电力国企的仓库中,部分长期采购的电缆附件因过度储备,存放超过保质期,只能报废处理,造成极大浪费。对长期、高频采购耗材,会使集中采购优势无法发挥,增加存储成本或影响生产;非消耗性物资可能因管理混乱而无法二次利用。

3.6 采购绩效评估环节现状

多数国企建立评估制度,但指标体系不完善,侧重财务指标,忽视流程优化、供应商关系等非财务指标。评估方法单一,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分析。某通信国企在采购绩效评估中,仅关注采购成本是否降低,而忽视了采购流程效率的提升,导致各部门为降低成本各自为政,影响了集中采购的协同性。这无法全面评估长期、高频采购耗材的集中采购效果及非消耗性物资二次利用效益,不利于采购策略优化。

四、国企耗材采购标准化存在的问题解构

4.1 采购需求确定环节问题

4.1.1 需求预测缺乏科学性

缺乏科学方法和工具,难以把握市场变化与内部业务趋势,多简单线性预测,未考虑相关因素,导致偏差大。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采购部门难获准确信息,加剧预测不准。对长期、高频采购耗材,会导致集中采购数量不合理,影响非消耗性物资二次利用预估。

4.1.2 需求计划缺乏协同性

国企内部存在信息壁垒,需求计划缺乏协同机制。使用部门制定计划时仅考虑自身需求,与生产、财务计划不匹配。如某些部门为短期需求大量采购,忽视资金和库存状况,造成浪费。这破坏长期、高频采购耗材集中采购的整体规划,不利于非消耗性物资采购与二次利用的资源优化。

4.2 供应商选择环节问题

4.2.1 评估指标体系不完善

评估指标侧重价格、交货期等短期因素,忽视研发能力、售后等长期关键因素,易导致选择的供应商质量不稳定,维护成本增加。指标权重未按耗材类型差异化设置,影响评估准确性。对长期、高频采购耗材,会加剧风险,增加成本,且质量差的非消耗性物资无法二次利用。

4.2.2 供应商管理缺乏动态性

供应商管理缺乏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确定后长期合作,对其表现缺乏持续跟踪。供应商出现问题未及时处理,风险累积。与供应商缺乏深度合作,未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对长期、高频采购耗材的集中采购不利,影响稳定性与成本,也使非消耗性物资相关合作缺乏保障。

4.3 采购合同签订环节问题

4.3.1 合同条款不规范

合同条款模糊、不严谨,对质量标准、验收方式、违约责任等规定不明确,易引发争议,纠纷时难以解决。如付款条款未明确时间和条件,影响供应商资金周转与合作积极性。对长期、高频采购耗材,会增加集中采购的沟通与解决问题成本,使非消耗性物资二次利用责任不清。

4.3.2 合同审核流程不严格

合同审核存在漏洞,审核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对法律、商务风险识别能力有限。部门间缺乏信息共享,审核效率低且易遗漏风险点。这对长期、高频采购耗材集中采购可能带来巨大损失,影响非消耗性物资二次利用的合法性与规范性。

4.4 采购执行与交付环节问题

4.4.1 采购流程执行不规范

部分采购人员未按既定流程操作,存在违规签订合同、变更订单等行为,违反制度且增加风险。流程环节衔接不紧,信息传递不及时,影响效率。对长期、高频采购耗材集中采购,会破坏秩序与效率,使非消耗性物资相关流程混乱。

4.4.2 货物验收管理不到位

验收标准不明、流程不规范,人员凭经验验收,缺乏科学方法。验收记录不完整,无法为质量追溯和问题处理提供依据,易引发企业与供应商纠纷。这会使不合格耗材进入企业,影响生产、增加成本,不合格非消耗性物资无法二次利用。

4.5 库存管理环节问题

4.5.1 库存管理模式落后

多数国企采用传统模式,如固定订货点和批量,未考虑市场变化和使用不确定性,导致积压或缺货。信息化水平低,无法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库存,难以满足高效运营需求。对长期、高频采购耗材,会削弱集中采购优势,不利于非消耗性物资库存管理与二次利用安排。

4.5.2 库存成本控制不力

仅关注采购成本,忽视存储和缺货成本控制。过度储备增加存储成本,缺货影响生产导致缺货成本上升。缺乏对库存成本的系统分析优化,无法实现最小化。对长期、高频采购耗材集中采购,会抵消成本优势,非消耗性物资库存成本过高会降低二次利用效益。

4.6 采购绩效评估环节问题

4.6.1 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

评估指标侧重财务指标,忽视流程效率、供应商关系等非财务指标,无法全面反映绩效,易导致采购人员片面追求成本节约,影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这使长期、高频采购耗材集中采购及非消耗性物资二次利用效益无法全面评估,不利于工作改进。

4.6.2 评估结果应用不足

评估结果未与采购人员绩效考核、薪酬激励挂钩,导致人员不重视,无法发挥激励导向作用。企业未根据结果调整采购策略,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会使长期、高频采购耗材集中采购和非消耗性物资二次利用的问题长期存在,影响其优化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国企耗材采购标准化有一定进展,但各环节问题突出。采购需求确定环节,预测缺乏科学性与协同性;供应商选择环节,评估体系不完善,管理缺乏动态性;合同签订环节,条款不规范,审核不严;执行交付环节,流程不规范,验收不到位;库存管理环节,模式落后,成本控制不力;绩效评估环节,指标不健全,结果应用不足。这些问题制约标准化水平提升,影响供应链效率与效益,尤其不利于长期、高频采购耗材的集中采购和非消耗性物资二次利用。

5.2 改进建议

5.2.1 优化采购需求确定流程

建立科学需求预测模型,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市场与内部趋势,提高准确性。加强部门沟通协同,建立需求计划协调机制,确保与生产、财务计划匹配。规范需求变更管理,明确审批权限程序。针对长期、高频采购耗材,制定更细致的预测和协同机制,考虑非消耗性物资需求与二次利用。例如,可成立跨部门的需求协调小组,每月召开需求对接会议,及时调整长期高频耗材的采购计划。

5.2.2 完善供应商管理体系

构建全面的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增加技术创新、质量保证等长期指标,合理设置权重。加强动态管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定期考核,淘汰不合格供应商,培育优质伙伴。加强深度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共赢。重点管理长期、高频采购耗材的供应商,确保其满足集中采购要求,提供高质量非消耗性物资。可每季度对供应商进行一次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合作策略。

5.2.3 规范采购合同管理

制定详细规范的合同模板,明确质量标准、验收方式、违约责任等关键内容。加强审核管理,提高审核人员专业能力,建立多部门协同审核机制,确保合同合法有效。履行中加强跟踪监督,及时处理纠纷,维护企业权益。长期、高频采购耗材的合同要明确集中采购及非消耗性物资二次利用的责任要求。

5.2.4 加强采购执行与交付管理

严格执行采购流程,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合规意识和业务能力。建立订单跟踪机制,掌握供应商生产发货情况,确保按时交付。完善验收标准流程,采用科学检测方法,强化人员责任心,保证货物质量。建立质量追溯机制,明确责任。强化长期、高频采购耗材集中采购的执行与交付管理,为非消耗性物资二次利用提供合格物资。

5.2.5 提升库存管理水平

引入先进库存管理理念方法,如 ABC 分类法、经济订货量模型,优化库存结构,降低成本。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提高效率。建立库存盘点制度,确保数据准确,为采购决策提供依据。对长期、高频采购耗材,通过科学库存管理提升集中采购效益;为非消耗性物资建立专门库存管理模块,便于跟踪和二次利用安排。

5.2.6 完善采购绩效评估体系

构建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结合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如流程效率、供应商关系等。改进评估方法,定量与定性结合,提高结果准确性。加强结果应用,与采购人员绩效、薪酬挂钩,发挥激励导向作用。根据结果调整采购策略,持续改进管理。评估体系中设置长期、高频采购耗材集中采购成效及非消耗性物资二次利用效益指标。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 陈荣秋,马士华。生产运作管理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 刘南,陈俊。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4] 何明珂。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5] 王槐林,刘明菲。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 [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6] 崔南方,钟秀萍。供应链协同管理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