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预制菜产业背景下传统粤菜的工业化转型路径研究

作者

陈钰林 高章雄

东莞市稻香中菜厨艺职业培训学院  广东东莞  523470

随着新消费浪潮涌起与城镇生活节奏提速,餐饮需求慢慢从“堂食体验”的模式过渡到“便捷获取”模式,促成以预制菜为核心的新型食品产业样态形成,作为岭南饮食文化代表角色的粤菜,一直以技艺复杂、选材精当、看重鲜美著称,这种由师傅经验及现场烹饪主导的生产方式,较难直接达到预制菜在加工、储运、还原等环节对标准化与批量化的标准,从传统技艺过渡到工业体系,并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调适,更是文化认同与市场逻辑的重新校准,面对这一既定的背景,阐释粤菜于预制化情形下的演化逻辑,具有突出的现实价值及方法论意义。

一、传统粤菜的产业特征与市场定位分析

(一)粤菜的核心价值与风味构成

粤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因清淡鲜香、强调原味、技法细腻而声名远扬,呈现出岭南地区“食养结合”“顺时而食”的饮食思路,其烹饪讲究“火候”“刀工”“调味”相互交融成一体,强调食材新鲜跟处理手法精准的完美统一,在探索口感层次及风味时表现出极高的专业程度,采用蒸、煲、炒、炖等技法组合,使粤菜发展出极具辨识度的烹调体系。

粤菜在风味结构上来说,较为突出“清中觅鲜”“淡中察味”,依赖油脂、辛辣的程度不算高,更看重汤底、原汁以及调味的均衡,对风味层次的这种精微把握,虽实现了其口感的独特呈现,可同样在工业化流程里造成了“风味还原难”“标准提取难”的麻烦。传统规程里靠经验管理的“煲汤时长“”火候发展”等变量,无法借助数据建模进行复制,进而令风味固化在技术上的难度显著高于北方酱卤系及西式调理菜肴。

(二)粤菜消费群体与品牌发展现状

在本土范围内的粤菜消费结构已经具备一定的成熟度,其中在珠三角和港澳区域都有着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这类消费者大多都对食材的品质以及菜品的口感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消费偏好更集中在商务宴请、家庭聚餐以及节日庆祝等,这类的消费偏好也说明了这部分消费者更注重对于环境以及价值感方面的问题。

但处于粤菜向外拓展的阶段中,异地市场针对粤菜的认知与接受度出现明显分化,因饮食口味习惯差异,部分区域消费者对清淡口味的适配度欠佳,粤菜在品牌传播上尚无系统机制,多数粤菜餐饮依旧以“主厨引领”或区域小店铺的模式存续,尚未形成可与川菜、鲁菜等比肩的全国性影响力,因缺少标准菜单、统一口感与成品流程管理的支撑,其品牌扩张的路径长久受限。

二、预制菜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传统菜系的影响

(一)预制菜产业的形成逻辑与核心动力

预制菜产业的猛然崛起,属于餐饮服务社会化、标准化趋势推动的必然归宿,伴随城市节奏提速与年轻家庭结构演变,“即热即食”与“高度还原”的餐食模式成为刚需,带动消费从“现制现售”往“场景预供”转变;多数餐饮企业面临着人力成本上升、用工情况不稳定、出品标准有波动等困境,预制化成为提高运营效率、增强风险把控能力的关键途径。

就供给的角度而言,中央厨房技术、冷链配送体系及数字供应链平台协作搭建,使原料处理到终端交付的各环节得以达成可视化、数据化及批量化的操作,为预制菜规模化落地提供了现实支撑,多个地方政府推出产业扶持政策,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区域食材品牌树立及食品工业园区建设速度,再度降低了准入的门槛以及发展的壁垒。

预制菜产品结构不断增添新内容,从起初的方便菜、熟食卤味开端,逐步拓展到冷冻主菜、套餐编排、区域菜系重造,往高还原度、适配多元场景及高品质方向推进,其核心动力是把“时间价值”植入食品供应链里面,达成从餐饮终端到家庭终端、从B 端到C 端的全范围覆盖。

(二)预制菜对餐饮文化的重构作用

随着预制菜产品渗透情况向好,传统餐饮文化正经历深度的蜕变,烹饪作为正渐渐从“现场作业”过渡到“工厂集中制造”,工艺流程和数据模型正逐步替代厨师的个体经验,该转变不仅让味觉生成的逻辑有所变化,也减少了传统菜系在地域性和情境性上的依赖。

风味实现标准化及消费场景的非本地特征,造成餐饮文化的传播载体从“食堂和厨房”过渡至“包装与标签”,尤其在连锁品牌以及大宗团膳这类体系中,个性化风味往往被收纳在一套统一的生产模型范畴中,传统饮食文化情感的表达及人文特征面临稀释的潜在风险。

实现粤菜的工业化转变,最主要的难题是实现风味的稳定还原,传统粤菜工艺凸显出明显的经验性特性,厨师凭借感官判断与长期积累把控“火候控制”“调味顺序”“出锅时机”等关键环节,在工业场景的语境范畴内,需要把这些隐性经验转化成可进行复制的流程变量,并整合进标准化工艺体系里面。

三、传统粤菜工业化转型的实践路径构建

(一)以风味稳定为核心的工艺标准化体系建设

风味的稳定核心应当围绕着“主要的风味”展开,并结合理性的分析和感官上的直觉,进一步把控风味的稳定,其中汤类中所含的氨基酸态氮的量、煎炒类中美拉德反应达到的程度等,这些都需要和相关的设备匹配,如此一来,为保障粤菜的风味就可使用相应的技术手段,例如,低温慢煮、控氧包装以及风味回添等相关的技术。

在进行预制炖汤产品开发的阶段,可借助预制“骨汤浓缩液搭配二次蒸煮提香”模式,达成风味的渐进式逸散,成功改善风味失真现象,此策略聚焦于原始风味元素“提取 - 稳定 - 还原”的三步控制链条,为当前粤菜工业化可学习借鉴的关键途径。

(二)打造“菜系 + 场景 + 产品”的复合化供应模式

粤菜工业化不应仅仅追求产品单体的复制,而应着眼于“风味 + 使用场景+ 消费习惯”的体系化重组,创立与现代多元消费需求相吻合的产品供应模式,现代市场下,传统意义的“一菜一工艺”模式无法很好匹配家庭、快餐、团膳、宴会等复杂的使用状况,急切需借助产品模块化与功能分层落实,引导菜系整体完成“功能化呈现”。

能把复杂菜式进行拆解,得到“基础食材包 + 调味预包 + 复热说明”的结构单元,便于在多样场景里进行差异化组合调配,应结合 C 端家庭便捷需求与B 端连锁定制化需求,分别打造轻加工、半加工与全熟成品样式,顺应包装、保存以及复热技术的差异化,实现市场的分区供应模式。

(三)文化传承与品牌识别的系统联动策略

风味复制不应成为粤菜工业化的终点,应以文化识别与品牌建构当作有力支撑,实现从“产品”到“认知”的质的飞跃,消费者对粤菜的认可接纳,并非只凭借味觉体验,也基于情感层面的认同、地域相关的记忆和仪式感的体悟,品牌构建应聚焦粤菜的文化核心元素而展开,把它转变成可被感知、可高效传播的符号系统。

该进程包含品牌命名的语言认同达成、包装设计的视觉联想触发、产品命名的情境塑造实现等多个维度,尤其在信息传播以碎片化形式展开的背景里,品牌须借助短链路高密度的文化输出培育差异化认知,采用突出“顺德原味”“广府老汤”“岭南节令”等概念方式,加重产品地域文化的属性色彩,令该产品从标准化商品中脱颖而出。

个别企业推出广式预制菜的时候,实施“年节限定菜品”举措,以像“盆菜”“围餐”“花胶鸡”这样的文化符号作为产品命名与视觉的锚定标识,助力消费者快速识别,唤起场景联想与消费的冲动,这般把品牌表达跟文化归属融合起来的做法,让粤菜产品附加价值及用户忠诚度均得到提升。

结语

粤菜实现工业化的进程,是在传承传统、紧跟时代且重构消费逻辑之际,渐进推进的复杂实践,在预制菜产业引发的结构性调整里,传统粤菜要直面风味复刻的技术挑战,也需在文化表达、品牌建设与市场策略方面觅得突破之径,未来发展不可只停留在工艺标准复制上,尚要在保留地域性及原真性的情况下,实现产业协同和消费体验的总体升级,只有实现技术理性跟文化温度的动态均衡,粤菜才会于预制化时代达成自我的现代新写,维系其饮食价值与社会活力。

作者信息:陈钰林(1999—)男,汉族,东莞市稻香中菜厨艺职业培训学院,研究方向:烹饪专业教育和研究、粤菜师傅工程、食品教学;高章雄(1997—)男,汉族,东莞市稻香中菜厨艺职业培训学院,研究方向:粤菜师傅工程、食品教学、职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