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环境下高层建筑机电工程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焦德顺
山东岱宗文旅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泰安 271000
一、引言
高层建筑机电工程安全具有施工周期长、技术难度高、涉及工序复杂等特点,而当施工环境处于城市中心区、地质条件复杂或气候多变等情况时,施工安全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传统安全管理方式多依赖人工经验,存在风险识别不全面、控制措施滞后和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高层建筑机电工程安全的安全需求。因此,构建适应复杂环境的高层建筑机电工程安全安全管理模式,对提升工程质量与降低事故发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1]。
二、复杂环境下高层建筑机电工程安全的安全风险特征
复杂环境下高层建筑机电工程安全的安全风险特征主要集中在多重不确定性和高强度作业条件的叠加作用中。地质条件复杂常导致深基坑开挖和高支模工程存在坍塌与沉降风险,而高处作业频繁则使坠落事故成为最主要的安全隐患之一。与此同时,施工中机械设备使用频率和强度较高,稍有疏忽便可能引发机械伤害或物体打击事故。临时用电、消防及材料堆放若缺乏规范管理,则容易产生火灾、触电和通道堵塞等问题,加剧现场隐患。复杂环境下施工任务多、交叉作业密集,若工序衔接不当或沟通不畅,极易造成管理漏洞和人员冲突,进一步提升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些特点决定了高层建筑机电工程安全的安全管理不仅需要全面系统的风险识别,还必须具备动态性和前瞻性,确保在环境变化和工序推进中持续保持风险可控[2]。
三、安全风险管理模式构建
(一)风险识别
在复杂环境下的高层建筑机电工程安全中,风险识别是安全管理的首要环节。通过结合专家经验、历史事故案例以及施工检查清单法,可以系统地梳理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确保风险源不被遗漏。传统方法往往依赖人工判断,难以实现全面覆盖,而引入 BIM 技术能够将施工环境、结构构件及施工工序以三维模型直观呈现,使潜在风险点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被提前识别和模拟。通过这种方式,施工单位不仅能够在施工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措施,还能在实际操作中根据模型进行动态对比,从而减少风险隐患的发生概率。
(二)风险评估
在完成风险识别后,需要对各类风险进行科学评估,以明确其严重性和优先控制顺序。采用层次分析法能够将风险因素分解为不同层级,便于系统性分析,而概率—后果矩阵则能直观反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严重程度。通过综合这两种方法,可以对施工现场的各类风险进行分级划分,形成可操作性强的风险等级清单。管理人员据此能够合理配置安全资源,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优先投放在高等级风险的防控中,保证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效益[3]。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还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三)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保障高层建筑机电工程安全安全的核心环节。针对深基坑支护、塔吊防倾覆和高处作业防坠落等重大风险,必须制定专项控制措施并严格落实。例如,在深基坑施工中应采用多重支护体系并实时监测沉降情况,在高处作业时应配备防坠落装置并建立专人巡查制度。同时,完善的应急预案也是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应涵盖事故预警、应急响应、人员疏散和医疗救援等环节,以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情况能够迅速处理,将事故损失降至最低。通过风险控制措施的系统化与标准化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复杂环境下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能力。
(四)动态监测与反馈
由于复杂环境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静态的风险控制难以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实时变化,因此动态监测与反馈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可对施工现场的温度、湿度、噪声、粉尘及结构应力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并将数据传输至集中监控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风险变化趋势,实现预测性预警。此外,动态监测系统还具备反馈机制,能够在隐患被识别后自动推送至管理人员的移动终端,指导其立即采取措施。这种“监测—反馈—处置”的闭环机制,不仅提升了安全管理的主动性和精细化水平,也为施工现场的持续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信息化技术在机电工程安全管理模式中的应用
在复杂环境下的高层建筑机电工程安全中,仅依靠人工巡查和经验判断已难以满足安全管理的全面性和实时性需求,信息化技术的引入为施工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BIM 技术作为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工具,能够将施工现场的空间布局、结构构件及工序安排以三维模型直观呈现,提前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并优化施工组织,从而在源头上减少安全隐患 [4]。与此同时,物联网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使得对温度、湿度、噪声、粉尘以及结构应力等关键参数的实时采集成为可能,结合监测平台可实现对施工现场环境与结构安全状态的动态把控。大数据与云平台的结合则进一步增强了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通过对多源信息的集中处理与趋势预测,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使风险防控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预警”。此外,基于移动终端的预警系统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实时共享,使现场管理人员在第一时间获得隐患信息并采取应急措施,形成高效的闭环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施工安全管理的科学性、精细化和实时性,也为复杂环境下的高层建筑机电工程安全提供了更加可靠的安全保障。
五、结论
复杂环境下的高层建筑机电工程安全安全管理具有高度复杂性和挑战性。本文提出的管理模式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了风险识别、评估、控制与动态反馈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该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率。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智慧工地的发展,施工安全管理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实现从“事后控制”向“事前预警”的转变,从而为高层建筑的安全施工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郑蔚帆 . 复杂环境下建筑深基坑施工技术及其安全管理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 2024, 23 (11): 193-195.
[2] 尚兴虎 . 超高层建筑机电工程安全安全风险分析及安全管理 [J]. 中华建设 , 2023, (12): 32-35.
[3] 邓兴刚 .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风险和安全管理策略 [J]. 居业 , 2023, (10):158-160.
[4] 谌方勇 . 高层建筑机电工程安全现场消防安全管理与防范研究 [J]. 消防界 ( 电子版 ), 2023, 9 (15):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