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预警与动态管控机制
赵柏刚
210124198110130036
一、引言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高铁、桥梁、大型水利枢纽等,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这些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参与方众多等特点 ,在施工阶段往往面临着来自自然、技术、管理、经济等多方面的风险。一旦风险发生,可能导致工程延误、成本超支、质量问题甚至人员伤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二、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施工阶段风险来源分析
2.1 自然风险
1. 地质条件复杂: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地点广泛,地质条件差异大。如在山区进行铁路建设,可能遇到断层、溶洞、软弱围岩等复杂地质情况。这些复杂地质条件会增加施工难度,容易引发坍塌、滑坡等事故,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
2. 恶劣气候影响:恶劣的气候条件是常见的自然风险。暴雨可能引发洪水、泥石流,冲毁施工现场的临时设施和工程实体;强风可能对高耸的施工设备如塔吊、龙门吊等造成破坏,甚至引发倒塌事故;极端高温或低温会影响建筑材料的性能和施工工艺,如在低温下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会延长,强度增长缓慢,影响施工质量。像在沿海地区的桥梁建设,常受台风影响,每年台风季节都需要停工避险,延误施工工期。
2.2 技术风险
1. 施工技术难度大: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往往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技术难度高。
2. 技术变更频繁: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不合理、地质条件变化或业主需求改变等原因,可能导致技术变更频繁。技术变更不仅会增加工程成本,还可能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频繁的设计变更可能导致已施工部分需要拆除重建,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2.3 管理风险
1. 项目管理不善:项目管理涉及到施工组织、人员调配、物资采购等多个方面。如果项目管理不善,可能导致施工混乱、资源浪费、进度拖延等问题。
2. 安全管理不到位: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施工安全风险高,安全管理至关重要。若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培训不到位、安全措施执行不力,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2.4 经济风险
1. 资金短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巨大,资金链的稳定至关重要。如果资金筹集不足、资金到位不及时或资金使用不合理,可能导致项目停工、材料设备供应中断等问题。如某大型水利枢纽项目,因资金短缺,施工过程中多次出现材料供应不上的情况,工程进度严重滞后。
三、风险预警原理与方法
3.1 风险预警原理
风险预警是基于对风险因素的监测和分析,通过建立预警模型,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预测和警示。其原理是利用系统工程、统计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收集和整理与项目风险相关的各种信息,如施工进度数据、质量检测数据、环境监测数据等,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识别出风险因素的变化趋势和异常情况,当风险指标达到预先设定的预警阈值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项目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
3.2 风险预警方法
1. 定性预警方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
2. 定量预警方法: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AHP)
四、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4.1 确定预警指标选取原则
1. 科学性原则:预警指标应能够科学、准确地反映项目施工中的风险状况,其选取和计算方法要有科学依据。例如,在选取反映施工进度风险的指标时,应选择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率等科学合理的指标。
2. 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全面涵盖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包括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和经济风险等方面。如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既要有反映地质条件的指标,也要有反映施工技术、项目管理和资金状况的指标。
4.2 具体预警指标设置
1. 自然风险指标:包括地质条件指标,如岩石硬度、土层承载力等;气象条件指标,如降雨量、风速、气温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预测自然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例如,当降雨量超过一定阈值时,可能引发洪水、泥石流等灾害,此时应发出预警信号。
2. 技术风险指标:涵盖施工技术难度系数、技术变更次数、关键技术的成熟度等。施工技术难度系数可根据项目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复杂程度来确定;技术变更次数直接反映技术方案的稳定性和合理性。当技术变更次数过多时,可能预示着技术风险增大。
五、动态管控机制的构成与实施
5.1 动态管控机制的构成
1. 风险监测系统: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手段,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在施工现场安装各类传感器,监测地质变化、气象条件、施工设备运行状态等;通过项目管理软件,实时跟踪施工进度、质量、成本等信息。
2. 风险评估模块:定期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风险的等级和影响程度。运用风险评估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5.2 动态管控机制的实施要点
1. 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确保风险监测数据、评估结果和控制指令能够及时、准确地在项目各参与方之间传递。通过建立项目管理微信群、使用项目管理软件的即时通讯功能等方式,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沟通。
2. 明确各参与方的职责和权限:业主、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参与方在风险动态管控中都有各自的职责。业主负责提供资金支持和协调各方关系;施工单位负责具体的施工操作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监理单位负责监督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明确各方职责,避免出现责任推诿现象。
3. 加强风险管理培训:提高项目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通过举办风险管理培训班、发放风险管理手册等方式,使他们了解风险预警与动态管控的流程和方法,掌握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要点。
六、结论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预警与动态管控机制是保障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风险来源的深入分析,运用科学的风险预警方法构建预警指标体系,并建立完善的动态管控机制,能够有效地识别、评估和控制项目施工中的风险。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遵循相关原则,把握实施要点,不断优化和完善机制。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预警与动态管控机制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明 , 王丽 .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 [J1. 工程建设与管理 ,2023, 45(3):25-32.
[2] 张辉 , 赵强 .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建筑施工风险预警模型构建与应用[J1. 建筑科学研究 ,2024,30(2):34-42.
[3] 王宇 , 陈燕 . 基础设施项目施工阶段成本动态管控策略与案例分析[J. 工程造价管理前沿 ,2023,(4):15-25.
[4] 刘峰 , 孙悦 . 风险管理在大型桥梁施工安全保障中的应用研究 [J1.桥梁工程技术 ,2022,42(6):56-65.
[5] 周伟 , 郑洁 . 水利工程施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与应对措施优化 [J1.水利水电技术进展 ,2024,50(5):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