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协同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的路径研究

作者

任志福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453002

一、家校协同对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1. 促进学业进步

家庭和学校在学生学业发展中角色不同但相辅相成。学校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学习环境,教师用专业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帮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家庭则能在课后为学生营造好的学习氛围,监督作业完成,鼓励积极学习。有研究显示,家校协同好的话,学生学习成绩通常更好。比如,家长积极参加学校的学业辅导活动,和老师一起关注学生学习进展,学生学习会更有动力,遇到问题能及时解决,成绩也会提升。

2. 助力品德塑造

初中生正处于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对他们品德塑造很重要。家庭是孩子品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言行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深远影响。学校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品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家校协同能让品德教育更连贯一致,避免教育 “脱节”。就像学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家庭在生活中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学生在家庭和学校都能接受统一的品德教育,从而更好地养成良好品

3. 保障心理健康

初中阶段,学生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挑战,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家庭给予的情感支持和关爱,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安全,增强心理韧性。学校有专业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家校协同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一起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比如,学校心理教师发现学生有焦虑情绪,及时和家长沟通,家长在家多理解陪伴孩子,和学校一起帮学生缓解焦虑,保障其心理健康。

二、家校协同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的路径

1. 搭建多元沟通桥梁,打破家校信息壁垒

沟通是家校协同的基础,只有沟通机制畅通高效,家庭和学校才能形成教育共识。现在家校沟通方式单一、时效性差,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构建全方位沟通网络。

学校可以建立 “线上 + 线下” 的沟通体系。线上除了班级微信群,还能开发专门的家校协同 APP,设置学生动态反馈、作业跟踪、家校留言等功能。老师每天上传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家长也能实时反馈孩子在家学习状态,实现 “每日微沟通”。比如有中学开发的 “家校连心” APP,老师上传学生课堂笔记、小组讨论视频,家长用文字或语音反馈家庭学习计划,双方每周在 APP 上做一次线上小结,沟通频率从每月 1 次提高到每周 5 次以上。线下要创新家长会形式,从 “教师单向宣讲” 变成 “双向互动交流”,可以用 “小组座谈会” 模式,按学生特点把家长分成 8-10 人的小组,和班主任、科任老师针对性沟通。同时,每学期开展 2 - 3 次 “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进课堂听课、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直观感受孩子的校园生活。

对于特殊学生群体,要建立个性化沟通机制。学业困难或行为有偏差的学生,班主任联合心理教师、学科教师组成 “家校沟通小组”,每月和家长面对面深度交流,一起分析问题根源。比如某初中有个学生上课频繁走神,班主任和家长沟通后发现是家庭矛盾让他有心理压力,之后学校心理教师和家长一起制定疏导方案,通过每周 2 次的家庭亲子游戏、每月 1 次的家校心理沙龙,三个月后这个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明显提高。

2. 构建家长教育体系,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很多家长缺乏科学教育方法,把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所以需要通过系统的家长教育,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家校协同。

学校可以打造 “分层分类” 的家长课程体系。针对初一家长,重点讲 “小升初衔接教育”,包括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习方法指导等;针对初二家长,聚焦 “青春期亲子沟通”,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他们应对孩子的叛逆情绪;针对初三家长,侧重 “中考压力调适”“生涯规划启蒙” 等主题。课程形式可以是 “专家讲座 + 经验分享 + 实践模拟” 相结合,邀请教育心理学教授、优秀毕业生家长、资深班主任组成讲师团。比如某中学每学期开展 6 次 “家长学堂”,在 “如何与青春期孩子聊成绩” 课程中,老师模拟 “家长指责孩子分数下降”“家长引导孩子分析错题” 两种场景,让家长直观看到不同沟通方式的效果,课后 85% 的家长说 “学会了用倾听代替说教”。

建立家长互助成长机制也很重要。可以按年级或社区成立 “家长互助小组”,选有教育经验的家长当组长,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教育案例研讨会等活动。学校为每个小组配指导教师,帮家长解决实际问题。某社区的家长互助小组一起读《正面管教》,每周分享 “家庭表扬日记”,记录孩子的进步,半年内这个小组家长的教育焦虑指数下降 40% ,学生的家庭满意度提高 25% 。另外,还可以开展 “家长志愿者” 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值周、社团指导等,比如让有特长的家长当书法、篮球等社团的校外辅导员,既发挥家长优势,也让家长更理解学校教育工作。

3. 开展协同实践活动,拓宽全面发展渠道

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家校协同开展实践活动,既能整合双方资源,又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成长。

亲子主题活动能增强家庭凝聚力和学生的情感素养。学校每学期可以设计2 - 3 个系列亲子活动,比如 “家庭文化节”“亲子公益周” 等。“家庭文化节” 中,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家庭相册、编家庭故事集,通过班级展示、校级评选,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亲子公益周” 可以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去敬老院慰问、清理社区环境等,培养社会责任感。某初中开展的 “亲子植树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认领树苗、做成长档案,记录树苗生长和学生进步,亲子互动质量提高30% ,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明显增强。

家校合作项目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学校可以联合家长资源开发 “家校创客课程”,比如请做建筑设计的家长指导学生开展 “校园微改造”项目,让学生分组调研校园设施、设计改进方案、做模型并展示;和做农业科技的家长合作开展 “校园农场” 项目,学生在家长指导下种蔬菜、记录生长数据、研究无土栽培技术。这类项目不仅整合了家庭的专业资源,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某中学的 “旧物改造” 合作项目,家长提供技术支持,学生把废旧物品做成实用工具,其中 10 件作品获得市级科技创新奖,家校合作项目的参与度达到 92% 。

4. 建立协同评价机制,形成育人闭环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家校协同的重要保障,通过共同评价、反馈改进,能保证教育目标一致,形成育人合力。

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是前提。家校一起商量制定《初中生全面发展评价手册》,评价内容包括学业发展(如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品德行为(如诚信友善、责任担当)、身心健康(如体育锻炼、情绪管理)、实践创新(如社团参与、劳动技能)等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评价指标,比如 “责任担当” 可以细化为 “主动承担班级任务”“帮家人做家务”“参与社区服务时长” 等能看到的行为。评价方式采用 “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相结合,避免只看分数。某初中的评价手册中,“劳动技能” 既包括学校劳动课表现,也有家庭洗碗、洗衣等日常劳动记录,这让家长对 “劳动教育” 的重视度提高 50% 。

建立动态反馈与改进机制是关键。每月由教师、家长、学生三方一起填写评价手册,进行 “三方互评”:老师评价学生在校表现,家长评价学生在家表现,学生自我评价。每学期开 2 次 “评价反馈会”,三方一起分析评价结果,找出优点和不足,制定个性化改进计划。比如有个学生 “情绪管理” 评价低,老师说他课堂容易冲动,家长反映他在家常和家人争吵,三方一起制定 “情绪冷静法”训练计划,老师在学校提醒,家长在家监督,学生自己记录,两个月后这个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明显变好。同时,学校建立评价结果应用机制,把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评优、升学推荐的重要参考,也作为家校协同改进的依据,形成 “评价 — 反馈 — 改进 — 再评价” 的良性循环。某区实施协同评价机制后,家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提高 45% ,学生的综合素养测评优秀率提升 20%

通过搭建沟通桥梁、构建家长教育体系、开展实践活动、建立评价机制这四条路径,家校协同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网络,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优势,为初中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真正实现 1+1>2 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延颖. 新建学校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生态的研究与实践[J]. 河南教育( 基教版 ),2025,(Z1):23-24.

[2] 薛梅 .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生长”:家校协同下构建“1234 四季共育”模式 [J]. 辽宁教育 ,2025,(14):77-80.

[3] 纪永杰 . 初中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作用与做法 [J]. 华夏教师 ,2025,(19):44-46

本文系2024 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城市中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路径研究》(JCJYB242500050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