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程统计对建筑工程管理的作用
姚宇阳
兰州新区铁路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兰州 730300
引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筑项目呈现出规模扩大、工艺复杂、参与方多元的特点,传统依赖 “经验判断” 的工程管理模式已难以应对当前的管理需求 —— 成本超支、进度滞后、质量隐患等问题频发,本质上均与缺乏精准数据支撑有关。工程统计作为一门以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为核心的方法体系,能够将建筑工程全周期中的资源消耗、进度节点、质量指标、风险因素等抽象信息转化为可量化、可对比的具体数据。工程统计并非单纯的 “数据记录”,而是贯穿工程管理全流程的 “决策依据”,深入分析其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具体作用,对解决当前管理痛点、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一、精准核算成本,把控工程资金流向
成本管控是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目标,工程统计通过构建全周期成本数据统计体系,为成本精准核算与动态调控提供关键支撑,有效解决预算与实际执行脱节的问题 [1]。在材料成本管理中,工程统计需按分部分项工程建立材料采购、消耗、损耗的量化台账,通过实时统计数据与预算指标的动态对比,及时识别材料消耗异常,分析损耗超支或节约的核心原因,为材料采购计划调整与现场管控优化提供依据,避免资源浪费与成本失控。在人工成本核算中,工程统计需按工种记录工作量与考勤数据,精准核算人工效率与薪酬支出,同时结合定额标准分析人工配置合理性,减少窝工、怠工现象,提升人工成本使用效率。在机械使用成本管理中,工程统计需整合机械租赁、作业时长、能耗等数据,对比不同机械的作业效率与成本投入,优化机械调度方案,降低机械使用成本。此外,工程统计还需系统梳理措施费、管理费等间接成本明细,建立间接成本动态监控机制,当间接成本出现超支趋势时,通过明细数据定位问题环节,制定针对性管控措施,确保工程资金流向清晰、可控,实现全周期成本优化。
二、动态追踪进度,保障项目按期交付
建筑工程进度受多因素交叉影响,传统滞后性的进度汇报模式易导致问题发现不及时,而工程统计通过构建实时进度数据收集与分析体系,实现进度动态追踪与精准调控,为项目按期交付提供保障。在进度计划分解阶段,工程统计需按 “单位工程 — 分部工程 — 分项工程” 的层级,将总工期目标拆解为各环节量化进度指标,明确每个分项工程的计划周期与核心节点,为后续进度追踪奠定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工程统计需建立实时数据采集机制,持续收集各分项工程的实际完成情况,通过 “计划进度 — 实际进度” 的动态对比模型,直观呈现进度偏差,及时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如人员配置不足、材料供应延迟或机械调度不当等,并据此调整资源配置方案,优化施工组织计划,确保偏差及时纠正。同时,工程统计需系统记录影响进度的异常因素,建立异常因素台账,分析各类因素对进度的影响程度,为后续项目进度风险防控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全流程进度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工程统计能有效提升进度管理的及时性与精准性,避免进度滞后累积,保障项目总工期目标落地。
三、量化评估质量,筑牢工程安全防线
建筑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使用安全与生命周期,传统依赖定性判断的质量评估模式易出现主观偏差,而工程统计通过构建量化质量指标体系,实现质量评估的客观性与系统性,从源头筑牢工程安全防线[2]。在原材料质量管控中,工程统计需记录每批次原材料的检测指标,包括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关键参数,通过统计数据验证原材料是否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对不合格材料建立严格的筛选与退换机制,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环节。在施工过程质量管控中,工程统计需针对关键工序设定质量合格率指标,实时统计各工序的质量达标情况,对合格率偏低的工序深入分析技术、操作或管理层面的问题,优化施工工艺与操作规范,强化现场质量管控措施,提升工序质量稳定性。在竣工质量评估中,工程统计需整合全周期质量数据,形成完整的质量评估报告,系统梳理质量缺陷类型与分布情况,追溯缺陷产生的环节与原因,为后续项目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四、科学预判风险,提升管理决策效能
在成本风险预判中,工程统计需分析历史项目的成本波动规律,结合当前项目的实时成本数据,预判材料价格、人工薪酬等成本要素的变化趋势,识别成本超支风险点,提前制定成本控制预案,如锁定关键材料采购价格、优化人工配置等。在安全风险预判中,工程统计需持续收集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数据,统计隐患类型、出现频次与分布区域,结合历史安全事故数据,分析各类隐患引发事故的概率,建立安全风险预警阈值,当隐患数据达到预警标准时,及时触发安全管控措施,如强化专项培训、增加现场巡查频次等。在进度风险预判中,工程统计需分析关键工序的进度偏差规律,结合当前项目的进度数据,预判可能导致进度滞后的因素,提前调整资源配置与施工计划,避免进度风险累积 [3]。此外,工程统计还需建立多维度风险关联分析机制,识别不同风险间的相互影响,为管理决策提供全面的风险参考,推动风险管控从 “事后应对” 向 “事前预防” 转型。
结束语:通过精准核算成本,工程统计能实现资金流向的动态把控;通过动态追踪进度,能及时解决进度偏差;通过量化评估质量,能客观识别质量隐患;通过科学预判风险,能提前制定防控措施。在建筑行业向精细化、科学化转型的背景下,工程管理需完善统计数据收集机制、提升统计分析能力、强化统计结果落地执行,充分发挥工程统计价值,推动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提升,为项目效益最大化与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工程统计将在更多场景中发挥 “数据中枢” 作用。
参考文献:
[1] 伍 丽 珍 . BIM 技 术 在 建 筑 工 程 管 理 中 的 应 用 探 究 [J]. 散 装 水泥 ,2023,(01):41-43.
[2] 张林成 . 统计分析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华建设 ,2022,(05):27-28.
[3] 蒋锦艳 . 建筑工程管理中全过程造价控制对策分析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2,(01):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