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融合·德技双修”:高等数学(下)与软件工程专业融合的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柴金丽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150500
一、“数智融合”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对高等数学思政教育的新要求
在“数智融合”驱动下,高等数学课程正从知识传授走向价值塑造,成为支撑软件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平台。面对工程实践日益走向系统建模与人机协同,课程需引导学生在函数极限、微分方程等内容中理解系统稳定性与伦理边界,强化数学知识的社会责任指向。同时,数学的逻辑范式已成为人工智能与数据安全等领域的底层能力,课程应通过问题驱动与案例嵌入,将公平、隐私、技术边界等价值议题融入建模实践。借助教育数字化手段,教师可动态识别学生的价值偏差并精准推送思政内容,实现认知逻辑与价值逻辑的深度协同,重塑高等数学的育人功能。
二、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软件工程专业实际需求之间衔接度不足
当前高等数学(下)课程体系仍以传统理工类通识架构为主,内容设计侧重理论完整性与数学体系的封闭性,忽视了软件工程专业中对数据结构设计、图论算法、最优化建模等具体数学应用能力的现实需求,导致学生难以将抽象数学模型有效迁移至工程实践中。课程与专业间存在的语义断裂,使数学知识在专业场景中呈现“工具缺席”状态,进而弱化了学生对课程的价值感知与学习动机。缺乏嵌入软件开发流程、工程建模过程与人机交互机制中的数学情境,使得思政教育难以基于真实任务场景生成价值引导与职业责任的内在联结。
(二)课堂教学重知识轻价值未能有效引导学生专业认同感
多数高等数学教学仍采用知识导向的线性讲授模式,将重点聚焦于定理证明、解题技巧与计算方法,教学内容在专业性上高度抽象却在社会性与价值性上显著缺位,未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背后的伦理判断、工程责任与社会影响意识。思政内容多以简单政治标语、零散插入式案例点缀于课堂边角,缺乏价值逻辑的贯通设计与系统支撑,导致学生难以从课程中形成对软件工程职业角色的深层认同,进而削弱了思政教育的情感内化与行为转化效能。
(三)教师队伍思政教学能力亟待提升缺乏多元化育人路径
数学教师普遍受传统“中立理性”学科范式影响,重数理推演轻价值渗透,缺乏将数学概念与工程伦理、科技社会影响等问题整合为有机知识网络的能力,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设计中仍停留在“政治正确”的符号层面而非专业责任的内核层面。此外,高等数学与软件工程之间的跨学科协作机制缺失,教师难以获取前沿工程场景与技术议题,导致课程育人路径趋于单一、话语风格脱离学生专业体验。教学中缺乏与工程导师、行业专家、人工智能伦理研究者等形成的联合育人机制,限制了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四)评价机制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德技双修的成长情况
现有课程评价体系仍以闭卷笔试为主要依据,注重学生对数学公式与解题方法的掌握程度,忽略其在工程建模、价值判断、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无法有效识别学生在“德”“技”融合维度上的成长轨迹。缺乏基于项目实践、跨学科任务或价值冲突案例分析等多维考核形式,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无法获得关于自身专业能力与伦理意识双重成长的系统反馈。评价导向的单一性还进一步固化了“知识至上”的教学逻辑,削弱了课程思政对学生行为方式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功能。
三、针对当前问题的高等数学思政教学优化对
(一)构建专业模块嵌入式教学单元
针对课程内容与专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应以软件工程核心能力为导向,重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结构,将专业相关模块如算法效率分析中的极限思想、图神经网络中的矩阵理论、数据拟合中的微分方程等,嵌入教学单元内部实现知识系统的嵌套融合。通过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将抽象数学命题转化为软件开发场景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在处理技术细节时感知数学的工具价值与社会责任意义。嵌入式教学不仅实现数学知识的工程迁移,还为课程思政提供贴近学生认知逻辑的现实支点,在模型选择、解法优化等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对数据公正性、技术中立性等议题展开价值思辨。
(二)引入跨学科德育资源与工程伦理案例
思政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落地的关键在于语境与素材的精准嵌入,应构建由工程伦理学、科技社会学与软件工程实践组成的多源德育资源库,将“科尔摩哥洛夫悖论”“算法歧视”“自动驾驶安全边界”等高关联案例作为教学引入素材,通过问题情境驱动学生思考技术设计与道德判断的互动关系。在数学推导与建模过程中,融入多重价值选择路径与社会影响变量,使学生在技术理性之外生成价值判断意识。跨学科资源的引入不在于“插入思想政治”,而在于构建复杂现实问题下的认知完整性,使数学课堂成为探讨技术与社会边界的有效场域。
(三)实施基于项目制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破解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不足的根本在于构建学术能力与价值表达的双重提升机制,应以“数学 + 工程 + 伦理”复合任务为核心开展项目制培训,使教师在跨学科研讨与问题驱动中重构课程理解与教学逻辑。培训应涵盖思政元素识别方法、案例转化技巧、工程情境建模能力以及课堂互动设计策略,鼓励数学教师与软件工程、教育技术、人工智能伦理领域专家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形成动态更新的教学共同体。项目制培训不仅提升教师的技术表达力与价值引导力,还重塑其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单纯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认知引导者与价值共建者的角色。
(四)建立数据驱动下的多维绩效评估系统
应重构课程评价逻辑,将数智技术引入教学过程性评价与思政成效反馈之中,建立集知识掌握、能力建构与价值认同为一体的多维指标体系。通过学习行为轨迹、线上交互数据与问题解决过程的语义分析,实现学生德技协同发展的动态识别与精准画像。评价工具应融合量化与质性手段,例如将“建模报告中的价值立场表达”作为评估维度,或引入 AI 自动评分系统识别逻辑推演与伦理偏误,形成自适应的反馈机制。多维绩效系统不仅提升课程治理智能化水平,更为教学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推动思政教育从理念倡导走向效果生成。
结语
高等数学不仅是逻辑与形式的训练场,更应成为价值与信念的孕育地。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将课程思政深度融入软件工程专业导向的数学教学,不只是育人理念的更新,更是教育结构与知识体系的重塑。唯有实现知识逻辑与价值逻辑的双重贯通,才能培养具备严谨思维、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工程人才,真正践行“德技双修”的育人使命,为国家科技进步与社会伦理共生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金娜 . 软件工程课程思政中的教学改革 [J]. 吉林教育 ,2025,(20):45-47.
[2] 芦效峰 , 李小勇 , 彭海鹏 , 等 . 新工科背景下的软件工程案例式教学思政方法 [J]. 计算机教育 ,2025,(06):67-70.
[3] 唐悦珂 , 奚凡 , 徐洪峰 . 基于 OBE 理念的“软件工程”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J]. 科技与创新 ,2025,(10):174-178.
[4] 薛丰刚 , 刘干 , 朱娥 .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探索——以一节高数思政课为例 [J]. 科学咨询 ,2023,(16):145-147.
[5] 黄艳 .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数学课程实施与教学探索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02):92-94.
作者简介:
柴金丽(1996.10—),女,汉族,籍贯:黑龙江省绥化市,硕士学位,专业:数学,研究方向: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