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金属Ni-Co 催化剂在苯加氢反应中的协同效应研究
王世奇
濮阳市中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濮阳 457000
关键词:双金属
催化剂;苯加氢;协同效应;催化性能;电子调控
一、双金属Ni-Co 催化剂苯加氢协同效应的核心问题梳理与成因初探
(一)双金属Ni-Co 催化剂苯加氢协同效应的核心问题识别
在苯加氢反应体系中,双金属 Ni-Co 催化剂的协同效应虽经实验证实可提升反应性能,但实际工业应用中仍有核心问题待解。其一,协同效应稳定性欠佳,催化剂连续反应时活性位点结构易变,致协同作用强度随反应时长衰减,难长期维持高效催化。其二,选择性调控难度大,反应中 Ni 与 Co 活性位点作用易失衡,诱发副反应生成非目标产物,影响产物纯度。其三,对反应条件敏感,温度、氢气压力等参数微幅波动便可能抑制协同作用,降低催化剂环境适应性,无法满足不同工艺需求。
(二)双金属Ni-Co 催化剂协同效应稳定性不足的成因分析
从催化剂结构特性与反应体系作用机制分析,协同效应稳定性欠佳的成因集中于两大维度。其一,双金属 Ni-Co 催化剂的晶体构型在反应中易重构,Ni与 Co 原子迁移会改变活性位点空间分布及间距,破坏原有协同作用界面,降低活性位点间电子传递效率,最终削弱协同效应 [1]。其二,反应体系内杂质分子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除占据部分活性位点外,还可能与 Ni 或 Co 原子形成稳定化合物,阻碍二者正常相互作用,导致协同效应难以持续发挥。
(三)双金属Ni-Co 催化剂协同效应选择性与条件敏感性的成因解析
双金属 Ni-Co 催化剂协同效应选择性调控难度大,成因与 Ni 和 Co 的电子特性差异密切相关。Ni 活性位点对苯环吸附力强,易推动完全加氢;Co 活性位点更倾向催化部分加氢,二者比例不当或电子作用失衡,会使反应路径偏向非目标方向,降低产物选择性。此外,协同效应对反应条件敏感,因反应参数变化会影响 Ni-Co 界面电子态,如温度升高改变 Ni 与 Co 原子电子云分布,进而影响活性位点对苯分子的吸附能与活化能,干扰协同作用,导致催化剂性能对条件波动敏感。
二、双金属Ni-Co 催化剂协同效应调控策略制定与优化效果验证
(一)双金属Ni-Co 催化剂协同效应的精准调控策略构建
围绕协同效应在稳定性、选择性及条件适应性方面存在的核心问题,结合催化剂界面作用机制,可构建多维度的精准调控策略。在活性位点界面调控维度,采用分步浸渍与高温焙烧相结合的工艺,严格控制 Ni 与 Co 的负载顺序及500-700℃的焙烧温度,促使 Ni-Co 合金固溶体结构形成,将活性位点间距稳定在 0.28-0.32nm 范围内,以此减少反应过程中原子迁移引发的结构坍塌;与此同时引入 Al ₂ O ₃ -ZrO ₂复合载体,借助载体与金属间的强相互作用,将活性位点锚定率提升至 90% 以上,进一步增强协同效应的长效性[2]。在电子态调控维度,通过原位氮掺杂技术在催化剂表面构建 N-Ni-Co 键,实现 Ni2p ₃ / ₂电子结合能 0.4-0.6eV 的偏移及 Co2p ₃ / ₂电子结合能 0.3-0.5eV 的偏移,进而将活性位点对苯分子的吸附能从 -5.2eV 优化至 -4.8eV ,降低副反应活化能垒,实现目标产物选择性的提升。在反应条件适配调控维度,设计梯度孔径载体(孔径分布分别为 2-5nm 、 5-10nm ),让不同孔径区域的活性位点分别与 120-160∘C 、160-200℃的反应温度区间相适配,有效拓宽催化剂对反应参数的耐受范围。
(二)双金属Ni-Co 催化剂协同效应优化效果的量化验证
借助系列表征手段与反应实验,可对协同效应的调控效果开展量化验证工作。采用 X 射线衍射(XRD)技术检测发现,经过调控的催化剂,其 Ni-Co 合金特征峰半高宽从 0.8°降至 0.5°,晶体结构的有序度得到明显提升;通过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观察能够看到,在连续反应 100h 后,该催化剂活性位点的团聚率仅为 8% ,这一数值远低于调控前 25% 的水平。运用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可知,催化剂中 Ni 的高价态(Ni³ ⁺)占比从 12% 提升至 23% ,而 Co 的低价态(Co² ⁺)占比则从 35% 降至 22% ,说明电子态调控已达到预期目标。在固定床苯加氢反应体系中,调控后的催化剂表现出更优性能:苯转化率稳定维持在 98% 以上,即便连续反应150h,转化率下降幅度也仅为 3% ,而调控前的催化剂在 100h 内转化率下降幅度就已达到 12% ;同时,目标产物环己烷的选择性从 89% 提升至 97% ,副产物甲基环戊烷的生成量则从 5% 降至 1% 以下。
(三)双金属Ni-Co 催化剂调控效果的场景化验证及数据对比
面向工业苯加氢的典型应用场景,可开展催化剂调控效果的针对性验证,同时通过表格形式对不同场景下的性能差异进行量化呈现 [3]。在低温低压场景(反应温度 120℃、氢气压力 2MPa )中,经过调控的催化剂苯转化率可达95% ,这一数值较调控前提升18 个百分点;处于高杂质场景(反应体系含 0.05% 硫化物)时,连续反应 50h 后,该催化剂的转化率下降幅度仅为 5% ,远低于调控前 28% 的下降水平;而在间歇启停场景(经历 10 次循环操作)中,调控后催化剂的活性恢复率能够达到 96% ,调控前这一指标则仅为 75% 。
结语:
本文围绕双金属 Ni-Co 催化剂苯加氢协同效应开展系统研究,梳理出其稳定性欠佳、选择性难调控、条件敏感性突出的核心问题,阐明晶体结构重构、电子态失衡与杂质吸附是关键成因。通过构建活性位点界面、电子态及反应条件适配的多维度调控策略,实验证实该策略可有效改善催化剂性能,使苯转化率维持高位、目标产物选择性优良,为高效催化剂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后续可进一步探索载体 - 金属作用机制、优化工艺降本,完善催化剂抗杂质设计,推动其在苯加氢工业化中广泛适配落地。
参考文献
[1] 王心平 .Ni-Co-P 基电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D]. 沈阳工业大学 ,2024.
[2] 潘雄飞 .Ni 基催化剂催化 CO2 加氢反应的理论研究 [D]. 山西大学 ,2023.
[3] 秦欣妍 , 温佳丽 , 徐嘉乐 , 等 . 双金属 Ni-Co 基析氧反应电催化剂研究进展 [J]. 南方能源建设 ,2022,9(04):13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