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徐爽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姜堰实验学校 223900
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 , 应该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 深刻领会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构建严谨的数学模型时,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还能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这种方法强调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复杂情境中运用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反思,学生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从而更好地准备面对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设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 , 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在日常的课堂上 , 教师应当巧妙地引入与学生们息息相关的问题和情境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和兴趣。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们感受到了知识带来的乐趣时 , 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沉浸在这样的学习中 ,乐此不疲。正是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作为驱动 , 学生们才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过程中, 从而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以《勾股定理》这一章节为例 , 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介绍勾股定理这后面的故事 : 古埃及人们首次发现了 " 勾三股四弦五 " 的关系 , 这一发现无疑是数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 其深远影响甚至延续至今。而中国古代数学家的贡献同样不容忽视 , 他们不仅独立发现并证明了勾股定理 , 还对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创新和拓展 , 展现了他们独有的智慧与智慧。在中国 , 勾股定理被称作商高定理 ; 在欧洲 , 普遍将之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 它深深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文化和科学发展。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 , 教师为学生们打造了一个既熟悉又新奇的数学世界。学生们仿佛亲身经历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旅程 , 他们被引导去思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体会数学之美。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法 , 不仅帮助学生们建立起了对数学的深厚感情 ,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 , 学生们将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 而是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使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创造价值的探索者。
二、设置问题, 引导探究
在中学数学课堂上,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 , 教师通常只会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 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了一种" 视觉" 上的疲劳感, 最终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而问题教学法则不同,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 使他们产生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在讲解《一次函数》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启发学生们的思考。例如,可以这样设定一个题目:" 假设有一列高铁列车从甲地出发前往乙地,在12:21 分时,它以200 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到了12:26 分,它依然以 200 公里每小时。在这段时间内,哪些因素是不变的,哪些是变化的?”这个题目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能激发学生们深入探索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车速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列车行驶的时间是否有所改变。这样一来,他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一次函数的相关概念。当我们观察列车的行驶情况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数学运算来构建出关于车速和行驶时间的函数关系图。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引导者和合作者。他们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让他们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还能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将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一次函数》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数学模型是对现实世界中有关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抽象和概括。
三、小组合作, 构建模型
在当今教育体系中 , 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可和推崇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模式通常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 通过组建小组或者团队 , 开展一系列合作性的活动。尤其在数学这一学科领域内 , 合作学习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们应当认识到 ,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 他们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参与到各种合作活动中去,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例如 , 在教授《全等三角形》这一课时 , 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 , 并要求他们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 , 自行设计并搭建一个全等三角形的模型。在这个过程中 ,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深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 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手段 , 它还能极大地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在小组内部 , 同学们可以互相帮助 , 共同探讨问题 ; 而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 , 不同观点的碰撞往往会产生新的见解和思路。这些交流与讨论 , 最终将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掌握 , 并提升他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三角形的分类讨论 , 小组合作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深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三角形展开讨论 , 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 , 探索三角形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 , 学生们通过相互分享、相互启发 , 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 , 而且培养了自己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 这有助于他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整合和能力提升。
四、总结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 ,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建模方法 , 引导学生建立起适合自己的数学模型。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景,观察生活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在讲解概念、定理、公式时 , 给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 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新知的兴趣。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新模型,通过类比或转化,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等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 体会数学思想, 提高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菁 . 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J]. 新课程 ,2021(39):209.
[2] 刘君卉 . 基于初中数学建模思想的实践教学 [J]. 华夏教师 ,2019(2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