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三学课堂”模式创新:关键能力导向下的实施路径与成效研究
史莹莹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第三实验小学 2236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语文教学需“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而这四大素养的落地,最终需依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文化感知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小学语文学堂仍存在诸多痛点:部分课堂坚守“教材立场”,忽视学校学情与地域文化特色,国家课程校本化落实不足;教学流程“重课中讲授、轻课前自学与课后延伸”,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培养;评价方式“重知识检测、轻能力发展”,与关键能力培养目标脱节。
一、“三学课堂”模式的核心内涵解析
“三学课堂”模式以“站稳三立场、贯穿三学程、达成三目标、坚守三操守”为核心框架,将“以生为本,少讲让学”的理念融入教学全流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师生点评、自我完善、总结提炼”六步流程,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为小学语文关键能力培养提供新的实践路径。在此背景下,研究“三学课堂”模式的创新实施与成效,既是响应课程标准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的现实需求。
二、三大立场:模式的价值根基
“三学课堂”的三大立场是模式设计的出发点,决定了课堂的价值取向
(一)学校立场
立足学校办学特色与地域文化,将国家语文课程与学校资源结合。例如乡村小学可融入“乡土民俗文化”,开发“家乡童谣赏析”“田间观察日记”等校本化内容;城市小学可结合“社区文化资源”,设计“博物馆研学笔记”“城市地标说明文写作”等课程,让语文教学扎根学校实际。
(二)学生立场
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特点与能力基础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活动。如低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可通过“绘本阅读 + 角色扮演”开展自学;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逻辑思维,可通过“问题链 + 小组辩论”深化合学,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三)学用立场
强调“学用结合”,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语言运用场景关联。如学习“书信写作”后,让学生给家人写一封真实书信;学习“说明文”后,让学生为家中物品撰写说明书,避免“学用脱节”。
三、三大学程:模式的流程框架
“三学课堂”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形成闭环式学习体系:
(一)课前自学
依托“学习单”引导学生自主预习,目标是“初步感知内容、提出疑问”。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前,学习单可设计“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描写的景物”“记录2 个你不懂的词语,如: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二)课中合学
聚焦“解决疑问、深化理解、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突破教学重难点。如学习《将相和》时,可围绕“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廉颇与蔺相如‘和’的意义”等问题,开展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
(三)课后测学
并非传统的“纸笔测试”,而是“能力导向的实践检测”,目标是“巩固知识、运用能力、拓展延伸”。如学习“古诗鉴赏”后,可布置“为古诗配一幅画 + 写一段鉴赏文字”;学习“童话写作”后,可让学生“创编一个新童话,并讲给低年级同学听”,实现“以测促学、以测促用”。
四、关键能力导向下小学语文“三学课堂”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成效
(一)课程重构:以“大单元”为载体,落实学校与学用立场
1. 大单元主题确定:结合国家课程与校本特色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打破单篇教学的局限,围绕“主题”整合单元内容,并融入校本资源。例如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单元,可整合《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古诗,同时加入学校所在地的“春节习俗”“清明祭扫仪式”等校本内容,形成“古诗赏读 + 民俗体验 + 文化表达”的大单元主题,既落实国家课程要求,又体现学校立场。
2. 大单元目标拆解:聚焦关键能力
将大单元目标拆解为“语言运用、思维发展、文化感知”等关键能力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场景;能写一段关于“家乡春节习俗”的短文。能对比三首古诗描写的节日习俗异同,用表格梳理;能分析“为什么不同节日有不同习俗”。能说出一个家乡特有的节日习俗,理解其文化意义;能制作“节日文化卡片”,向同学介绍习俗的由来。
(二)学程优化:以“六步流程”为核心,贯穿三学模块
1 课前自学:依托“学习单”,激活自主探究能力
“学习单”设计需避免“简单抄词、抄句”,聚焦“感知内容、提出疑问、初步运用”,分年级设计梯度:低年级以“具象化任务”为主,降低自学难度,培养预习习惯。中年级以“梳理与疑问”为主,培养梳理信息与提问能力。高年级以“深度思考与初步运用”为主,培养自主探究与联系生活的能力。
2. 课中合学:聚焦“问题探究”,提升思维与表达能力
遵循“自主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师生点评”的流程,以“问题链”驱动深度学习:
自主思考:针对课前自学提出的疑问,给学生 5 分钟独立思考时间,尝试自主解决(如“蜜蜂靠什么辨别方向”,让学生先从课文中找答案)。
小组合作:围绕“核心问题”开展讨论,培养合作与分析能力。
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教师引导学生“补充观点”“质疑反驳”,深化思维。
师生点评:点评聚焦“关键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课后测学:以“实践任务”为载体,强化语言运用能力课后测学任务需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延伸性”,避免重复机械训练:
语言表达类:学习“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后,布置“给家人讲一个民间故事,录制音频,上传班级群”;学习“演讲稿”后,布置“为学校‘读书节写一段2 分钟的演讲稿,并在小组内展示”。
五、结语
小学语文学科“三学课堂”模式以“三大立场”为价值根基,以“三学学程”为流程框架,以“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打破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师主导、知识本位”的局限,实现了“从‘教课文’到‘育素养’、从‘被动学到‘主动探’、从‘学用脱节’到‘学用融合’”的转变。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吕选宁 .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三个课堂”的有效构建 [J]. 新课程研究 ,2022(28):51-53.
[2] 蒋燕 .“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 [J]. 新课程研究 ,2021(16):63-64.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重点立项课题《旨在提升小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三学课堂”模式创新与实施策略研究 》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b/2024/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