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文学融入高职语文的途径探索
张艺茹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723002
一、汉水文学融入高职语文的意义
(一)以地域亲近激发课堂活力
汉水文学作为汉水流域文学代表,是历史与人文的结晶,见证并反映了汉水人民厚重的生活经验与情感反馈,带有浓厚流域人文特色,天然与当地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汉水文学融入高职语文教学,有利于拓展统一教材内容外延,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和生机,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以文化特质滋养人格品质
作为汉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水文学承载了其“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汇纳和合、包容万物;注重孝道、淡泊名利。[1]”的精神内涵,涵盖了历史、地理、军事、民俗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对汉水文学的不断探索学习,更新认知,拓宽视野,涵养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高职语文课程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以文化认同深化文化自信
通过接触汉水本土文学,学生可以直观感知其历史与民俗,形成初步文化认知。通过解读作品中的人生情感、劳动智慧、爱国精神等内涵,逐步建立起对家乡文化的理性认同和情感归属。这一认同进一步升华为家国情怀,理解个人与民族命运的紧密相连。最终自觉形成回报家乡、贡献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汉水文学融入高职语文的可建设途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
作为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高职院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理念,人文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升 [2]。2023 年 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审议中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3]。明确了高职院校通过语文课程建设教学强化学生文化培养,实现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
(二)丰富课程资源
当前高职语文教学普遍采用通用教材,其内容虽具普适性,却也存在地方文化元素缺失、与学生生活体验疏离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大力推进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开发与建设,为教学活动提供坚实的内容支撑尤为重要。
在《大学语文》等现有语文课程中,可以适度补充与汉水有关的诗文。例如《诗经》二《南》作品、陆游戎守南郑时期诗文、文同汉中诗、王世禛栈道诗等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受到文学与地域的关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可设置“汉水文学”专题,全面系统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汉中非遗艺术》课程中,可将汉水文学中民间故事、民歌传说与非遗项目结合,促进跨学科的联动教学。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或活页式补充读本也是对课程体系的更新发展。在教材内容选编上,兼顾历史性与时代性、经典性与趣味性,既要收录历代文人骚客吟咏汉江的诗词歌赋,也要纳入当代汉中作家描写现实生活的小说散文,同时还可将汉水流域的民歌、传说、碑刻、楹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补充。通过构建专题化、模块化的内容体系,让学生全面感知汉水文学的丰富内涵。
(三)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要真正激发学生对汉水文学的学习热情,就必须在课堂主阵地上大胆创新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探究式课堂生态。
教学中可以积极引入项目式教学法,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围绕“汉水流域的诗人踪迹”“从文学作品看汉中茶文化变迁”等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最终以研究报告、情景剧、微视频等形式展示成果,在实践中深化理解。为还可采用情景教学与体验式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场景,或组织学生进行汉水诗词的配乐朗诵会,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体验中感悟文学魅力。教学模式的革新也可以借鉴“翻转课堂”的理念,引导学生课前通过线上资源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则聚焦于师生间的深度研讨、辩论与思想碰撞,在思辨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四)开拓第三课堂
语文教育的最终成效,不仅取决于课堂内的学习,更离不开课堂外的实践与体验。第三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是实现理论与现实连接、知识向素养转化的关键场域。
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与研学活动是延伸学习空间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汉水流域的文化腹地,参观张骞纪念馆、拜将坛、武侯祠等历史古迹,在实地考察中亲身感受汉水文学发生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氛围,实现“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有机结合。在实地感悟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感付诸实践,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播。可以组建“汉水文化志愿宣讲团”,在博物馆、旅游景区、社区等场所为公众讲解汉水文学故事;或利用新媒体平台,创作与汉水文学相关的推文、短视频等,以青年人的视角向社会传播家乡文化,在服务与奉献中增强文化使命感。
结语
将汉水文学融入高职语文教学,是教育与文化双重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推动汉水文学的传承与传播,使地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也是提升办学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路径。由此可见,汉水文学与高职语文的深度融合,不仅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本土资源,也为地域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西虎, 王淑新, 王吉清. 汉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4, 32 (01): 39-41+65.
[2]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 [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 2019, (03): 74-78.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N]. 人民日报 ,2023-03-08:13.
[4] 韩雪 , 瓮彦卿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课程的路径探索与实践[J]. 科教导刊 , 2025, (13): 39-41.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3.013.
[5] 李洪波 . 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索——以太原为例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5, (02): 137-139. DOI:10.16227/j.cnki.tycs.2025.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