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及对策研究
曹俊琦
滇池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引言
创新创业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既要看学生就业能力,又要激发他们创新思维和创业潜能。本研究要搞清楚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给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希望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有用的建议,经过深入研究。我们想要给大学生创造出更多样的就业途径,帮助他们在创新创业的路上走得更远。
1 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的挑战
创新创业大潮中,大学生就业市场与就业观念出现深刻改变,传统就业指导陷入不少麻烦。一方面就业市场需求变得“多元化、高技能化”,企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要求明显加强,可是现在就业指导还是侧重于理论教学,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技能的系统训练,造成学生求职时难以符合企业需求。另一方面学生就业选择变得更为多元,除了传统就业之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跨专业就业等所占比例慢慢增多,但是就业指导体系对这些新式就业形式的支持不够,有关创业的指导大多只是停留在政策宣讲层面,缺乏创业项目打磨,资源对接之类的实际扶持,对于灵活就业的权益保护,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近乎空白,不能给学生给予有效的引导。而且就业指导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加重,创新创业资源更多向重点高校、热门专业倾斜,普通高校、基础学科学生难以得到优质就业指导,线上就业指导快速进步,但存在互动性差、内容碎片化等状况,不能完全代替线下个性化指导,这些难题也限制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2 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水平的策略研究
2.1 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要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就要从“层级衔接,机制融合,评估优化”三方面入手,创建起系统化,常态化的指导架构。在层级衔接上,创建起“学校—院系—班级—个人”四级指导体系,校级层面重点在资源整合,政策统筹,搭建全校性就业指导平台;院系层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行业针对性指导,工科院系侧重技术岗位求职指导,文科院系侧重文职,策划类岗位指导;班级层面由辅导员,专业导师负责日常就业跟踪,及时解决学生困惑;个人层面为学生配备职业导师,给予“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形成层层递进的指导网络。在机制融合上,把就业指导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贯穿大学四年的职业发展课程,大一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大二开展职业测评与规划,大三开展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培养,大四开展求职与创业实操,做到就业指导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创建“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联动机制,把创新创业课程,实践项目纳入就业指导体系,做到资源共享,目标协同。在评估优化上,建立“过程 + 结果”的评估体系,除了就业率之外,增加学生就业满意度、职业适应性、创新能力等评估指标,引入学生评价、企业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学生对指导工作的意见、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指导体系,保证体系能持续匹配学生和市场的需要。
2.2 优化就业指导内容
要优化就业指导内容,就要做到“差异化、实操化、前沿化”,符合学生多种就业需求。差异化内容设计方面,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就业方向来制定专属的指导方案,对于想要学术深造的学生,可以开展考研院校选择,科研能力提升,复试技巧指导,对于跨专业就业的学生,可以给予目标行业知识补充,技能培训建议,对于创业学生,可以开设创业实操课程,包含商业计划书撰写,融资技巧,团队管理等内容,还可以对接创业孵化资源,对于灵活就业学生,可以开展权益保障,税务知识,职业品牌打造等指导。实操化内容加强方面,增加实践类指导模块,可以组织模拟面试,求职实战演练,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提升求职技能,可以开设“就业工作坊”,围绕简历优化,薪资谈判等具体问题,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给出实操解决方案,可以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以“项目实习生”的身份参与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前沿化内容补充方面,加大对新兴行业、新型就业形式的指导力度,定时邀请新兴行业从业者分享职业经验,编写《新兴职业发展指南》,就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开设技能提升课程,帮助学生填补跨领域就业的技能空白,保证指导内容紧跟就业市场走向。
2.3 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是就业指导与市场需求的纽带,可以给学生提供“实战化”的指导与支持。从合作形式来看,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一是让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在教学中引入岗位最新要求,引入行业最新要求,岗位标准等;二是提供企业实践基地,接纳学生到企业开展实习、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三是企业导师参与就业指导活动,担任模拟面试考官、进行行业讲座,给予学生贴身、贴面的就业指导与求职建议。从资源对接角度而言,搭建“就业 - 创业”对接平台,企业为学校提供创业对接、技术、资金等方面资源;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构建人才培养—企业需求—就业创业的闭环。搭建校企长期合作机制,签订合作协议明晰双方权责,定时举办校企座谈会,交流人才培养及就业需求,针对企业反馈的毕业生能力短处,及时调节就业指导内容和教学计划,保证学生能力同企业需求精准对应,优化学生就业竞争力。
2.4 创新就业指导方法
创新就业指导方法要联系学生特点和技术发展,加强指导的互动性,个性化和实效性。个性化指导方面,运用大数据技术塑造学生职业画像,依照学生的专业情况,兴趣爱好,能力测评结果,求职意向等,推送个性化的指导内容,比如合适的工作岗位信息,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建议。开展“一对一”职业咨询,让专业的导师给学生制订专门的职业发展计划,解决个性化的问题,互动性提升方面,采用沉浸式教学办法,用 VR 技术模仿面试场合,职场工作环境,让学生在虚拟体验当中提升应对能力,安排项目式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完成模拟创业项目,求职方案规划等任务,在协作当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线上指导优化方面,创建“线上 + 线下”融合的指导平台,线上平台具备课程学习,资源查询,互动交流等功能,支持直播讲座,在线答疑,线下则展开小班化辅导,实践活动,做到“线上学习 + 线下实操”的互补,利用社交平台创建就业指导社群,增进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与交流,让就业指导冲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为学生给予帮助。
结语
本研究从创新创业角度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提升就业指导水平的办法。面对就业市场多元化高技能化趋势及学生就业选择的多样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创新才能跟上新趋势。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完善就业指导内容、深化校企合作及创新就业指导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开拓更多的就业路径。
参考文献
[1] 郭 胜 坡 . 共 享 经 济 模 式 下 的 大 学 生 灵 活 就 业 研 究 [J]. 公 关 世界 ,2025,(15):73-75.
[2] 赵坤 .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引导的线上线下融合路径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25,16(15):122-126.
[3] 赵彪 . 融媒体时代劳动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实践路径分析 [J]. 新闻研究导刊 ,2025,16(15):127-131.
[4] 刘洪 . 创新创业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及对策探析 [J]. 辽宁高职学报 ,2025,27(07):102-105.
[5] 李佳璐 . 互联网 + 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研究 [M].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2308.175.
[6] 陶建华 , 左冬梅 . 创新创业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2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