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当代散文中乡土记忆的书写范式与文化认同研究

作者

李兴

甘肃北方技工学校  甘肃兰州 730314

引言

现当代散文的发展伴随着社会转型、城乡变迁与文化格局的调整,乡土书写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主题。从“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传统,到当代多元化语境下的文学实践,乡土始终以某种形式存在于散文创作中。乡土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一种心灵寄托和文化记忆,它承载了作家的个人经验、民族历史与集体文化。在现当代散文中,乡土记忆的书写呈现出复杂的范式,既有对自然风物的描摹,也有对乡村社会的叙述,还有对文化传统的追忆与反思。作家通过对乡土的再现,构建出个体与民族的文化认同,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强化了对民族根性的理解与守护。因此,研究现当代散文中乡土记忆的书写范式与文化认同,不仅有助于理解文学的审美特征,也能深化对社会文化认同建构的认识。

一、现当代散文中乡土记忆的生成背景

现当代散文的乡土记忆书写,源于社会变革与文化心态的互动。首先,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传统乡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文学创作者以回望和追忆的方式表达对乡土的眷恋。乡土成为失落中的文化原乡,也是现代人精神的栖居地。其次,乡土记忆承载着民族历史与社会变迁的印记。散文作家通过描绘家园的变迁、风俗的延续与消逝,展现了民族文化在现代化冲击下的坚守与嬗变。再次,乡土记忆书写回应了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紧张。城市化使人们的生活半径扩大,但同时加剧了人与土地、人与传统的疏离,乡土成为补偿现代生活精神空缺的重要资源。由此可见,现当代散文中乡土记忆的生成,既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心理的必然选择。

二、乡土记忆的主要书写范式

现当代散文在乡土记忆的书写中形成了多样化的范式。第一,自然风物描写范式。许多散文通过对山川草木、四时节令、田园风光的描摹,将乡土自然化为审美对象,寄托作家的生命感悟与情感认同。第二,乡村社会叙事范式。散文常以乡村人物、风俗、生产生活为核心,描绘村落中的人情世态,折射出民族性格与文化心理的基本面貌。第三,历史文化追忆范式。部分散文通过追溯乡土历史与传统文化资源,展现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强调乡土在民族身份建构中的重要作用。第四,生命经验抒写范式。作家常借由对童年记忆、家庭生活和人生经历的叙述,将个人生命史与乡土空间紧密结合,体现个体身份与文化归属的融合。这些范式共同构建了现当代散文中丰富多元的乡土记忆表达体系。

三、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的建构逻辑

现当代散文中的乡土记忆不仅是文本叙事的内容,更是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首先,乡土记忆强化了民族文化身份。通过对乡土传统的追忆与再现,散文构建了与民族历史相连的文化链条,使个体在阅读与书写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其次,乡土记忆实现了个体与集体的情感共鸣。散文作家通过个人记忆的叙述,唤起读者心中共同的乡愁与文化归属感,构建了共享的文化认同空间。再次,乡土记忆提供了反思现代性的视角。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语境下,乡土记忆常被置于批判与反思的语境之中,成为作家审视现代社会弊端的重要资源。这种逻辑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涉及文化主体性的确立。

四、乡土记忆书写的审美特征

乡土记忆书写在散文中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首先,意象化与诗意化。散文常将乡土景物转化为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文化情感。其次,叙事的抒情化。散文在叙事中往往融入抒情元素,使客观的乡土描写与主观的情感抒发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审美韵味。再次,时间的回溯性。乡土记忆书写多通过回忆与追溯展开,具有时间上的纵深感,表现出历史与个体经验的交织。最后,语言的本土性。许多散文在书写中保留乡土语言、方言词汇与民俗表达,使作品更贴近乡村语境,增强了文化认同感。这些审美特征不仅提升了散文的艺术魅力,也深化了乡土记忆的文化意义。

五、乡土记忆书写对当下文化的启示

现当代散文中乡土记忆的书写,对当下文化认同与文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首先,它提示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应重视文化根性的守护。乡土记忆不仅是文学的主题,更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基石。其次,它为当下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对乡土经验的再现,作家能够在现代叙事中融入传统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再次,它有助于推动文化认同的建构。乡土记忆所承载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能够为社会提供凝聚力与归属感。最后,乡土记忆书写对文化传承具有现实意义。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强化乡土记忆的表达,能够有效抵御文化同质化,彰显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

结论

现当代散文对乡土记忆的书写,是文学与文化深度互动的重要体现。乡土记忆承载着地方的历史痕迹与人情风貌,不仅为散文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也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在这一书写过程中,散文作家常常通过个体记忆与地域经验的叙述,折射出民族精神与社会变迁,进而构建出兼具个人色彩与公共意义的文化图景。乡土记忆的书写既有温情的抒怀,也有对现实的反思,其审美特征体现出质朴与深沉的融合。这样的文本不仅满足了读者对乡愁与文化根源的追寻,也回应了当下社会对文化自信与认同的需求。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中,乡土记忆的散文表达为文学发展注入了坚实的精神支撑,同时为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提供了深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敏 . 当代散文中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 [J]. 文学评论 , 2021(5): 88-94.

[2] 李红 . 现当代散文的乡土叙事与民族文化建构 [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22(3): 72-78.

[3] 王强. 乡土书写与文化认同研究——以现当代散文为中心[J]. 文学遗产2023(6): 55-61.

李兴 1991 年9 月 男 籍贯:甘肃平凉 民族:汉族 学历:本科职称:助理讲师 职务:教师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邮编:730314单位:甘肃北方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