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与途径

作者

雒鹏程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巴拉素镇中心小学  719013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现状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存在明显短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教学目标聚焦“知识掌握”,文化浸润被忽视。多数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知识点讲解与解题技巧训练上,仅关注学生计算正确率与解题能力,对数学知识背后的历史背景、思想方法、文化价值挖掘不足,导致数学文化沦为教学“附属品”;其二,渗透方式单一且缺乏系统性。部分教师虽会偶尔提及数学家故事等文化内容,但多为碎片化补充,未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也未形成“课前-课中 - 课后”的完整渗透体系,难以让学生持续感受文化魅力;其三,教师文化素养与教学资源不足。部分教师对数学文化内涵理解不深,缺乏系统知识储备,且教材中文化内容较少、配套资源有限,制约了文化渗透教学的有效开展。

这些问题使数学教学陷入“重技能、轻素养”的困境,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数学本质,易产生“数学只是计算与解题”的片面认知,不利于核心素养培养。因此,探索科学可行的数学文化渗透方法与途径,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一)课堂导入:以文化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渗透数学文化的重要起点,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故事、历史典故,可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选择故事需遵循“贴近教材、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原则,确保与知识点紧密关联。

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可讲述“古人计数方法演变”:原始社会用“结绳计数”“刻痕计数”记录猎物,后来出现“算筹计数”,直至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成为通用计数方式。故事既包含“数的发展”文化知识,又能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圆周率”时,介绍祖冲之的成就——南北朝时期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 7 位,比欧洲早 1000 多年,既能补充历史背景,又能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为后续知识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知识讲解:挖掘教材文化内涵,结合知识本质渗透

教材是数学文化渗透的核心资源,教师讲解知识点时,需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文化内涵,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知识形成过程、与生活的联系等,将文化与知识讲解有机融合。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可结合“几何图形的历史与应用”渗透文化:古埃及建造金字塔时运用矩形的稳定性与对称性,中国故宫宫殿也大量采用矩形结构,体现“方整对称”的数学美学;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书本、窗户、地砖等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感受“图形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文化理念。讲解“加法交换律”时,可点明其蕴含的“数学抽象”与“规律探索”思想——古人从“3+5=5+3”等具体案例中,抽象出“a+b=b+a”的规律,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提升思维能力。

(三)练习设计:融入文化元素,实现“练知识”与“品文化”结合

传统数学练习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在练习中融入文化元素(如数学名题、传统游戏、文化情境),可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文化趣味性。

低年级“20 以内加减法”练习中,可设计“算筹摆数”题目:用小棒代替算筹摆出“8”“15”,再计算两数之差,让学生接触传统数学工具;中高年级“百分数”练习中,设计文化情境题:“春节期间某超市春联销量同比增长 20% ,去年销量500 副,今年销量多少?”将知识与传统节日结合。此外,可改编“鸡兔同笼”等数学名题,简化为“鸡兔共 8 只、脚 26 只,求鸡兔数量”,并简要介绍其源于《孙子算经》的历史,让学生在解题中感受传统数学魅力。

(四)课外活动:拓展文化载体,丰富学习体验

课外活动是课堂文化渗透的重要补充,通过多样化活动可打破课堂界限,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文化感知。

可组织“数学文化主题活动”:如“数学家故事分享会”,让学生搜集祖冲之、华罗庚等人物故事并分享,了解科研精神;“数学文化手抄报比赛”,以“数学与生活”“几何之美”为主题,梳理文化知识。还可开展实践活动:“校园测量”中,让学生测量操场、花坛边长并计算周长,同时介绍测量工具从“步量”到“激光测距仪”的发展;“传统数学玩具体验”,让学生拼装七巧板、鲁班锁,感受几何组合规律与古代智慧。此外,在教室设立“数学文化角”,摆放文化书籍、数学模型,供学生课间自主学习。

(五)评价体系:纳入文化素养,完善评价内容

传统评价以成绩为核心,忽视文化素养考核,需将“文化素养”纳入评价维度,从“知识、能力、文化”三方面全面评价。

评价内容上,增加“数学文化认知”“文化应用能力”指标:单元测试中设计基础文化题,如“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课堂评价关注学生在文化分享、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如“是否主动分享故事”“能否结合文化理解知识”。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如手抄报比赛后,先让学生自评文化元素融入情况,再由同伴互评内容准确性,最后教师综合点评,引导师生重视文化教学。

三、实施效果与优化方向

(一)实施效果

实践表明,上述渗透方法可取得三方面成效:一是激发学习兴趣,文化故事、传统游戏等形式让数学知识更生动,降低学生畏惧心理;二是提升理解能力,挖掘文化内涵帮助学生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如理解矩形在建筑中的应用;三是培养综合素养,接触传统数学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手抄报、实践活动也提升了动手与表达能力。

(二)优化方向

未来需从两方面优化:一是加强教师文化素养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帮助教师系统学习文化知识,提供教案、视频等资源;二是注重文化渗透的“适度性”与“针对性”,以服务教学目标为前提,避免文化内容堆砌,且根据学段设计——低年级侧重故事、游戏等趣味文化,中高年级侧重数学思想、历史发展等思想性文化,契合学生认知水平。

四、结语

数学文化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又能让其感受数学思想魅力与文化价值,培养核心素养。本文提出的“课堂 - 练习 - 课外 - 评价”多维度渗透路径,为教师提供了可操作方案。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文化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让数学文化真正走进课堂与学生心中,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拉毛草 , 董连春 , 何伟 , 少数民族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 以藏族数学文化为例 [J], 数学教育学报 2023,32(01):38-46.

[2] 张朵,姜金平 . 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体现 --以北师大版“认识小数”一单元为例 [J], 亚太教育,2023(03):109-111.

[3] 陈洁仪,赖颖慧 , 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问题研究 --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 [J], 教育观察,2022,11(11):115-118.D01: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2.1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