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犊牛腹泻中西医结合防治效果分析

作者

邵磅

腾冲市五合乡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 云南腾冲 679111

犊牛阶段是奶牛和肉牛生产中最脆弱、最关键的时期,犊牛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牛群未来的生产性能和牧场长远的经济效益。然而,犊牛腹泻一直是困扰养殖者的首要难题,约占新生犊牛死亡原因的 50% 以上[1]。其病因复杂,包括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冠状病毒、隐孢子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以及饲养管理不当、营养缺乏、环境应激等多种非传染性因素。长期以来,西医治疗犊牛腹泻主要依赖抗生素、抗病毒药、止泻药及补液疗法。虽然此法在控制急性感染和纠正脱水方面效果显著,但其弊端日益凸显:抗生素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严峻,且 indiscriminate 使用会破坏犊牛肠道内 nascent 的微生态平衡,反而影响其长期健康。在此背景下,寻求绿色、安全、有效的替代或辅助疗法成为行业迫切需求。中医药学在防治动物腹泻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对于解决犊牛腹泻这类多因素疾病具有独特优势。将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一套综合防治策略,已成为当前畜牧兽医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实践方向。

一、犊牛腹泻的病因与西医防治的局限性

(一)主要病因分析

传染性因素:病原微生物是引发犊牛腹泻的直接原因。细菌性病原如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是初生犊牛(1 周龄内)腹泻的主因;病毒性病原如轮状病毒、冠状病毒常见于 1-3 周龄犊牛;原虫如隐孢子虫则可感染各周龄犊牛,造成顽固性水样腹泻。非传染性因素:包括母牛营养不良导致初乳质量差、犊牛初乳摄入不足或过晚、奶温不适、环境卫生恶劣、饲养密度过大、气候变化应激等。这些因素导致犊牛免疫力低下,为病原入侵创造了条件。

(二)西医防治方法及局限性

防治方法:西医防治遵循“防重于治”原则。预防上,注重母牛孕期营养、犊牛足量及时饲喂优质初乳、环境卫生消毒及疫苗接种。治疗上,采用“抗菌/ 抗虫 + 补液 + 对症支持”方案。使用抗生素(如恩诺沙星、头孢类)或抗虫药(如妥曲珠利)targeting(targeting)病原,同时静脉或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和酸中毒,使用肠道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局限性:耐药性问题:长期、广泛使用抗生素导致 ETEC 等病原菌耐药株不断增加,使许多常用药物疗效下降甚至失效。副作用与二次伤害: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会无差别地抑制肠道有益菌群,破坏微生态平衡,易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和二次感染。治标不治本:西医治疗长于消除症状和病原,但对于恢复犊牛受损的脾胃功能、提升整体抵抗力方面效果有限,犊牛愈后易复发,生长发育可能受阻。

二、中医对犊牛腹泻的认识及防治优势

(一)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将犊牛腹泻称为“犊泄”,主要责之于“脾”与“湿”。犊牛“脾常不足”(脾胃消化系统功能尚未健全),易内伤乳食或外感风寒、湿热之邪。病机核心为脾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而发为泄泻。临床常辨证分为:寒湿泄泻:症见粪稀如水,肠鸣,食欲废绝,畏寒。湿热泄泻:症见泻下急迫,粪便粘稠腥臭,或带血丝,发热。脾虚泄泻:病久不愈,粪稀溏,时发时止,体瘦毛焦,精神萎靡。

(二)中医防治方法与优势

防治方法:中医强调“调理脾胃”为根本大法。根据辨证,寒湿型治以温中散寒、化湿止泻,常用方剂如理中汤(党参、干姜、白术、甘草)或藿香正气散加减;湿热型治以清热利湿、止泻,常用白头翁汤或葛根芩连汤加减;脾虚型治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2]。此外,针灸(如针刺后海、脾俞、足三里等穴)也疗效显著。防治优势:整体调节:不仅针对腹泻症状,更注重恢复脾胃的运化与吸收功能,从根本上改善犊牛体质。安全性高:中药多为天然植物,毒副作用小,无耐药性问题,不易破坏肠道菌群。预防保健:许多中药(如黄芪、白术、茯苓)具有健脾益气功效,可作为保健添加剂,增强犊牛抗病能力,防患于未然。

三、中西医结合防治的效果分析与应用策略

(一)结合治疗的协同增效效果

中西医结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有机融合,发挥各自优势,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3]。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腹泻急性期,犊牛严重脱水、中毒症状明显时,以西医疗法为主,快速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挽救生命。同时,辅以中药,如使用清热燥湿的黄连、黄芩对抗病原,使用乌梅、诃子涩肠止泻,可减少西药止泻剂的用量。标本兼治,促进恢复:在病情稳定后,或对慢性、虚弱型犊牛,以中医调理为主。此时停止或减少抗生素使用,改用参苓白术散等健脾方剂,帮助修复受损的肠道黏膜,促进消化酶分泌,恢复食欲。研究表明,结合治疗组的犊牛治愈率显著高于单纯西医组,且平均康复时间缩短,愈后犊牛的精神、食欲和生长发育速度均更优。降低复发,巩固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关注本次疾病的治愈,更通过中药调理脾胃,显著增强了犊牛的自身免疫力,从而有效降低了腹泻的复发率,长远经济效益显著。

(二)具体应用策略与展望

预防阶段:在犊牛开食料中添加健脾开胃、益气养血的中药添加剂(如由黄芪、山楂、麦芽、神曲等组成的复方),可有效改善犊牛消化功能,预防营养性腹泻。治疗阶段:推行“西药抗菌补液 + 中药辨证施治”模式。例如,对细菌性腹泻,可短期使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口服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对病毒性或寄生虫性腹泻,西医无特效药,则以对症补液和支持疗法为主,配合中药抗病毒(如板蓝根、大青叶)、驱虫(如常山)和扶正,效果尤为突出。展望:未来研究应致力于: ① 开发针对犊牛腹泻的标准化、剂型现代化(如口服液、颗粒剂)的中药新药; ② 深入探讨中西药结合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确保用药安全; ③ 进行大规模、多中心的田间临床试验,用详实的数据验证中西医结合方案的经济效益,推动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四、结束语

犊牛腹泻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依赖西医或中医均存在其局限性。实践证明,将西医精准快速的对症支持疗法与中医整体调节、扶正固本的优势相结合,是防治犊牛腹泻的一条高效、安全、可持续的道路。这种模式不仅能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疗程、降低死亡率,更能有效改善犊牛健康状况,减少抗生素使用,应对耐药性挑战,从而为养殖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大力推广和完善犊牛腹泻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技术,对我国畜牧业的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依科 . 犊牛腹泻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措施 [J]. 畜牧业环境 ,2024,1(13):97-98.

[2] 李浪 . 犊牛腹泻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J]. 养殖与饲料 ,2023,22(6):86-8

[3] 魏秀玲 . 中西医结合治疗犊牛腹泻 [J]. 畜禽业 ,2023,34(6):72-74.

[4] 罗鹏飞 , 夏俊 , 张凌 , 等 . 犊牛腹泻病因分析及诊断防控综述 [J]. 草食家畜 ,2023,2(5):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