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复杂地质条件下溢洪道开挖与支护施工技术应用

作者

周体林

云南丰源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1500

溢洪道是水利枢纽中保障水库安全运行的核心设施,其开挖与支护施工需应对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随着水利工程向复杂地质区域拓展,岩体节理发育、断层破碎带分布、地下水富集等问题日益突出,导致边坡失稳风险增高、支护结构失效概率上升 [1]。近年来,数值模拟技术(如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在边坡稳定性评估中的应用,为开挖与支护方案优化提供了量化依据;同时,分层开挖、复合支护等工艺的创新,有效提升了复杂地质条件下施工的安全性 [2]。基于相关研究成果,本文聚焦复杂地质条件下溢洪道开挖与支护的关键技术,梳理施工规律与技术要点,旨在为工程实践提供系统性指导。

一、复杂地质条件对溢洪道施工的影响机制

(一)岩体力学特性的影响

复杂地质条件下,岩体完整性差异显著,直接影响边坡稳定性。层状反向缓倾结构边坡因岩体层理面存在,易在开挖扰动下产生卸荷回弹变形,导致局部岩块崩塌;软岩(如页岩)具有易风化、崩解特性,长期暴露会降低力学性能,需及时支护以控制变形。通过有限元模拟可知,岩体黏聚力、内摩擦角等参数的空间异质性,会导致边坡安全系数分布不均,弱风化区域的安全系数通常低于新鲜岩体,成为施工中的薄弱环节。

(二)地下水的作用效应

地下水是加剧施工风险的关键因素。孔隙潜水与基岩裂隙水的渗透作用,一方面会软化岩体,降低其抗剪强度;另一方面会产生动水压力,促使边坡内部形成渗流通道,引发管涌、突水等灾害。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暴雨工况下地下水水位上升会使边坡稳定系数降低 10%~15% ,开挖未支护边坡的位移量增幅可达 20% 以上,尤其在断层破碎带处,地下水富集易导致边坡失稳,需针对性采取排水措施 [3]。

(三)高陡边坡的几何效应

高陡边坡的几何形态会放大施工扰动的影响。开挖过程中,坡体应力重分布易导致坡顶隆起、坡脚剪切破坏,而陡峭地形会限制施工空间,增加开挖与支护的协同难度。对于高度超过 50m 的边坡,需通过分级开挖控制坡体变形,避免因一次性开挖范围过大引发整体失稳。

二、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溢洪道开挖关键技术

(一)分层分级开挖工艺

分层分级开挖是控制复杂地质边坡扰动的核心手段,其核心是根据坡高、岩性及地质构造划分开挖单元,实现“开挖一级、防护一级”。上层开挖优先形成稳定平台,为下层施工提供安全作业面,中下层开挖需滞后上层一定距离(通常 200~300m ),避免上下层施工相互干扰。对于坚硬岩体,采用预裂爆破与梯段微差爆破结合的方式,通过控制爆破参数(如孔距、装药量)减少对保留岩体的损伤;对于软弱岩层或破碎带,采用机械开挖配合静态破碎技术,避免爆破振动引发塌方[4]。

开挖参数需结合岩体特性动态调整。强风化岩层开挖坡比宜放缓至1:0.75~1:1,每级坡高控制在 10m 以内,并设置 2m 宽马道以增强边坡稳定性;弱风化岩层完整性较好,坡比可调整为 1:0.5~1:0.75,通过优化爆破参数(如主爆孔间距3.5m、排距 3.0m )减少超挖与欠挖。

(二)开挖过程的稳定性监测

基于有限元或有限差分法的数值模拟技术,可实时预测开挖过程中的边坡位移与应力分布,为施工决策提供依据。监测内容包括坡顶沉降、坡面位移及深部岩体变形,通过布设监测点获取数据,当位移速率超过预警值(通常 0.5mm/ d)时,需暂停开挖并采取补强措施。同时,结合现场地质编录,及时修正数值模型参数,实现“模拟 - 监测 - 反馈”的动态调控,确保开挖过程中边坡稳定性处于可控范围。

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溢洪道支护体系设计

(一)复合支护结构选型

复杂地质边坡需采用“主动加固 + 被动防护”的复合支护体系,以提升整体稳定性。主动加固以锚杆(索)为主,通过注浆改善岩体力学性能。锚杆长度与间距需根据岩体完整性确定,完整岩体可采用 4.5~6.0m 长锚杆,间排距 3.0m×3.0m ;破碎带区域宜采用加长锚杆(5~8m)并加密布置(间排距2~3m ),注浆材料选用水泥浆(水灰比 1:0.5~0.55),添加早强剂与膨胀剂以提升锚固力[5]。

被动防护采用喷射混凝土与钢筋网结合的面层支护。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 C20,厚度 10~15cm ,分初喷与复喷两步施工:初喷(厚度 3~5cm)封闭岩面以防止风化,复喷至设计厚度以增强结构整体性。钢筋网采用 φ6~8mm钢筋,网格尺寸 15~20cm ,与锚杆外露端焊接固定,确保与喷射混凝土协同工作,形成整体受力结构。

(二)地下水控制技术

排水系统是支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结合水文地质条件设计。坡面排水孔采用 Φ50~90mm 钻孔,孔深 4~5m ,间排距 2~6m ,内置透水管以疏导表层水;对于深部裂隙水,设置排水洞或仰斜孔,降低地下水位至开挖面以下。此外,在边坡马道处设置截水沟(宽 1.0m× 深 1.0m ),将地表汇水引至坡外,避免渗入坡体加剧失稳。排水孔施工需与锚杆施工同步进行,做好孔口保护,防止喷射混凝土堵塞。

四、开挖与支护的协同施工策略

(一)动态施工工序

复杂地质条件下,开挖与支护的协同性直接影响施工安全,需采用“边开挖、边支护”的流水作业模式。上层开挖完成后,立即进行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施工,支护滞后开挖面距离不超过 30m ,确保岩体及时得到约束。对于断层破碎带等特殊段,提前进行超前支护(如管棚或小导管注浆),形成加固拱后再进行开挖,避免开挖过程中发生塌方。

(二)参数动态优化

施工过程中坚持动态设计原则,根据地质揭露情况调整支护参数。开挖中发现节理密集带时,增加锚杆数量与长度;遇突水点时,加密排水孔并采用速凝混凝土封闭,待水位稳定后再继续施工。通过施工工序的动态优化,实现开挖扰动与支护强度的平衡,确保边坡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安全系数不低于1.2)。

五、小结

综上所述,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溢洪道开挖与支护施工需以地质条件为基础,通过分层分级开挖控制扰动,采用复合支护体系增强边坡稳定性,结合地下水控制与动态监测技术保障施工安全。数值模拟与现场实践的结合,可实现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控,为工程稳定性提供科学保障。相关技术思路可有效应对岩体破碎、地下水富集等问题,为类似水利工程的复杂边坡施工提供参考,推动开挖与支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闯 , 张冰 , 陈铎 . 复杂地质条件下高边坡开挖及防护措施综合应用 [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24(2):62-66.

[2] 舒 韬 . 溢 洪 道 高 边 坡 开 挖 与 支 护 施 工 技 术 的 应 用 [J]. 地 下水 ,2023,45(5):293-296.

[3] 赵明明 , 关鹏 . 考虑地下水影响的溢洪道边坡开挖稳定性分析 [J]. 地下水 ,2024,46(6):70-72.

[4] 何十美 . 双江口水电站溢洪道洞室开挖支护施工控制技术 [J]. 四川建材 ,2020,46(12):122-124.

[5] 王硕, 冯巧云, 田富银, 等. 基于有限元模拟的溢洪道边坡稳定性分析[J].河南科技 ,2023,42(7):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