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重构探究
张盼盼
茂名市田家炳中学 525000
引言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新课标明确提出作文教学需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发展语言能力、注重思维的逻辑性与创造性,这与传统作文教学中模板化写作、分数导向评价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仍存在诸多与新课标不适配的问题:教学目标聚焦文体格式与素材套用,忽视核心素养的分层培养;教学内容脱离真实语言运用场景,学生缺乏为何写、写给谁的实用认知;评价体系以教师单一评分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素养发展水平。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学生基于已有经验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其情境创设、协作学习理念与新课标真实情境、实践应用的要求高度契合,为作文教学模式重构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新课标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核心要求与现存问题
(一)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核心要求
新课标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核心素养出发,对作文教学提出三方面关键要求:一是情境化写作,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开展写作实践,如要求学生完成社区公益宣传文案、传统文化主题演讲稿等具有实际用途的写作任务,培养语言运用的实用性;二是思维进阶性,倡导通过写作发展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要求作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鼓励学生表达独特见解,避免同质化表达;三是文化浸润性,要求作文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传递文化认知、践行文化传承,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
(二)当前作文教学的现存问题
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与新课标要求存在明显脱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目标定位偏差,教学目标围绕考试评分标准展开,过度强调结构完整、语言流畅等表层要求,对思维深度、文化内涵等素养目标缺乏系统设计,导致学生作文呈现有格式无思想、有素材无灵魂的问题;其二,教学流程固化,仍采用教师命题 — 讲解技巧 — 学生写作 — 教师批改的传统流程,学生被动接受写作任务,缺乏自主选择主题、设计表达形式的空间,难以在真实情境中感知写作价值;其三,评价体系单一,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评价标准侧重语言表达与结构逻辑,忽视思维创新性、文化融入度等素养维度,评语多为结构清晰、需加强论据等笼统表述,无法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素养提升建议。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重构路径
(一)教学目标重构:聚焦核心素养的分层设计
以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为依据,结合建构主义自主性理念,构建基础 —进阶 — 拓展三层级教学目标体系。基础目标聚焦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学生积累多元语言素材,掌握不同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的基本表达逻辑,确保写作的规范性;进阶目标侧重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观点辩论、素材辩证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论证思路,培养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拓展目标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感知生活之美、表达情感之真,融入文化元素,实现语言表达与文化素养的协同提升。同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能力选择侧重目标,如擅长叙事的学生可侧重审美表达,擅长议论的学生可侧重思维深度,体现目标的个性化与自主性。
(二)教学流程优化:构建情境 — 协作 — 建构三阶流程
基于建构主义情境性、协作性理念,优化教学流程为情境驱动 — 协作探究— 自主建构三阶模式。情境驱动阶段,教师根据新课标主题要求(如文化传承、青春成长),创设真实或模拟的语言运用情境,例如围绕家乡文化名片设计主题,创设为家乡文旅局撰写文化宣传短文的情境,明确写作对象、写作目的与写作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动机;协作探究阶段,以 4-6 人为一组开展活动,学生分享写作思路、交流素材选择,针对如何突出家乡文化特色、如何吸引目标读者等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思维碰撞,帮助学生深化对主题的理解;自主建构阶段,学生结合协作反馈自主完成写作,可根据自身风格选择表达形式,教师提供个性化指导,如帮助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梳理表达逻辑,引导思维活跃的学生深化文化内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素养进阶。
(三)评价体系革新:建立多元主体 — 多维标准评价机制
呼应新课标素养导向评价要求,基于建构主义协作性理念,构建多元主体 + 多维标准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方面,引入学生自评 — 小组互评 — 教师点评 — 读者反馈四方参与,学生自评聚焦目标达成度,反思自身在语言表达、思维逻辑上的不足;小组互评参照核心素养标准,从语言规范性、思维创新性、文化融入度三个维度给出具体建议;教师点评侧重素养提升方向,针对不同学生的短板提供个性化指导;读者反馈通过班级作文展示、校园公众号推送等形式,收集同学、家长甚至校外读者的评价,让学生感知写作的社会价值。评价标准方面,制定量化评分表,将语言建构( 30% )、思维逻辑( 30% )、文化内涵( 20% )、创新表达( 20% )列为核心维度,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素养导向性。
三、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教师能力提升:强化素养导向的教学能力
教师是模式实施的关键,需从两方面提升能力:一方面,加强新课标与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深入理解核心素养内涵与情境创设、协作引导等教学方法,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另一方面,开展专项教学能力培训,通过情境设计工作坊、多元评价案例研讨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情境创设能力、协作引导能力与素养评价能力,确保教师能有效驾驭重构后的教学模式。
(二)资源支撑优化:丰富真实情境的写作资源
整合校内外资源,为情境创设提供支撑:校内搭建作文情境资源库,收集校园活动策划、班级文化建设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写作情境;校外联动社区、文化馆、企业等机构,开发社区公益宣传、非遗文化采访、企业产品介绍等真实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写作的实用价值,同时积累文化素材与生活经验,为作文注入真实情感与文化内涵。
结论
新课标背景下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重构,通过目标分层设计 — 流程三阶优化 — 评价多元革新,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固化模式,实现了以素养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情境为载体的教学转变。该模式不仅能有效契合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核心要求,激发学生的写作主动性与创造性,更能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育人价值。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模式的实践验证,结合不同学校、不同学情的实际情况优化细节;同时,探索信息技术与模式的融合路径,如利用线上平台开展跨班级协作写作、借助 AI 工具辅助素养评价,持续提升模式的适用性与有效性,推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向素养培育深度转型。
参考文献
[1] 王殿宇 .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生态作文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J]. 语文月刊 , 2024, (03): 43-46.
[2] 曹小玮 .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优化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J]. 好作文 , 2023,(14): 31-32.
[3] 余文森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语文教学改革 [J]. 语文建设,2021 (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