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探究

作者

梁雯雯

茂名市田家炳中学 525000

引言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但现实中却面临学生怕写、教师怕改的普遍困境。深入分析可见,传统教学将作文视为知识传递而非经验表达,教师预设统一的写作框架与评价标准,学生被迫脱离自身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进行标准化写作,导致作文沦为素材堆砌的容器,缺乏真实情感与个性思考。建构主义理论始终强调学习者基于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这一理念与作文教学唤醒表达欲望、激活思维潜能的本质需求高度契合。不同于以往从理论到方法的单向推导,本文尝试从问题根源 — 理论落地 — 实践验证的路径,探索建构主义指导下作文教学模式的创新方向,旨在让作文回归表达自我、沟通世界的本质。

一、传统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问题的根源剖析

(一)经验割裂:写作与学生生活脱节

传统作文教学将写作窄化为课堂任务,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一方面,命题脱离学生经验,如要求缺乏社会观察的高中生撰写论社会公平,或让无乡土生活体验的学生创作乡村振兴主题作文,导致学生只能依赖网络素材拼凑内容;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忽视经验激活,教师直接讲解议论文三要素、记叙文六要素,未引导学生关联自身经历,如家庭故事、校园生活、阅读感悟,使得写作成为无本之木,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与表达欲望。

(二)认知与评价局限:思维被束缚且忽视意义生成

传统教学以技巧灌输为核心,用固定框架限制学生思维发展。例如,议论文教学要求引论 — 本论 — 结论的刻板结构,且规定本论部分需包含两个正面论据 + 一个反面论据;记叙文教学则强调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的线性叙事,忽视非线性、个性化的表达形式。这种标准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被固化,难以形成辩证思考与创新表达,作文呈现千文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同时,传统作文评价聚焦结果判定,教师以语言流畅度、结构完整性为核心标准,用分数或简短评语概括学生的写作成果,却忽视对写作过程的关注。例如,学生在作文中尝试用日记体表达成长困惑,教师仅以文体不规范否定其创新尝试,未肯定其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学生在论证中出现逻辑漏洞,教师未引导其梳理思维过程,仅直接给出修正方案,导致学生无法从评价中获得思维提升的方向,写作能力难以持续进步。

二、建构主义指导下作文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

(一)核心逻辑:以经验重构为双线主线

基于建构主义经验是学习的起点的理念,设计生活经验线与认知发展线双线融合的教学逻辑。生活经验线聚焦激活 — 梳理 — 表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如家庭对话、校园活动、社会现象观察,通过经验日记、素材分享会等形式,将零散的生活经历转化为可表达的写作资源;认知发展线聚焦疑问 — 探究 — 反思,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问题链驱动思维深化,让写作成为解决认知困惑的过程。两条主线相互支撑:生活经验为认知发展提供具象载体,避免思维空泛;认知发展为生活经验赋予意义深度,避免表达浅显。

(二)教学环节:三阶联动实现意义建构

围绕经验激活 — 协作建构 — 迁移应用三个核心环节,设计可操作的教学流程。经验激活环节在课前开展,教师根据教学主题设计经验唤醒任务,例如在情感表达主题写作前,布置家族情感故事收集任务,让学生通过采访长辈、整理家庭物件挖掘亲情、友情中的真实细节;在观点表达主题写作前,布置社会现象微评论任务,让学生结合新闻、短视频等素材记录初步看法,为课堂写作积累有温度的素材与有思考的观点。协作建构环节在课中进行,采用小组协作 + 思维可视化的方式推动学生共同建构写作思路。以社会现象评论写作为例,小组内先分享各自收集的现象,用思维导图梳理现象 — 观点 — 论据的逻辑关系;再通过观点辩论深化思考,发现自身论证的漏洞与不足;最后结合协作成果自主确定写作角度与表达形式,教师仅在学生思维卡壳时提供问题引导。

三、创新模式的实践案例与效果验证

(一)实践案例:《乡土中国》与家乡文化主题写作

在高二年级论述类文本写作教学中,采用创新模式开展教学。课前经验激活阶段,布置家乡文化符号收集任务,学生通过拍摄家乡的传统建筑、记录民俗活动、采访非遗传承人,积累第一手素材;课中协作建构阶段,小组围绕《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与家乡人际关系展开讨论,用思维导图梳理理论观点 —家乡案例 — 个人思考的关联,形成个性化写作框架,如有的学生聚焦家族聚餐中的座位安排,有的学生分析邻里互助的传统;课后迁移应用阶段,将作文改编为家乡文化微纪录片脚本,部分优秀作品在学校文化节展播,学生获得强烈的成就感。

(二)实践效果:从被动完成到主动表达

对比传统教学班级与实验班级的写作情况,实验班级呈现三大转变。一是写作兴趣显著提升,主动参与校园作文竞赛的人数从 12% 增至 45% ,经验日记的坚持率达 80% ;二是作文质量明显改善,包含真实生活细节的作文占比从30% 增至 78% ,具有辩证思维的作文占比从 15% 增至 52% ,如在科技与传统主题写作中,学生能结合家乡手工制茶与机械化生产的案例进行深度分析;三是评价反馈更具针对性,学生通过小组互评学会从经验真实性、思维逻辑性、表达个性化三个维度评价作文,教师点评聚焦思维提升建议,而非单纯的分数判定,学生的写作改进方向更清晰。

四、教师角色转型:从主导者到引导者

教师需摆脱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写作过程的经验激活者、思维引导者、反馈促进者。在经验激活阶段,教师需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而非预设写作主题;在协作建构阶段,教师需通过追问、启发引导学生深化思考,而非直接提供写作框架;在迁移应用阶段,教师需搭建真实的表达平台,而非仅关注作文本身,确保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持续的动力与成长。此外还可以将课文与写作主题结合,提取可迁移的思维方法与表达技巧;校外搭建生活写作实践基地,与社区、文化馆合作,开展社区故事采访、非遗文化记录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素材、深化认知。

结论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创新,核心在于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让写作从课堂任务转变为经验表达与意义建构的过程。通过双线融合的逻辑设计与三阶联动的环节实施,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内驱力,更能培养其从生活中发现、从思考中表达的能力,真正实现作文教学培育素养、滋养心灵的育人价值。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建构主义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更真实的写作情境,借助 AI 工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思维引导,让作文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持续优化,为高中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祁珍兰 . 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J]. 文科爱好者 ( 教育教学 ), 2022, (01): 30-31.

[2] 刘晓娜 .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林区教学 ,2019, (09): 55-57.

[3] 石景 .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的高中语文创新教学 [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8, (10): 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