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核心素养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路径及案例探究
黄永华 彭华强
化州市第六中学 525100
引言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相继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后,中学数学教学开始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但实践中,部分教师仍沿用概念讲解 — 例题演示 — 习题训练的传统模式,仅在教学中加入素养关键词,却未真正改变课堂逻辑;还有教师尝试创新教学模式,如小组合作,但因缺乏素养目标引领,沦为形式化互动,导致核心素养培育难以落地。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这一属性决定其必须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深度融合 —— 通过模式创新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为素养培育提供载体;以素养目标引领模式设计,避免创新流于形式。因此,探究二者的融合路径与实践案例,对推动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数学核心素养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困境
(一)目标脱节:素养目标被边缘化
传统课堂以知识掌握为核心目标,核心素养目标常被简化为附加任务。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教师重点讲解求根公式推导与解题技巧,将数学抽象(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逻辑推理(推导公式的思维过程)等素养目标仅作为课堂延伸,未融入教学主线;甚至在教学设计中,仅在教学目标部分提及素养,却未设计对应的活动与评价,导致素养培育成为口号式内容。
(二)流程与评价局限:创新流于形式且反馈不足
部分教师虽采用小组合作、情境教学等创新模式,但因未紧扣素养目标设计流程,导致模式与素养脱节。例如,在统计图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制作图表,但仅要求完成图表绘制,未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校园能耗数据提出节能建议,错失培育数据分析素养的机会;还有教师设计问题情境,但问题仅为复习旧知,如回忆勾股定理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难以培育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素养。同时,传统评价以解题正确率为核心,难以反映学生的素养发展水平。例如,在函数应用教学后,教师通过练习题评分判断学生学习效果,却未关注学生是否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模型、是否能通过函数分析解决问题;即使采用课堂表现评价,也多聚焦参与度,如发言次数,未针对素养表现,如推理的严谨性、建模的合理性给出具体反馈,导致学生难以明确素养提升方向。
二、中学数学核心素养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路径
(一)目标重构与流程创新:以素养为核心激活课堂
打破知识 — 能力 — 素养的分层逻辑,构建知识载体 — 能力训练 — 素养培育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例如,平行四边形性质教学的三维目标设计:知识目标(掌握平行四边形边、角、对角线的性质);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推导性质,提升逻辑推理能力);素养目标(通过设计平行四边形储物架的实际任务,培育直观想象(空间结构分析)、数学建模(将储物架设计需求转化为几何问题)素养)。三维目标相互渗透 —— 知识学习为素养培育提供基础,素养目标引领知识应用方向。
以真实情境 — 核心问题 — 深度探究为核心,设计创新课堂流程,为素养培育提供实践载体。具体流程包括:创设真实情境,如校园绿化规划、社区人口统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核心问题,如如何设计绿化方案使面积最大、如何通过人口数据预测社区服务需求,聚焦素养目标;组织深度探究,如小组合作建模、动手操作验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素养。例如,在相似三角形教学中,通过测量校园旗杆高度的情境,提出核心问题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知识测量无法直接到达的物体高度,引导学生设计测量方案、推导测量原理、验证方案可行性,实现多素养协同培育。
(二)评价优化:构建多元多维评价体系
以素养发展为核心,设计多元主体 + 多维标准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确保评价全面性;评价标准围绕核心素养设定具体指标,例如数学建模素养的评价指标包括问题抽象准确性、模型合理性、解决方案有效性;评价方式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比如在一次函数应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评建模过程、小组互评方案可行性、教师点评推理严谨性,全面反映学生的素养发展情况,并给出针对性改进建议,如需进一步优化函数模型,使其更贴合实际数据。
三、中学数学核心素养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融合的实践案例
(一)案例 1 :项目式学习融合数学建模素养
在初中一次函数与不等式教学中,以优化校园饮水系统,降低能耗成本为项目主题,融合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素养。具体实施:1. 情境导入:呈现校园饮水设备的能耗数据与使用情况,提出如何调整饮水设备开关时间,在满足师生需求的同时降低能耗的核心问题;2. 项目探究:学生分组收集数据,如不同时段的用水量、设备功率,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一次函数模型(用水量与时间的关系、能耗与开关时间的关系),通过不等式求解最优开关时间区间;3. 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优化方案,教师结合模型合理性、数据准确性、方案可行性评价素养表现;4. 实践应用:将优秀方案提交学校后勤部门,推动实际改进。该案例中,项目式学习为数学建模素养提供了真实载体,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函数知识,更提升了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 2 :问题链教学融合逻辑推理素养
在初中三角形全等教学中,以问题链引领课堂,融合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素养。问题链设计:1. 基础问题: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需要验证所有边和角?(激发思考,关联旧知);2. 探究问题:仅验证三边对应相等,能否判定全等?如何通过动手操作(剪纸、叠合)验证?(引导直观想象与初步推理);3. 深化问题:若仅验证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能否判定全等?为什么?(通过反例推导,培育逻辑推理的严谨性);4. 应用问题:如何利用全等判定解决测量池塘宽度的实际问题?(关联实际,提升素养应用能力)。课堂中,教师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在猜想 — 验证 — 推理 — 应用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全等判定定理,更提升了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素养。
结论
中学数学核心素养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本质是以素养目标引领模式创新,以模式创新承载素养培育。当前二者的融合虽面临目标、流程、评价层面的困境,但通过三维目标重构、情境 — 问题 — 探究流程创新、多元多维评价优化的路径,可有效打破困境。实践案例表明,项目式学习、问题链教学等创新模式,在素养目标引领下,能为学生提供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真实场景,真正实现知识学习与素养培育的协同发展。未来,还需进一步丰富融合模式,如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融合,结合不同学段、不同内容的特点优化路径,并加强教师培训,如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能力,推动融合实践向更深层次发展,真正让核心素养成为中学数学课堂的灵魂。
参考文献
[1]侯琳. 核心素养下单元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J]. 家长, 2025, (11):25-27.
[2] 陈小红 .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J]. 读写算 , 2024, (19): 68-70.
[3] 詹远美 .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评《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J]. 科技管理研究 , 2023, 43 (15): 260.
本文是化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数学核心素养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编号:Hjy23203) 阶段研究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