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技术赋能汽车运用的效能分析
耿国平
沂源县交通运输局 山东淄博 256100
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汽车产业正从 “机械产品” 向 “智能移动终端” 转型,智能技术成为打破传统汽车运用局限的核心驱动力。传统汽车在行车安全、交通资源利用、用户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如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事故占比超 80% ,高峰时段道路通行效率不足 50% 。而智能技术通过感知、决策、互联能力的提升,可重构汽车运用模式:自动驾驶减少人为干预,车联网实现车路协同,人工智能优化运营管理。
一、智能技术在汽车运用中的主要应用场景
(一)驾驶辅助与自主驾驶场景
驾驶环节是汽车运用的核心,智能技术在此场景的应用以 “降低人为风险、提升驾驶安全性” 为核心目标,主要分为辅助驾驶与自主驾驶两个层级。辅助驾驶层面,L1 级技术(如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预警)已成为中高端车型标配,2024 年国内新车 L1 级配置率达 92% ,该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路况,当车辆偏离车道或与前车距离过近时,自动发出预警或轻微修正,减少驾驶员操作失误;L2 级技术(如自动紧急制动、全速域自适应巡航)进一步提升干预能力,可在特定路况下(如高速路)实现纵向加速减速与横向车道保持的协同控制,
(二)车辆运营管理场景
对于 fleet 运营(如物流车队、出租车队、共享汽车)而言,智能技术通过“实时监控、动态调度、预测维护” 三大功能,解决传统运营中 “信息滞后、调度低效、维护被动” 的问题。在物流车队领域,车联网技术实现 “车 - 云 - 路”数据互联, fleet 管理平台可实时获取车辆位置、油耗、货物状态等数据,通过算法优化运输路线:2023 年某物流企业引入车联网管理系统后,单程运输路线平均缩短 12% ,空驶率从 28% 降至 19% ,年度运输成本降低 1500 万元。
(三)用户服务升级场景
随着用户对汽车 “个性化、智能化” 需求的提升,智能技术通过重构人机交互、拓展服务边界,推动汽车从 “交通工具” 向 “移动服务空间” 转变。在人机交互层面,语音识别、手势控制、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等技术成为主流配置:2024 年新车语音识别准确率达 98% ,用户可通过语音指令控制空调、导航、娱乐系统,双手无需离开方向盘;AR-HUD 技术将导航路线、路况信息直接投射到前挡风玻璃,与现实路况叠加,减少驾驶员视线转移,提升驾驶安全性与便利性。
二、智能技术赋能汽车运用的效能维度分析
(一)安全效能:降低事故风险,保障出行安全
行车安全是汽车运用的首要需求,智能技术通过 “主动预防、快速响应”机制,大幅降低事故发生率与危害程度。从数据来看,2020-2024 年国内搭载L2 及以上自动驾驶技术的汽车,每万公里事故率为 0.08 次,较传统汽车(0.12次)下降 32% ;其中,自动紧急制动(AEB)技术的作用最为显著,可在驾驶员未及时反应时自动刹车,减少 45% 的正面碰撞事故。在复杂路况下,智能技术的优势更突出:如雨天路面湿滑时,车辆 ESP(电子稳定程序)与自动驾驶系统协同,通过调整刹车力度与扭矩分配,避免车辆侧滑,2023 年某地区雨天事故数据显示,搭载智能防滑系统的汽车事故率较传统汽车降低 28% 。
(二)效率效能:优化资源利用,提升通行与运营效率
智能技术通过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减少无效消耗,实现汽车运用效率的双重提升 —— 既提升道路通行效率,也优化车辆运营效率。在道路通行效率层面,车路协同(V2X)技术是关键:通过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如交通信号灯、路侧传感器)的数据交互,交通信号灯可根据实时车流量调整时长,2023 年某试点城市引入 V2X 技术后,高峰时段路口通行效率提升 25% ,平均通勤时间缩短 18 分钟;同时,自动驾驶汽车的 “协同行驶” 功能(如车队跟驰)可减少车辆间的安全距离,提升道路单位时间通行量,模拟数据显示,当道路自动驾驶汽车占比达 60% 时,道路通行能力可提升 40% 。
(三)经济效能: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提升产业经济效益
从用户与企业双视角来看,智能技术可通过减少能耗、降低维护成本、优化运营模式,实现汽车运用全生命周期的成本节约。在用户层面,新能源汽车的智能能量管理技术可优化电池充放电策略,2024 年搭载该技术的车型续航里程较传统管理模式提升 15% ,同时充电效率提升 20% ,用户年均充电成本降低800 元;此外,智能预测维护技术可提前发现车辆故障,避免 “小故障拖成大问题”,如某品牌汽车通过发动机状态监测系统,将发动机大修周期从 8 万公里延长至 10 万公里,用户年均维护成本降低 1200 元。
三、智能技术赋能汽车运用的现存挑战与优化方向
(一)现存挑战:制约效能释放的核心问题
从技术层面来看,自动驾驶的 “长尾问题” 仍未解决:在极端天气(如暴雨、暴雪)或复杂路况(如无标线道路、行人突然横穿)下,传感器(摄像头、雷达)易受干扰,导致系统决策失误,2024 年 L3 级自动驾驶汽车在极端天气下的接管率达 35% ,远高于正常天气的 5% ;同时,车路协同技术的 “标准不统一” 问题突出,不同车企、不同城市的 V2X 通信协议存在差异,导致车辆无法跨区域实现车路协同,制约通行效率提升。从数据安全层面来看,智能汽车的 “数据暴露风险” 显著增加。
(二)优化方向:推动效能提升的关键路径针对上述挑战,需从技术、安全、法规三个维度制定优化策略,为智能技术赋能汽车运用扫清障碍。在技术优化层面,应聚焦 “核心技术突破” 与 “标准统一”:一方面,加大对传感器(如激光雷达)、人工智能算法的研发投入,提升系统在极端天气下的感知与决策能力,目标到 2026 年将 L3 级自动驾驶在极端天气下的接管率降至 10% 以下;另一方面,由行业协会牵头,联合车企、通信企业制定统一的 V2X 通信标准,2025 年前实现国内主要城市车路协同协议互通,打破区域壁垒。
结束语
智能技术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已在驾驶安全、运营效率、经济成本、用户体验四个维度展现出显著赋能效能:从降低 32% 的事故率到提升 18% 的运输效率,从节约用户年均维护成本到 85% 的服务满意度,数据与案例均证明智能技术对汽车运用的变革价值。随着 L4 级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应用、车路协同的全面覆盖,汽车将真正成为 “安全、高效、智能、便捷” 的移动服务空间,为交通强国建设与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明,李华。自动驾驶技术在汽车安全效能提升中的应用研究 [J]. 汽车工程学报,2023, 8 (4): 21-35.
[2] 王磊,赵静。车联网与智能物流车队运营效率优化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 10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