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故事化表达创新探析

作者

李俊梅

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新疆 喀什 844000

摘要: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传播环境的深刻变革,融媒体时代已然到来,电视新闻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与单一传播模式难以满足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信息需求与审美期待,新闻传播的碎片化、娱乐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这一背景下,故事化表达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叙事策略,正逐渐成为电视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故事化表达不仅能有效整合碎片化信息,构建完整的叙事框架,还能通过情感共鸣与价值引导,增强新闻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新闻;故事化

一、融媒体语境下的电视新闻传播的变革

(一)传播形态的多元化演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视新闻传播形态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电视新闻单一、线性的传播模式,催生出多元化的表达形态,电视新闻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画面与解说,而是融合了图文、短视频、直播、交互式报道等多种形式,这种形态上的演进使新闻传播更具立体感与沉浸感。"两微一端"的广泛应用,让新闻内容能够通过多平台、多渠道进行分发,极大拓展了受众接触新闻的途径。同时,新闻生产也由单向度转为多维度,采编发布一体化成为常态,记者不仅要采写,还需要拍摄、剪辑、制作,甚至进行后期运营推广。这种多元化演进不仅改变了新闻生产流程,也重塑了新闻价值链,为电视新闻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新可能。

(二)传播技术的智能化升级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的技术支撑正经历智能化的全面升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为电视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被智能化技术重构,从选题策划到素材收集,从内容生产到传播分发,智能技术的介入大幅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效率与精准度,特别是算法推荐系统的应用,实现了新闻内容的精准投放,让受众能够接触到更加个性化的新闻信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融入,更是为新闻表达提供了全新的可能,使受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新闻事件的现场感与临场感。此外,5G网络的普及为超高清视频、全景直播等形式提供了技术保障,使新闻传播的即时性与沉浸感得到显著提升,开创了电视新闻传播的新时代。

(三)传播理念的融合化转型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电视新闻传播理念也在悄然发生着深刻变革,"内容为王"的传统理念虽然依旧重要,但"融合为要"的新理念正日益凸显。融合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整合,更是理念层面的深度融通,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树立"全媒体思维",打破媒介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用户思维成为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核心理念,新闻生产从"我想说"转向"你想听",更加注重受众需求与体验。与此同时,新闻传播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大幅提升,受众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内容的共创者与传播者。传播理念的这种融合化转型,不仅重塑了新闻生产的逻辑,也重新定义了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构建了一个更加开放、共享、互动的新闻生态系统,为电视新闻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融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表达

当前,融媒体的蓬勃发展正悄然改变着电视新闻的传播格局与表达方式,在这场媒介变革中,故事化表达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叙事策略,正逐渐成为电视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讲好故事"已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专利,更成为新闻报道的必修课。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表达,是指在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运用故事叙事的结构与技巧,将新闻事实组织成具有情节起伏、人物丰满、场景鲜活的叙事形式,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感染力与传播力。这种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新闻"倒金字塔"结构的单一模式,引入了悬念设置、冲突展现、情感铺陈等叙事元素,使新闻报道更具故事性与可视性。

融媒体环境下的故事化表达,不仅局限于文字与画面的结合,更融合了H5、短视频、数据可视化等多种新媒体形式,构建出多维度、立体化的叙事空间。这种创新性的表达方式,既满足了受众个性化、差异化的信息需求,又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感染力与穿透力,为电视新闻在融媒体时代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三、融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表达

(一)构建科学的故事化叙事结构

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叙事需打破传统"倒金字塔"结构的束缚,科学的故事化叙事结构应包含明确的导入、展开、高潮与结局四个环节。导入环节要设置悬念,以富有冲击力的画面或问题激发受众兴趣;展开环节需进行多角度挖掘,展现事件发展脉络,串联关键信息点;高潮环节应突出冲突与转折,呈现事件的戏剧性变化;结局环节则需提炼深层意义,形成情感共鸣与价值引导。在实际操作中,可灵活运用"三幕剧"结构,即设置问题—分析过程—提供答案,或采用"英雄之旅"模式,围绕主人公的挑战与成长展开叙事。同时,要善于利用"叙事悬念"技巧,在关键节点设置信息空白,以维持受众的持续关注,形成完整而富有张力的新闻故事。

(二)塑造鲜活的新闻人物形象

电视新闻故事化表达的灵魂在于人物,鲜活的新闻人物形象是连接事件与受众的情感纽带。在选择报道对象时,应聚焦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人物,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其独特性格、行为习惯与情感变化。采访中需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捕捉真实情感与思想碰撞,避免简单化、概念化的人物塑造。在表现手法上,既要运用直接描写展现人物外在特征,又要通过侧面烘托呈现人物内心世界,特别要注重细节捕捉,如一个习惯性的手势、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往往能生动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时代语境中,使其成为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从而赋予新闻报道更为丰富的社会意义与人文价值。例如,,央视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中对"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的塑造,通过其布满皱纹的手、沉思时习惯性抚摸额头的动作,以及"当时也不知道对不对,就是想让大家吃饱饭"的朴实话语,生动展现了一个农民在时代变革中的担当与朴实。这种细腻的人物塑造,让观众在情感上与新闻事件产生强烈共鸣,真正理解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三)营造沉浸式的场景氛围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电视新闻营造沉浸式场景提供了强大支持,场景是故事发生的舞台,也是受众感知新闻的窗口。营造沉浸式场景首先要选择具有标志性与象征意义的环境要素,通过声光电等多种感官刺激再现事件现场。镜头运用上,应灵活切换全景、中景与特写,全方位呈现场景细节与空间关系,还可以引入VR、AR等技术,让受众"身临其境",实现与新闻场景的互动体验。在表现手法上,要注重环境与情节的呼应,利用场景变化推动故事发展,形成"场景—情节—情感"的有机统一,如报道灾难事件时,可先展现灾前平静生活,再呈现灾中的混乱与恐慌,最后聚焦灾后重建,通过场景对比强化情感冲击与价值引导,让受众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深层次的思考与启发。

(四)融合多元的表达手法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故事化表达不能局限于单一手法,而应实现多元融合与创新,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媒介元素需协同配合,形成互补效应。数据新闻的引入,可将抽象数字转化为直观图表,增强新闻的说服力与可视性。动画技术的应用,则能将难以拍摄的历史场景或微观过程形象化呈现。在视听语言上,要打破传统"画面+解说"的固定模式,尝试运用跨镜头蒙太奇、平行剪辑等电影手法,创造出节奏感与张力。特别是短视频时代,要善于运用"快剪辑"、"沉浸式叙事"等新型表达方式,以15-30秒的"黄金时间"抓住受众注意力。同时,要根据不同平台特性进行内容再造与形式创新,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融合表达,最大化新闻传播效果。

(五)激发深度的互动体验

互动性是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核心特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新闻必须从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转向多向互动的沟通方式,通过主动设计互动环节与参与机制来吸引受众深度参与。当我们运用投票、问答、评论等功能时,不仅能让受众参与新闻讨论与价值判断,还能形成公共议题的广泛讨论空间,从而促进社会共识的达成。在直播报道中,弹幕、连麦等互动方式能实现主播与观众的实时交流,既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与参与感,又丰富了信息传递的维度与深度。尤为重要的是,互动不应停留于表面形式,而应追求内容与价值层面的深度参与,通过设计线上线下联动的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形式,引导受众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社会议题的参与者与行动者。例如环保类新闻可以发起"随手拍污染"活动,通过众包方式收集一手资料形成由下至上的议程设置,这不仅实现了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也让互动体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结语:综上所述,融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故事化表达是传统新闻报道与现代叙事艺术的有机融合,是新闻传播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在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故事化表达的多元路径,同时,应警惕故事化表达可能带来的过度娱乐化、虚构化倾向,坚持真实性与故事性的辩证统一,在讲好故事的同时守护新闻的专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推动电视新闻在融媒体时代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更好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洪.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故事性叙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5-03-23].

[2]王玉.融媒体语境下短视频新闻的故事化传播策略[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