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学校形体礼仪课程对学生身体自尊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孙芸

福建省武夷山旅游职业中专学校 354300

【引言】

中职教育以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中心,强调综合素养塑造。形体礼仪课是中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任务是为学生树立良好形体观与礼仪素养。随着社会对形象管理、自我展示及身体认知重视度提升,形体礼仪课程在学生心理成长,尤其身体自尊建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课程内容、育人目标与教学实施角度系统分析形体礼仪课程对学生身体自尊培养的意义,提出有效方案,为课程建设与心理教育融合做出指引。

一、形体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育人价值

中职学校开设形体礼仪课程,围绕身体姿态训练、基本礼仪动作、个人形象管理及公共场合行为规范等角度展开。课程中强化学生对形体仪表的管理意识,规范行为举止,提升整体礼仪素养。教学以实践操作为主,兼顾理论讲授,强调课堂互动、镜前练习与表演展示结合,提升学生参与感与表达力[1]。

形体礼仪课程育人价值既体现于外在行为训练,也体现在帮助学生建立身体认知,推动心理健康。学习中,学生模仿、调整与表达,明确自我身体特征,缓解形体焦虑,调整身体掌控感。课程中结合正面引导与积极评价机制,以欣赏的目光看待自身,培养自我形象。同时,课程中提高学生职场、社交等公共场合内自信表达能力,为职业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二、中职形体礼仪课程对学生身体自尊培养的意义

1. 提升学生对身体形象认同感

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中后期,身体发育基本完成,但心理认同尚在构建中,容易受社会主流审美、家庭期望及同伴评价影响。一些学生会因身高、体型、肤色等身体特征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对本身出现否定态度,影响身体自尊建立。形体礼仪课程教学设计中以“接纳差异、彰显个性”为核心理念,利用镜前站姿练习、步态训练及形象礼仪展示等授课环节,引导学生审视自身身体形态,理解身体独特性。教学中注重营造支持性气氛,引导学生用积极语言描述独立形象,并一小组互评、个体展示等方式促使学生博得同伴与教师正面反馈。重复而稳定的正向输入,有助于学生构成积极的身体自我认知,打破“单一审美标准”制约。长此以往,学生从“身体羞耻”中走出,形成对自身身体形象的认同,增强整个身体自尊水平[2]。

2. 改善学生人际交往与表达自信

身体自尊既一种个体对身体的认知与评价,也深刻影响学生人际互动中行为表现。一些中职学生因为对自我外貌、体态或动作不自信,公开场合表现出胆怯、回避甚至退缩行为,限制了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形体礼仪课程中构建多样化交往内容,如迎宾礼仪训练、小组协作展示及模拟演讲等,学生课堂中频繁练习非语言沟通方式。教师对学生姿态、语气、表情及手势进行纠正强化,逐步掌握基本人际沟通仪态,并在交往中进行运用。反复实践中,学生在他人目光下建立行动稳定性与心理安全感,从而在社交中表现得更为自如、主动。其中,通过课程系统训练,学生逐步把“身体语言”转化成自信载体,人际交流中表现的更为开放、积极、有礼,外在行为改善反过来提升其对自我身体的肯定,巩固身体自尊建设[3]。

3. 建立积极心理预期与职业形象意识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背景下,职业形象培养成为课程目标重要成分。多数中职学生面对未来职场时缺乏明确形象定位及职业自信,尤其面试、职场沟通等情境内易因身体不自信而表现的紧张、失衡。形体礼仪课程中设置如求职模拟、商务接待、职业着装展示等情境性任务,引导学生具体职业环境内完成身体表达训练。学生扮演职场角色,反复演练过程中积累职业礼仪与形象塑造经验,同时不断调整与提升自身姿态、语调与表达节奏。教师每一次模拟后进行个别反馈及集体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职业形象并非只是外在形态,更体现了精神状态与自我态度。随着对身体控制与表达能力要求的提高,学生慢慢构成一种“我能胜任”的心理认知,积极心理预期强化这学生职业自信和与抗压能力。最终,身体自尊在今后职业发展中得以深化,学生以更健康、坚定的姿态走向社会。

三、中职形体礼仪课程中对学生身体自尊培养策略

1. 优化课程内容设计,彰显心理育人目标

形体礼仪课程中,教师把“心理育人”目标系统性嵌入教学设计中,尤其身体自尊建构作为核心目标。长期以来,中职教育中形体礼仪教学把注意力集中于学生仪表外在规范化训练方面,忽视个体心理层面成长要求。教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主体,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到活动安排,坚持秉持“以身心发展为中心”理念,促进课程从技术性训练向心理素养培育发展。中职学生处于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融合的阶段,课程内容设计中注重身体与心理双重建构,为学生建立健康的身体自尊。

首先,课程内容方面,教师在基础动作训练外,引入一系列与身体认知、自我评价及心理调节相关的主题活动。例如,除了站姿、坐姿、步态等基本形体训练,设计如“我的身体故事”、“身体优点分享”、“我对身体的态度变化”等情境式课程。通过互动性与情感色彩内容安排,强化学生动作技能,在表达与倾听中完成对身体多元价值理解,推动个体心理成长。教师设计活动中,按照发展心理学原理,引导学生从“他人眼中的身体”转向“自我认知中的身体”,建立稳定而积极的身体评价体系[4]。

其次,课程内容突破传统审美导向,融入现代审美观、多元身体文化及社会性别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理解身体形象形成机制。当前,许多青少年受社交媒体影响,易陷入单一外貌标准的自我否定中。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及媒体材料研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思索“何为美”、“谁定义了美”、“身体与文化的关系”等议题。课程实践中,引入不同身体特征群体(如高矮胖瘦、肤色各异等)代表人物事例,讲述如何通过身体自信获得社会认可,拓展学生对身体价值理解边界,意识到身体不是评判个体标准,而是承载个体经历与文化记忆的载体。

再者,教师把身体认同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为学生构建心理自尊体系。例如,结合心理学中身体自尊、外貌焦虑、自我认同等主题,课堂中设置知识讲解板块,讲述“身体自尊如何形成”、“外貌焦虑的社会根源”、“媒体对身体印象的建构机制”等。教学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分析常见的自拍行为、社交软件内滤镜使用情况,激发共鸣感,产生内在反思与认知重构动力。

2. 创设支持氛围,提升情绪体验

教学中,教师主动营造情绪安全、支持性强的课堂气氛,学生参与形体礼仪课程中获得积极心理体验及成长感。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意愿与课程投入度,作为身体自尊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青少年阶段个体对社会评价相对敏感,若学习中频繁遭遇否定性语言或对比压力,极易出现羞耻、自我怀疑等负面心理,影响身体认同与自尊水平。所以,教师课堂语言表达中始终遵循“积极心理暗示”原则,摒弃任何带有羞辱、贬低或单向性比较色彩的表达,转而应用肯定、鼓励与引导性评价方式。例如,相较于“你不如 ×× 站得直”,转而使用“你比上次又进步了很多”、“这个动作你的协调性越来越强”等语言,强调努力过程与自身成长改变。

同时,为应对学生身体发展节奏、性格倾向、自我认知等方面个体差异,设计多元化、过程导向评价内容,避免唯结果论或唯形体标准倾向。设定诸如“动作坚持度”、“情绪投入度”、“自我表达力”、“身体协调感提升”等内容,引导学生以不同领域发觉自身优势与闪光点,获得具体认可中形成自信。课程中引入“身体欣赏日”、“我最喜欢我的……”等主题活动,在非评判性课堂中表现对自己身体的感受,通过小组分享与朋辈互评机制,发现他人优点、尊重多样性,营造互相支持、共同成长学习环境。来自同伴的反馈,比教师单方面鼓励更能激发归属感与心理安全感,对中职学生自我认同建构有着一定意义[5]。

3. 强化镜前训练与身体语言表达

镜前训练是形体礼仪课程内的核心内容,其重要性既体现在动作即时反馈与外在呈现,也表现为利用视觉刺激与认知觉察,为学生构建明确的身自我体认知。教师组织镜前训练中,以专业性与引导性相结合方式进行教学,明确训练目标,细化动作标准,结合美学原则、心理接受度及职业情境需求等方面展开多角度讲解,理解每个动作价值及功能。建立目标导向训练体系,模仿动作表层,在理解功能意义基础上进行内化与自我调整。

镜前练习具体实施中,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身体观察与表现分析,形成反思性身体意识。例如,对比训练前后视频资料、静态动作评估卡及姿态评分表等方式,识别身体姿态、动作流畅度与表达张力的变化,形成客观、理性的身体表现判断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从多个视角审视自身表现,摆脱过度聚焦外貌或身材的单一审美标准,从整体形象、气质展现及职业适应性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实现健康而多元的身体价值观培养[6]。

为提高学生身体语言与口语表达的关联性,镜前训练中融入口语表达、角色扮演等环节。设计模拟面试、自我介绍或职业接待情景练习,学生在镜前进行语音语调、表情管理及肢体配合训练,镜像反馈中提升言行一致、内外统一的表达能力。有针对性指导与纠正,在实践中克服紧张情绪,提升语言表达自信与自然度,塑造专业、得体、富有亲和力的公众形象。

.4 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联动育人

为发挥形体礼仪课程育人功能,学校积极推动课程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整合,形成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跨学科联动机制。课程设计中,主动联合校内心理健康教师,共同分析课程目标与学生心理需求间匹配关系,开发具有情感教育功能的单元内容,聚焦身体认同、情绪调节及自我接纳等模块。通课堂中融入心理教育理念,提高对身体表现理解力,还缓解因外貌评价引发的自卑或焦虑感,给形体训练赋予更多心理支撑。

实际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绘制身体认知图谱、撰写身体感受日记等,把身体知觉体验与内在情绪相互连接。此练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建立身体与心理间对话关系,引导起反思成长中对身体认知的来源及影响,增强自我认同感。持续性自我书写与觉察训练,释放压抑情绪,重构身体印象,强化心理韧性与情绪稳定性。

学校定期组织以身体自尊为核心的专题心理讲座与工作坊,邀请具备专业背景的心理咨询师、形体训练师或校友做现场分享,把学生带入真实案例,调整身体观念。以上活动拓宽了学生对身体认知的理解,增强了与现实世界间联结感,形成对身体的接纳与欣赏。同时,策划校内公开展示活动,像以身体成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图文展览或舞台表演,在真实表达与群体互动中体验被看见与被理解的重要性,获得积极的社会反馈,提升自信感。

通过把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系统的融入形体礼仪教学,学生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德奥发展。课程内容由过去注重技术技能训练,转为聚焦人格建构、情感成长及自我认同的综合性育人平台发展。以此拓宽课程教育边界,为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身体自尊提供稳定支撑,培养坚韧、开放与自信的新一代青年。

结语:

形体礼仪作为提升中职学生外在礼仪素养的重要课程,促进身体自尊建立与心理成长的重要载体。中职教育越发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何通过科学教学设计及心理引导机制,提升学生身体认同感与自信心,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放下那个。本问分析课程内容、挖掘育人价值,提出系统化教学策略,力图为中职学校形体礼仪教学实践提供发展方向。所以,再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创新与学生个体差异化指导方面深入分析,做到以礼仪育人、以形体塑心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婧. 西南财经大学形体礼仪课的课程内容改革研究 [D]. 成都体育学院,2016(03).

[2] 仲芳 . 谈体育教学中的形体与礼仪教育 [J]. 学苑教育 ,2013(23) :68.

[3] 刘慧芳 . 注重形体礼仪教育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 [J]. 音乐时空 ,2013(10):130.

[4] 孙嫄 ; 郭芳 . 简论学校形体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J]. 教书育人 ,2008(S3):16-17.

[5]邓小燕.浅谈礼仪教学对提高中职生职业素质的作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2).

[6] 周敏 . 优化形体教学内容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及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D]. 武汉体育学院 ,2009(12).

孙芸(1971.11)女,汉族,籍贯:福建武夷山,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形体礼仪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 年福建省职业教育研究课题《形体礼仪课程对中职生身体自尊的影响探究》(立项批号:ZB202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