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应用研究

作者

任莎

泸州习之学校 646000

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的发布,标志着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进入另一个“新课标”时代。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个人发展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展现,是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与文化自信的综合体现。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知识的汲取固然重要,但培养学科兴趣,逐步提升语文素养与品格才是当下阶段的重中之重。

一、以实践为核心,打磨学生语言输出

语文学习的核心在于实现语言准确、得体表达。语句通顺是基础,而辞藻优美更是为表达增色。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语言表现不尽人意。他们作文如同 “话家常”,即便学段提升,除字数增加外,语言依旧稚嫩生硬,叙事平铺直叙,缺乏文学性与艺术加工。

改变这一状况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首先,应让学生接触优秀作品,引导他们品鉴佳作,明晰其精妙之处,进而探究写作技法并融会贯通。其次,要重视实践。语文教师需利用课余及寒暑假时间,从片段仿句训练入手,积累学生的文学语言。例如开展日常仿句练习,让学生模仿经典语句的结构、修辞等。同时,建立鼓励机制,及时肯定学生点滴进步,激发创作热情。学生在一次次小突破中积累经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如此,方能逐步提升学生语文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写作中展现出更成熟、优美的语言风貌。

二、以兴趣为驱动,培养学生学科思维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实践是所有成功的开端,同一个知识点老师讲十遍二十遍,以为分析很透彻,但直到考试才发现,不会的学生依旧不会,只有学生真正投入其中,愿意去研究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与步骤,对于考试中的错误进行不断的反思、重演、总结、归纳,才能真正领悟语文答题的规律及其精妙。故而,教师在讲解文章习题之时,需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兴趣的驱动之下,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解题思维,帮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一)创设生活情景

语文学科人文属性强,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至关重要。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景,能创新学习模式,让课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直观感受语文学科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赋予枯燥知识以鲜活生命力。

以执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关雎》为例,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对比多位语文名师的教学设计,精心优化提问方式:“倘若你们是诗中女子、君子的亲友团,从多个角度考量,文中的女子、男子是否为理想配偶?” 此问题抛出后,学生反响之热烈超乎预期。以往需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才会留意的细节,在他们的踊跃回答中一一呈现。这一教学方式有效拓宽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与视野,让他们在具体情景中深入探究文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分析模式,更主动、全面地挖掘人物形象内涵,提升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二)调动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只有在激情的碰撞之中,才能擦出思想的火花,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不仅是作为教师的一项必备技能,更是“拿捏”学生的杀手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 教师应紧紧把控课堂,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交流的强烈欲望,形成活跃而高效的学习互动氛围,进而提升学习成效。有效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最大可能帮助学生提升对语文课堂的投入度,感受到其中的快乐与成就。

(三)转换抽背思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历史积淀下的名篇佳作更是浩如烟海,“死记硬背”不知何时已经成为了语文学习一张撕不掉的标签,有人曾经将文章背诵称之为一场苦修,足见其中的痛苦滋味。诚然,背诵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必要途径,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一定要有无数的文学素材作为支撑,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既然过程不可避免,就只能转换思路,让这个过程变得快乐起来。例如曾经在对名著《西游记》的复习中,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设置一定的奖励机制,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并通过必答题与抢答题,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之中有所受益。

三、以评论为途径,提升学生审美水平

文学评论是基于一定的审美标准,对他人文章中的遣词造句、结构框架及情感主旨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好的作品一定是直击人心的,能够引起绝大部分人的情感共鸣,但不好的作品却各有各的不足之处,在学生完成一篇优秀作品之前,了解优秀作品的评判标准是必不可少的,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只有让学生先接触到文章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他们才会有意识地在自己行文过程中加以规避,整合好的要素,学会感知美、创造美。

因此,在平时的写作讲评课中,我都会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同学互相交换文章来为对方进行旁批,既可以找出其中的闪光点,也可以标记其中的不足之处,完成后结合对方的修改意见对相关文段进行二次创作。为了避免学生因理念差异而造成的意见相左,教师需在这个过程中对修改意见进行仔细的甄别,通过长期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作能力。

四、以文本为基石,拓展文化视野

新课标倡导教师融合课内、课外阅读,引领学生广泛涉猎,在阅读中培育深度分析与思考能力,领略书中的历史人文韵味。

个体的生活阅历有限,而书本却能呈现多样人生。以阅读为例,在《藤野先生》中,学生能体悟青年鲁迅异国求学的艰辛,感知他面对同胞麻木时的愤懑与无奈;阅读《飞天凌空 ——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则仿若身临其境,为吕伟夺冠而欢呼,为中国荣耀而喝彩。

教师身为课堂的设计者与引路人,需持续提升学科素养。凭借巧妙的技巧运用与情感渲染,让教学语言更具感染力,开启学生的阅读兴趣之门。以知识启迪智慧,引导学生遨游书海,在阅读中探索大千世界的精彩纷呈与丰富多元,使学生在文字间感受不同的人生境遇、文化魅力,于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与精神境界。

结语

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是学生能力素养的延展,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 , 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与监督机制,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读懂语文,读会语文,从而爱上语文,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而非只会机械灌输书本内容的课文老师,为推动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