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足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教学研究

作者

林晴

平潭麒麟小学,福建 平潭 350400

摘要:随着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的多元需求。人们改变和升级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出了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在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之下,教师应该如何开展教学才能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重点。而英语学科作为学校课程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如何通过英语课程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关键词: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1 研究背景

21世纪初,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为了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即个体融入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关键素养,构建了符合本国发展的核心素养概念和框架体系。2016年中国核心素养课题组在我国立德树人的任务召唤下构建了中国本土的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在核心素养大背景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趋势。实际上,当前各国已经将核心素养融入到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并构建出符合国情发展的课程体系。那么如何将培养核心素养的任务落实到课程和教学中,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研究的重点。英语作为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也将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责任,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必经之路。

2 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的现实困境

自2001年我国教育部门开始提倡中小学发展素质教育后,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但是受到小升初考试的影响,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依然遭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束缚,主要表现在英语教师注重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教授,加强针对学生词汇量的训练,并且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训练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以至于小学生学到的是碎片化的语言知识,虽然小学生在做题和认词方面没有太大问题,但是无法用英语交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学英语教师一直以小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以及教学的最终目标,从而导致英语教学的应试教育色彩浓重,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如果小学英语教师不能在教学理念上认识到培养小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性,就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英语。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及策略

为了进一步地确认哪些教学策略在发展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是有效的,在进行本次研究之前。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确认两个班级的学生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水平大致相等,两个班都是由笔者本人执教。六年级一班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六年级二班采用核心素养发展的相关策略,实验时间从2022年9月到2022年12月结束。笔者将用实际课例的方式展示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1 多元目标引领,聚焦英语核心素养

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需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的作用主要是对课程教学活动设计具有导向作用,并且对教学效果具有评价作用。由于现阶段研究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课堂的教学目标相应发生了改变,以往的三维教学目标强调的是学生知识水平掌握情况,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虽有提到过,但在大多数教师的课例中可以看出来这一部分的目标并未占据重要地位,仅仅是从属地位。多元目标提倡的三个教学目标如下:相比较以往的知识技能目标,语言交流目标更加强调的是学生语言沟通能力,要求学生不仅学会语言知识,而且还会用语言进行沟通。所以多元教学目标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的落地。

3.2 利用导图厘清学习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

处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英语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当处在具有深度的英语教学中,通过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能够让学生们厘清文章中的关系和整体脉络,促进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同时,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鉴于此,教师应该加强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促进学生整理思维和激发思维的有效融合。首先面对一篇新课文时,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已经设置了核心问题,此刻需要关注的就是在文中寻找主节点、关键词与文章中心节点的关系,保证学生阅读理解不偏离主题,准确把握文章的整体性;学生在思考每一对父节点和子节点的内在逻辑后,会产生许多困惑,此时就需要教师的点拨与激发。如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解决了疑问,那就需要整理激发过程中的所有材料。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作用,不断把握文章的内在逻辑,抽丝剥茧的探求文章的细微之处,最终发现所有的脉络都说明了文章的中心主题,这对于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有重要意义。

3.3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在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摒弃传统观念,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并结合其他评价方式,形成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还要重视习得核心素养的结果,同样也要强调获取核心素养的过程。老师在实际教学评价中不能只凭借月考、期中和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来诊断学生,这种单一方式是难以对学生各主要素养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养成对学生细心地观察,深入的了解,切实展开好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样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是贯穿教学各个环节的过程性评价,它需要教师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方法的获取、学习成绩的提升以及文化与思维意识的发展等方面。通过教师对学生日常发展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总结,不仅为教师评价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也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促使学生获得发展和进步。

4 结论

学生方面:首先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其语言能力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较好的语言能力基础是发展其他几项核心素养的基石。其次我国正处在大数据时代,小学生要学会利用这些资源拓展眼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新知识外,还应走出去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识。最后小学生在平时一定要养成多问多思考的好习惯。

教师方面: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如果一味的固步自封,不与时俱进,不仅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无法提升,不利于个人的长期发展,而且长期秉持落后的教学观念和老旧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前沿的教学改革知识,多参加新课改的相关培训来充实自己,促进自身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陈刚. 2020. 英语核心素养下思维品质的培养. 海外英语,10: 178-179.

[2] 程先国. 2016. 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培养着力点. 中国民族教育, 4: 68-70.

作者简介:林晴 1988.04.18,女,汉族,本科,籍贯:福州福清,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