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油菜抗旱避旱栽培技术研究
高利
广元市昭化区清水镇人民政府 628062
1 引言
西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油菜生产基地,受复杂地形及贫瘠土壤制约,叠加秋冬季高温干旱与冬春连旱频发,导致油菜播种及生长受阻[1]。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胁迫强度,传统抗旱技术难以保障生产需求。本文基于区域生态特征,系统整合抗旱避旱栽培技术研究成果,提出针对性技术,旨在通过技术创新破解季节性干旱瓶颈,为提升油菜产能、保障油料安全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 西南地区油菜生产现状与抗旱挑战
2.1 自然条件与生产地位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等地,该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秋冬季降水偏少。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土壤以紫色土和黄壤为主,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尽管如此,该地区仍是我国最重要的油菜生产基地之一,其中四川省油菜总产量常年位居全国首位,平均亩产较全国高 20% 。油菜是该地区主要的油料作物,在轮作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采用 " 稻 - 油 "、" 玉 - 油 " 等轮作模式 [2]。油菜生产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食用油原料,还促进了养殖业发展和土壤肥力提升,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干旱胁迫问题
西南地区油菜生产面临的主要干旱胁迫包括秋播干旱和冬春连旱。秋播干旱(9-10 月)影响油菜适时播种和出苗,导致苗不全、苗不壮;冬春连旱(12月至次年3 月)影响油菜蕾薹期和开花期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形成受阻 [3]。
研究表明,干旱胁迫对油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抑制种子萌发和出苗,导致基本苗不足;二是影响根系发育,减少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三是减少叶片面积和光合作用效率,影响干物质积累;四是影响花芽分化和开花结实,导致角果数和粒数减少;五是降低油分含量和品质。
2.3 生产现状与问题
西南地区油菜生产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差;二是耕作栽培技术落后,传统种植方式占主导,机械化程度低;三是品种更新换代慢,抗旱品种推广应用不足;四是农民科技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
此外,该地区还存在茬口矛盾突出的问题。如前茬作物收获推迟导致油菜适播期缩短,不得不推迟播种或采用短生育期品种,但短生育期品种往往产量潜力有限。因此,如何解决茬口矛盾与提高油菜产量的关系,是西南地区油菜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 油菜抗旱避旱栽培关键技术
3.1 抗旱品种选用与合理布局
选用抗旱性强、水分利用效率高的油菜品种是提高抗旱能力的经济有效途径。在西南地区,应根据不同生态条件和种植制度,选择适合的抗旱品种。对于丘陵旱地,应选择根系发达、叶片蜡质层厚、气孔调节能力强的品种;对于稻油轮作区,应选择耐湿性强、抗旱性较好的品种;对于高海拔地区,应选择耐寒抗旱的品种。同时,根据前茬作物收获时间合理安排品种,如前茬收获早可选择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前茬收获晚应选择短生育期品种。
3.2 适期播种与集雨保墒技术
适期播种是避开干旱胁迫的重要措施。西南地区油菜适宜播期一般为 9 月中旬至 10 月中旬,具体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前茬作物收获时间确定。对于易发生秋旱的地区,可采取 " 适期抢墒播种 " 的方式,利用雨后墒情及时播种,确保一播全苗。
集雨保墒技术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发的 " 旱地油菜膜侧集雨抑蒸种植方法 " 是一种有效的抗旱技术。该技术通过地膜覆盖条件,实现增温早发,灭草保肥,抗旱节水、早熟高产等显著作用,大大提高了旱地油菜避旱减灾和节水丰产能力。此外,秸秆覆盖也是一种有效的保墒措施。可用稻草、麦秸秆等进行行间覆盖,减少地表蒸发,提高土壤蓄水能力。研究表明,秸秆覆盖可使土壤含水量提高 15%-20% ,减少灌溉次数 1-2 次。
3.3 施肥策略与营养调控
合理的施肥策略不仅能提高油菜产量,还能增强抗旱能力。西南地区油菜施肥应遵循 " 重施基肥、适追苗肥、巧施薹肥 " 的原则,并特别注重硼肥的施用。基肥应以有机肥和缓释肥为主,推荐采用氮磷钾配比 25-7-8 的油菜专用缓释肥(含硼),或氮磷钾配比 20-10-18 的三元复合肥混合 1 公斤硼肥。稻茬田每亩施 50 公斤作基肥,旱(坡)地每亩施 30 公斤作基肥,与种子同播施于土壤下5-10 厘米位置。追肥应根据油菜生长情况和旱情灵活掌握。一般情况下,三叶期每亩及时追施尿素 5 公斤促进幼苗期生长,冬至前后追施尿素 3-5 公斤腊肥提高油菜耐寒性。在干旱情况下,应采用叶面施肥的方式补充营养,按尿素 1% 、磷酸二氢钾 0.5% ,硼砂 0.3% 的浓度喷施,每隔5-7 天喷施1 次,喷施2-3次。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西南地区红黄壤存在严重的缺硼和缺镁现象,应结合一促四防喷施硼镁肥(每亩水溶性硼肥50 克,油菜专用叶面镁肥0.4 公斤)。
3.4 病虫害综合防控
干旱条件下,油菜抗逆性减弱,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西南地区油菜病虫害防控应坚持 "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 的原则,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措施。对于油菜常见的病虫害,有以下防治方法:蚜虫可用 40% 乐果乳油 1000-2000 倍液或 20% 灭蚜松1000-1400 倍液防治;菜青虫可选用敌百虫乳油、阿维菌素、溴氰菊酯乳油防治;菌核病可在初花期和盛花期采用无人机喷洒氟唑菌酰羟胺、啶酰菌胺或咪鲜胺预防。
3.5 水分管理与节水灌溉
科学的水分管理是油菜抗旱栽培的关键环节。西南地区油菜水分管理应遵循" 蓄水保墒、高效利用" 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在蓄水保墒方面,一是深耕蓄水,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增加土壤蓄水能力;二是中耕保墒,在降雨或灌溉后及时中耕,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三是覆盖保墒,通过秸秆、地膜等覆盖物减少地表蒸发。
在节水灌溉方面,一是沟灌,采用沟灌的方式,水灌到沟深的 2/3 处为宜,避免大水漫灌;二是喷灌,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喷灌方式,提高灌溉均匀度;三是滴灌,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可采用滴灌方式,实现精准灌溉。
4 结论
西南地区油菜生产面临季节性干旱的严重挑战,通过推广抗旱避旱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减轻干旱影响,提高油菜产量和效益。未来西南地区油菜抗旱避旱栽培技术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化抗旱机理研究,从生理生化、分子水平揭示油菜抗旱机制;二是创新抗旱技术,研发更加高效、环保的抗旱技术;三是加强技术集成示范,形成适合不同生态区的技术模式;四是推进智能化管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精准抗旱。
参考文献
[1] 胡珂 , 何鹏 , 高文波 . 西南地区甘蓝型冬油菜苗期渍害危险性分布特征研究 [J]. 农学学报 ,2023,13(10):62-69.
[2] 推广稻油轮作川渝共建西南地区“ 国家粮仓”[J]. 福建稻麦科技 ,2023,41(02):52.
[3] 李海渤, 陈春蓉, 郑依楠, 等. 不同叶色油菜对高温和干旱胁迫的响应[J].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5,(05):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