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冯雲祥

513721199405043695

摘要 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工程应用中因融合浅(互通率<50%)、调度低效(响应超 30 分钟)、防护弱(识别率<60%),传统模式存在供电可靠性<99.5%、新能源消纳率<70%、运维成本超行业均值 20% 等问题,制约电力工程效能。本文构建 “感知 - 调度 - 安全 - 运维” 全流程应用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设备互通率≥95%、调度响应≤5 分钟、风险识别率≥98%,为电力工程智能化升级(综合效益提升 45%)提供支撑。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工程;技术应用;调度优化;安全防护

一、引言

智能电网技术(含物联网、AI 调度、数字孪生等)是电力工程实现 “源网荷储协同” 的核心工具(覆盖工程 80% 以上场景),其应用质量直接决定供电可靠性(需≥99.9%)、新能源消纳(风电 / 光伏利用率需≥90%)与运维效率。传统应用存在三大痛点:一是技术碎片化,传感器、控制器协议不统一(互通率<50%),新能源并网与电网调度数据割裂;二是调度被动,依赖人工研判(响应超 30 分钟),峰谷负荷调节滞后(弃风弃光率超 30%);三是安全薄弱,网络攻击、设备故障风险识别率<60%,与《智能电网规划建设指导意见》“安全高效、协同互动” 要求不符。

随着 “双碳” 目标推进(新能源装机占比需超 50%)、电力需求升级(用户侧互动率需达 40%),对智能电网的 “互联化(互通率≥95%)、智能化(调度响应≤5 分钟)、安全化(识别率≥98%)” 要求显著提升。研究技术应用,对提升供电可靠性(减少 90% 停电风险)、推动电力工程转型意义重大,是电力工程领域核心方向。

二、智能电网技术应用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感知层低效,新能源场站(风电 / 光伏)传感器覆盖率<60%(功率预测误差超 15%),配电网监测点不足(故障定位超 2 小时);二是调度层协同差,源网荷储数据互通率<50%(新能源出力与负荷需求匹配率<70%),峰谷调节依赖火电调峰(能耗增 20%);三是安全层薄弱,网络攻击检测率<50%(如数据篡改风险),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60%(突发停电率超 1%);四是运维层粗放,人工巡检占比超 80%(效率低、成本高),设备寿命预测误差超 20%(过度维修率超 30%)。

2.2 核心研究目标

应用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感知全面,传感器覆盖率 100%(功率预测误差≤5%)、故障定位≤10 分钟;二是调度高效,源网荷储匹配率≥95%、新能源消纳率≥90%,调度响应≤5 分钟;三是安全可靠,风险识别率≥98%、突发停电率≤0.1%;四是运维智能,人工巡检占比≤20%、设备寿命预测误差≤5%,运维成本降 25%,综合效益提升 45%。

三、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核心应用路径

3.1 全场景感知与调度优化:提升协同效能

突破碎片化局限:一是感知层升级,新能源场站部署高精度传感器(风速、光照监测误差≤3%),配电网安装智能终端(监测电压、电流,数据更新≤1 秒),覆盖率 100%;采用边缘计算预处理数据(减少传输延迟,功率预测误差从 15% 降至≤5%);二是调度层协同,构建 “源网荷储” 一体化平台(数据互通率≥95%),AI 算法实时匹配新能源出力与负荷需求(如光伏出力高峰引导用户侧用电),匹配率≥95%;引入虚拟电厂(VPP)聚合分布式能源(如储能、充电桩),参与电网调峰(峰谷负荷差缩小 40%),新能源消纳率从 70% 升至≥90%,调度响应从 30 分钟缩至≤5 分钟。

3.2 安全防护技术应用:筑牢风险防线

解决安全短板:一是网络安全防护,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 区块链存证(数据篡改识别率 100%),加密传输关键数据(如调度指令),网络攻击检测率≥98%;二是设备故障预警,采用振动、温度传感器监测变压器、线路状态(异常数据识别率≥95%),AI 模型预测故障(准确率≥98%),提前 24 小时预警;三是灾备机制优化,构建多区域电网互联(如跨省联网),极端天气(台风、暴雪)时自动切换供电线路(切换时间≤1 分钟),突发停电率≤0.1%。

四、智能电网技术应用保障与运维优化

4.1 智能运维技术应用:降低成本与风险

突破粗放局限:一是无人化巡检,采用无人机(覆盖输电线路,效率提升 80%)、机器人(巡检变电站,误差≤2%),人工巡检占比从 80% 降至≤20%;二是设备寿命管理,基于大数据分析设备运行数据(如变压器负载率、绝缘状态),寿命预测误差从 20% 降至≤5%,过度维修率≤5%;三是能效优化,用户侧安装智能电表(实时反馈用电数据),引导错峰用电(峰段用电量降 15%);电网侧采用动态无功补偿(电压偏差≤2%),线损率降 10%。

4.2 技术融合与标准保障:确保持续落地

避免应用衰减:一是技术集成,推动智能电网与数字孪生融合(构建电网虚拟模型,模拟故障、优化调度,准确率≥95%);结合 5G 实现远程控制(如偏远地区设备操控,响应≤1 秒);二是标准完善,制定《智能电网技术应用规程》,明确传感器选型、数据格式、调度流程(执行率≥98%);三是人员培育,开展 “智能设备操作 + AI 调度” 培训(年时长≥60 小时),人员技能熟练度从 60% 提升至≥95%;四是成本控制,采用国产智能设备(如传感器,成本降 30%),共享巡检设备(如区域内统一调度无人机),运维成本降 25%。

4.3 用户侧互动技术应用:拓展服务场景

提升用户参与度:一是需求响应(DR),平台推送峰谷电价信息(引导用户谷段充电、储热),响应率≥60%(用户侧负荷调节能力提升 50%);二是分布式能源并网服务,为用户侧光伏、储能提供便捷并网接口(审批时间从 7 天缩至≤1 天),实时监测并网功率(避免冲击电网);三是增值服务,开发 “智慧用电 APP”(查询用电明细、报修故障),故障报修响应≤30 分钟,用户满意度≥95%。

五、结论

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需通过全场景感知、高效调度、安全防护、智能运维,解决传统模式碎片化、低效、高风险的问题。当前需突破极端环境(高海拔、高湿度)传感器稳定性、低成本储能与电网协同、跨区域电网调度数据安全共享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智能电网与 AI 大模型(智能决策准确率≥98%)、氢能储能融合,开发 “感知 - 调度 - 安全 - 运维” 一体化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政策激励(如智能电网项目补贴),为电力工程智能化、低碳化发展提供支撑,助力 “双碳” 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 袁冬冬. 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模型世界,2024(28):132-134. DOI:10.3969/j.issn.1008-8016.2024.28.044.

[2] 闫拓宇,邓淑贤. 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光源与照明,2024(5):234-236.

[3] 晏开志. 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对策研究[J]. 电力系统装备,2021(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