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振兴:现代端砚文化的传承危机与创新路径探析
李晓彤 廖梓莹 李思霖 梁钰莹 叶鸿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广东 510000
一、引言
端砚已闻名千年,历代文人赞誉其价值非凡,端砚目前已从书写工具变成为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但是现代书写方式的改变削弱了端砚的实用价值,年轻一代对端砚文化缺乏了解导致传承出现了断层,端砚的工业化生产削弱了端砚手工技艺的文化内涵。当前端砚的传承和发展充满各种挑战。虽然国家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为传播创造契机,但缺乏可实践性。本文通过研究端砚文化的困境,提出更有操作性的保护与发展路径,促进端砚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二、端砚文化发展困境的成因分析
端砚文化如今正遭遇多重生存挑战,其核心困境由以下四个核心矛盾造成:(一)书写工具发展引发产品生存空间萎缩。
钢笔、电脑等各式各样的现代书写工具普及,基本上抹杀了端砚的日常实用属性,使其转变为主要由于“爱好”或“艺术”才会被使用的小众工艺品,伴随着本体的文化记忆持续淡化,高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也逐渐瓦解传统手工艺社群,传承人流失。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追随现代化进程谋取生计。
(二)消费断层与认知偏差阻碍端砚市场发展。
根据研究团队对高校的抽样调查(有效问卷数 367 份)显示,仅 23% 的大学生能准确描述端砚制作工序, 76% 认为 “端砚是老年人的收藏品”。这一调查结果能够展示出认知断层使得年轻一代对端砚兴致缺缺,消费习惯和价值观的变迁对端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年轻一代如今市场的消费主力,其消费偏好和价值观与上一代消费者存在明显差异。在是否愿意参与端砚文化传承的问题中,愿意与愿意的比例仅相差 1.6% ;且对于端砚产品的购买意愿上也有约 43% 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愿意。端砚文化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需要消费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然而,并非年轻消费者不具备上诉能力,同时,年轻消费者也对端砚文化发展的阻碍有一定的认知。平均约 65% 的调查对象都能明白端砚文化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所在:缺乏公众关注度、传承人数危机、市场环境有限等与其他有相似处境的文化产品一样的问题。,即便对主要问题所在有一定认知,约 42% 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愿意购买文创产品。了解端砚文化发展的处境困难并不会让消费者买账,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今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冲突,导致端砚在大众消费市场难以获得广泛认可。
(三)产业模型滞后与政策环境不符。
端砚产业起步早,发展缓,产业模式固化难以转型且缺乏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路径规划。对传承人扶持体系构建薄弱,补贴不足,难以吸引年轻力量加入。纵使有地方保护政策如《端砚石资源保护条例》, 端砚产业在品牌建设、市场推广、人才培养等关键领域缺乏更细致的、系统性的政策支持。
(四)效率与深度难以兼得。
短视频虽作为传播信息的便捷媒介,显著扩大了端砚文化宣传的广度,但其碎片化特性难以传递端砚文化的深度。调查显示,超七成的调查对象对端砚文化仍仅有浅层认知,这充分暴露了此类推广方式的局限性。短视频的片段化呈现无法承载端砚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底蕴,其内在价值难以彰显。此外,机械雕刻虽提升了生产效率,却也削弱了手工匠们匠心独运的情感温度与艺术价值,导致产品文化内涵严重流失,而这正是端砚最大的价值体现。大部分调查对象在选填问题中积极给出建议,期待端石文创产品兼具“实用性”与“创造性”。然而实际生产的产品,仅停留在复制既有形态——如端砚纹样杯具、端砚造型冰箱贴等——仅注重外在形式。如何平衡技术效率与文化底蕴,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
三、端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一)传承机制优化
按照《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的补贴标准,传承人等级、收徒义务与补贴标准挂钩。例如,要求传承人每年要收不少于 2 名学徒。同时推动端砚文化进入中小学美育课堂,学生通过雕刻体验课程,社会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并输送优秀后备人才。
(二)产品与市场创新
可以通过设计且创新兼具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如书房摆件、纪念礼品等,保留人工精雕部分以凸显其文化艺术价值。利用网络媒体展示端砚制作过程,结合知名文化 IP 联名塑造,提升端砚文化影响力,并在广大电商平台开设官方店铺进行线上售卖。
(三)文旅融合与体验经济
可以通过开发集制作展示、互动体验和销售于一体的文旅产业与活动体验,例如在肇庆建设端砚文化体验馆或小型主题园区,并设置沉浸式参观路线,让游客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完成简易雕刻体验。借助体验活动和文化集市,增加消费者与端砚的直接接触与了解。此外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展览,提高市场参与度与认知度,吸引国际消费者的关注。
四 、结论与展望
端砚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非遗文化,其中蕴含的历史深度和文化艺术价值与现代消费需求变化速度难以匹配,同时年轻群体端砚方面认知不足,以至于传承人数稀缺。通过优化传承机制、创新产品与市场融合、推进文旅融合等端砚文化可持续发展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传承断层与市场萎缩问题。当今时代,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愈加重视,数字化技术发展也更成熟。端砚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在工艺创新、传播方式和市场拓展等方面上实现一定的突破。这一过程仍需政府、传承人和社会继续努力,共同参与。如此,才能让端砚在现代社会中延续其文化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巴莫曲布嫫 .(2023). 申遗与履约: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 年进程看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 . 民俗研究 ,(06),26-41+153.
[2] 莫仕坚 .(2023). 浅谈端砚的制作技艺与传承 . 天工 ,(18),55-57.
[3] 何向 .(2016).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手工艺人的生存与发展——以白村端砚制作为例 . 青海民族研究 ,27(02),65-68.
[4] 户晓辉 .(2014).《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新东西——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的理念. 文化遗产,(01),1-8+157.
[5] 张意柳 .(2013). 以端砚为中心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平台构建 .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34(04),43-46.
[6] 徐艺乙 .(2012).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作用 . 贵州社会科学 ,(12),5-8.
[7] 刘志阁 .(2012). 外国传统手工艺保护的文化启示 . 新闻爱好者 ,(16),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