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爱”是唤醒学习快乐的密码

作者

钟炽才

惠州仲恺高新区第四小学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只看到“教学”不见“教育”,只关注“分数”忽略“爱”。当“内卷”充斥于基础教育阶段,唯分数论英雄便成教育常态。学校将成绩排名视为办学的生命线,家长把成绩当作孩子的未来乃至全部。老师为片面追求“成绩”,不断给孩子“加餐”。然而,孩子们在多方“内卷”中却“卷”不动:有的虚假学习,有的疲于应付,而真正自愿学习、享受学习的同学少之又少。为何会如此?笔者认为,社会对“升学”的焦虑形成严重精神内耗,在此过程中,学校、老师、家长为求“好成绩”忘了“教育”本质,忽视孩子是有思想、有个性的鲜活个体,学生在冰冷的知识灌输中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

其实,作为老师追求成绩没有错,但教育不止于知识传授,更需要用爱心唤醒学生,以爱激发潜能——这正是唤醒学生学习快乐的核心。为此,我校与贵州结对学校安龙县钱相一小联合开展“用爱唤醒学习的快乐”活动,发动老师们共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领悟其博大、宽容、持久的师爱,并在教育教学中践行。活动要求老师们通过洞察学生生活,给予缺失的关爱;通过寻找学生闪光点不断激励,引导其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家长携手,用耐心和爱心呵护孩子成长。为此,我们作了深入的尝试。

一、洞察学生生活,用爱抚慰心灵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启迪与人格的塑造。老师通过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学习状态与心理需求,洞察其个性特点,同时关心学生日常起居与身心健康,建立信任亲近的师生关系。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理解,便会更愿意敞开心扉,分享想法与感受。教师借此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走进学生世界,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引导与支持。

霍懋征老师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教育思想的精髓。教师之爱不仅体现在教学中,更要渗透到学生生活里。她主张教师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与个性发展,同时关注教学环节与手段,将两者巧妙结合,便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杨馨曾是成绩优异、性格开朗的女生,不知从何时起,她整日佩戴口罩,到校后便站在墙角,不愿进入教室;与她交流时,她默不作声,只是直勾勾地看着人,让人束手无策。班主任与科任老师联系家长后得知:父母离婚后,杨馨随母亲生活,母亲在工厂打工早出晚归,无暇照顾她,她因感受不到父母关爱而自我封闭。母亲见她这般状况,渐渐失去耐心,对她不管不顾,母女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老师们知晓情况后,从同理心出发与杨馨促膝长谈,告诉她父母的爱不会因离婚改变;同时与杨馨母亲沟通,共同制定教育方案。语文老师更是像妈妈一样,每天将杨馨领到身边,询问她的心声、关心她是否吃饭,还不时准备零食,找她帮忙检查作业,让她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重要性。一个多月后,杨馨逐渐融入班级。融入班级后,杨馨慢慢打开心扉,课堂上也开始主动参与,逐渐找回了学习的兴趣与快乐。正是这样以春风化雨般的关爱,用行动诠释真爱,呵护每一位需要关怀的学生成长。

教育是充满爱的事业,每一位教育者都需用心了解学生生活、洞察其心灵。对于像杨馨这样经历家庭变故的学生,更应给予特别关注与关爱,让他们感受学校与老师的温暖。

二、用爱触动灵魂,从心感受快乐

我们常以“为你好”的名义用补写作业、强制辅导等方式督促学生,却忽视了他们的个性需求与心理感受,反而引发抵触情绪——这恰恰是缺少“爱与理解”的表现。

陶行知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教育从不是一味传授、强制填充或模具化生产,而是有血有肉的灵魂碰撞与交流。当教师真挚的“爱”能直击学生内心需求,唤醒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学生自然能从心底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此时学习便会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我们以最简单直观的行动践行“爱的教育”:老师们每天关注孩子,用具体事例在班级、家长群公开表扬,树立并强化孩子的正面形象;每天给后进生安排简单具体的任务,让他们能轻松完成,在体验成就感中树立自信,慢慢将学习变成自我渴望。

冯朗是四年级学生,说话吐字不清,成绩也差。上课时,他常不拿课本,要么玩小动作要么发呆,让他找课本半天找不到,书包更是乱糟糟的。我对他说:“今晚试着把书包整理好,明天和老师分享整理过程吧。”冯朗愉快地答应了。第二天上课,我故意说:“看谁最快拿出课本!”冯朗很快就拿出了课本,书包也整理得整整齐齐。我对他认真执行任务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赞赏,让他分享整理书包的过程与好处。他的分享虽有些结巴,但回到座位时,脸上那抹笑容,分明藏着内心的快乐与对成就感的渴望。

后来,我不断给冯朗布置小任务,根据他的进步适时调整难度,让他在挑战中成长;还将他的优秀表现及时给家长汇报,在班上表扬,帮他树立正能量。我从细微处切入,将冯朗放在心上,一点一滴耐心引导,同时鼓励同学们多与他交流,帮他解决学习问题。这种小小的成就感,让冯朗对学习逐渐产生期待,上课也开始尝试专注听讲,学习的快乐在他心中慢慢萌芽。如今,冯朗变得开朗自信,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成绩虽进步缓慢,但每一点进步都

让我们倍感欣慰。

可见,只要坚持不懈地付出爱与耐心,触动孩子心灵深处的渴望,引导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三、家校齐心教育,让爱陪伴成长

教育从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家庭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唯有家校齐心,才能为孩子营造温暖有利的成长环境,让爱始终陪伴他们。我们深刻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学校积极与家长沟通,定期举办家长会、家长学校,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鼓励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与学校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家长不能只关注成绩,更需通过陪伴与倾听,理解孩子的学习困惑与心理需求,在他们遇到学习困难时给予鼓励,帮其树立信心。

孙晨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我与家长沟通后得知,他在家也很安静,不喜欢表达想法。于是,我和家长共同制定计划:鼓励孙晨多参加班级活动,提升他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利用学校“小老师”课堂,让孙晨在家扮演小老师,给家长讲题,并将他讲题的小视频在班上播放,进一步帮他树立自信;同时让家长在家多与孙晨交流,引导他分享生活与感受。一段时间后,孙晨渐渐变得开朗,与同学的关系也更加融洽,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也多了起来,对学习的兴趣也明显提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校齐心用爱教育,陪伴孩子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与家长的共同责任。唯有携手共进,才能为孩子的未来筑牢基础,让他们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用爱唤醒学习的快乐”活动让我们领悟,教育家精神的“爱”,能在“逐分”的迷茫中为教育指引方向。让我们用爱温暖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引领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快乐、主动探索,开启充满希望与梦想的未来之旅。

参考文献

[1]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 漓江出版社,2008.

[2]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