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四原则四维度”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实践

作者

李长炳

四川省名山中学

引言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长期面临“重技巧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的困境。学生写作常陷入“素材匮乏、逻辑混乱、表达浅白”的循环,教师指导则多停留于“结构模板、修辞手法”等表层技巧,缺乏对思维过程的深度介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写作教学要求突破单一技能训练,转向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综合培养。思维可视化技术通过图形化工具将抽象思维具象化,为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本文结合“四原则四维度”框架,探索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旨在构建“思维可见、过程可导、成果可评”的写作教学模式。

一、“四原则四维度”框架的理论内核与实践指向

“四原则四维度”框架以核心素养为根基,构建写作教学的目标体系与实施路径。四原则中,真实性原则强调写作素材源于生活观察与阅读积累,避免虚构与套作;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化表达需求,鼓励自主立意与选材;创新性原则倡导突破思维定式,探索多元表达形式;系统性原则注重写作训练的梯度设计,实现从片段到篇章的渐进提升。四维度中,语言建构维度聚焦词汇积累、句式变换与修辞运用,夯实表达基础;思维发展维度通过立意创新、材料整合与体裁突破,培养逻辑性与批判性思维;审美鉴赏维度强调文采提升与意境营造,增强作品感染力;文化传承维度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提升思想深度。该框架将写作教学从“技巧训练场”转变为“思维训练营”,为思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例如,在“校园生活”主题写作中,真实性原则要求学生记录真实发生的场景,主体性原则允许学生选择“运动会”“社团活动”等不同切入点,创新性原则鼓励学生用“时间切片”“蒙太奇”等手法重构叙事,系统性原则则通过“细节描写—场景组合—主题升华”的三阶训练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的课堂应用场景与操作策略

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需贯穿“输入—加工—输出”全过程。在输入阶段,通过“文本细读+ 可视化拆解”帮助学生理解写作技法。例如,分析经典散文《荷塘月色》时,引导学生用色块标注关键词,用箭头连接意象间的逻辑关系,直观呈现作者如何通过感官描写营造氛围;解读议论文时,用流程图梳理论点、论据与结论的推导过程,避免思维跳跃。在加工阶段,采用“头脑风暴 + 可视化记录”激活思维。如以“科技与人文”为主题开展辩论式写作前,组织学生用气泡图梳理正反方论点,用鱼骨图分析论据支撑链,用表格对比不同观点的论证角度,形成“观点—论据—逻辑”的立体网络。在输出阶段,运用“逆向设计 + 可视化修正”优化写作成果。例如,完成初稿后,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标注论点、论据与结论,检查逻辑链条是否完整;通过“同伴互评+ 可视化反馈”环节,让学生用便签纸标注同伴作文中的亮点与不足,形成“写作—评价—修改”的动态循环。某次“历史人物新解”写作实践中,学生运用SWOT 分析法对比项羽与刘邦的决策差异,最终撰写的《项羽是否该过江东》辩论稿因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获评优秀,这得益于可视化工具将抽象分析转化为具体操作步骤。

三、基于四维度的写作任务设计与实施路径

四维度框架为写作任务设计提供清晰路径。语言建构维度通过“微写作”训练夯实基础,如要求学生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描写教室一角,或用排比句概括人物性格特征;通过“仿写—改写—创写”的梯度训练,逐步提升语言表现力。思维发展维度通过“问题链”设计激活深度思考,如以“如何看待‘内卷现象”为题,引导学生从个人、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分析成因,用思维导图呈现思维脉络,避免观点片面化;通过“反事实推理”训练,如“如果祥林嫂生活在现代社会,她的命运会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审美鉴赏维度通过“文采提升”任务增强作品感染力,如要求学生为平凡场景添加环境描写,或用通感手法表现抽象情感;通过“经典作品改写”活动,如将《祝福》改编为剧本,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创新表达形式。文化传承维度通过“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任务提升思想深度,如以“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为题,引导学生挖掘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用现代视角重新解读;通过“经典文本新解”活动,如用存在主义哲学分析《窦娥冤》的悲剧本质,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对话。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重构与反馈机制优化

传统写作评价侧重结果量化,忽视过程性思维发展。“四原则四维度”框架下,需构建“过程性档案袋 + 可视化评价量表”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性档案袋收录学生写作草稿、思维导图、同伴互评记录等材料,全面记录思维成长轨迹;可视化评价量表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设计分级指标,如语言维度包含“词汇丰富度”“句式多样性”“修辞恰当性”等子项,思维维度涵盖“立意新颖性”“逻辑严密性”“材料典型性”等指标。评价主体由教师单一评价转向“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 + 教师点评”三维互动。例如,在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科学与文化论著”主题之“我的科学探索手记”写作任务中,学生先用流程图呈现实验步骤,再用表格对比预期与实际结果,最后根据同伴反馈调整结论表述;教师点评时,用色块标注作文中的亮点与不足,附上具体修改建议,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某次实践显示,采用可视化评价后,学生修改作文的主动性提升,超七成学生能根据反馈调整写作策略,而非简单修改错别字或语法错误。

结束语

“四原则四维度”框架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融合,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注入新活力。通过真实性、主体性、创新性、系统性四原则的规范引导,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维度的梯度训练,以及可视化工具的系统应用,学生写作思维从“线性堆砌”转向“立体建构”,从“被动接受”迈向“主动创造”。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有效解决传统写作教学中“重技巧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帮助学生建立“观察—思考—表达”的完整链条。未来需进一步探索跨学科融合路径,如结合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写作辅助平台,实现思维可视化与人工智能的深度协同,为写作教学提供更精准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赵劲草 . 高中语文读写深度融合的四维共构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J]. 语文教学与研究 ( 上半月 ), 2021.(12), 55-59.

[2] 陆国琴 . 四维务本 立体促能——探究 2024 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J]. 教育科学论坛2024

本论文系四川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语文“四原则四维度”深度写作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CJG24C203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