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探索
张颖
泸州市龙马潭区新民小学校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要: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小学阶段有效地进行教学,既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存在一定的困境,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探索,旨在通过创新教学设计,结合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构建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本研究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提出了培养学生文化认知、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并对实践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为提升小学文言文教学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文化传承;语言能力
引言:
小学文言文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往往面临着学生兴趣低、文化理解浅、思维能力不足等问题。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如何将其融入文言文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核心素养不仅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文化认知、思维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探索一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文言文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能促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缺失及其原因分析
在当前的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核心素养缺失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文化认知、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不足。文言文作为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语言形式,其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文化素养的培养。当前许多小学文言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仍偏重于基础的语法和词汇的学习,缺乏对文言文文化背景的深度挖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字面意义层面,无法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难以提升,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除了文化认知的缺失,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文言文作为一门古老的语言形式,具备丰富的语法结构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往往侧重于读音和书写训练,忽略了对文言文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灵活的语言表达和流畅的书面能力,导致其在实际应用中无法有效运用文言文进行沟通和表达。文言文的教学不仅应当注重语言的基础知识,更应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培养他们在特定语境下恰当使用文言文的能力。
在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当前的小学文言文教学同样存在不足。文言文的学习不仅是一种语言训练,更是思维的锻炼。它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方式,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现有的文言文教学往往缺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环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更多的是机械地背诵和朗读,而很少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拓展和讨论。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文言文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未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因此,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构建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构建中,首先应注重文化认知的提升。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和语法结构,更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历史事件、经典故事和文化常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通过分析《论语》《孟子》中的经典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承载的文化价值。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学会语言表达,更让他们在语言学习中感知传统文化,进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文言文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新的教学模式应当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为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例如文言文朗读比赛、情景对话演练等,通过互动和实践,帮助学生感知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语言的基本运用规则,还要鼓励他们在实际表达中运用文言文进行创作和交流。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在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中逐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形成流畅、自然的文言文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文言文的学习不仅是语言的积累,更是思维的锻炼。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批判性思维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读能力。例如,通过对《桃花源记》等古文的深入分析,鼓励学生思考文中表达的哲理、情感和作者的意图,从而提高其解读和思维的深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如何解读文言文的表面意思,还能通过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掌握更加深刻的思维方式。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创新的教学模式,逐步展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将文言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例如,通过结合文言文中的经典篇章,开展课外活动,如“文言文诵读比赛”和“文言文小剧场”,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再现的方式,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这种生动的教学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也让他们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进而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文言文教学在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语法结构,还能在课堂讨论、语言输出等活动中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实际运用。例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古人如何看待忠诚与友谊”来分析《论语》中的相关内容,这种方式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小组讨论和集体分享中,有机会将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进行口头表达,不仅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文言文文化内涵的理解,达到了语言表达与思维发展的双重目标。
从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文言文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文本分析,教师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表层意义,更引导他们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与逻辑关系。例如,在学习《孟子》时,教师通过问题导向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思想的核心要义,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解读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学会了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了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也促进了他们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术和实践中形成更加全面的思维能力。
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文言文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文化认知和思维发展方面展现了积极效果。通过创新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更能在课堂实践中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语言表达与实际运用能力。此外,文言文学习还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尽管在实际教学中仍有挑战,但这一模式为小学文言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俊杰,孙伟.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化素养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40(5):73-78.
[2]唐伟,陈梦瑶.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文言文教学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50-55.
[3]何珊,胡敏.小学文言文教学模式的优化路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1,38(9):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