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饥饿艺术家》的艺术建构
冯菲菲
东北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4
1924 年 4 月,就在卡夫卡逝世前一两个月,”他在通读一篇自己的作品时,不禁大动感情,潸然泪下”。据卡夫卡一位密友的回忆:”他自己在字面的真正意义上饿死了,变成幽灵了,当他改完校样时,流了很长时间的泪,那必定是一种可怕的、不仅是心灵上的紧张,而且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上的重逢。这是我第一次在卡夫卡身上看到这种动作的表现。”
这就是《饥饿艺术家》,讲述的是一位曾经风光无限的艺术家,把饥饿表演当作自己的追求。在观众对饥饿艺术失去往日兴趣时,沦落到马戏团表演。他依旧执着于自己的理想 - 继续饿下去,最终孤独地死去。这部小说究竟有怎样的艺术建构,能将读者感动?
一,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和全知视角交错叙述。
小说的开头,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描述了饥饿艺术家无限风光。接着采用了一种全知视角 " 至于成年人来看他,不过是取个乐 ", 尖锐地剖析了观众并不能理解饥饿艺术家的内心,为日后饥饿艺术家的悲惨遭遇埋下伏笔。从前饥饿艺术表演盛况空前,但观众根本不知道艺术家因何表演,他又为何把饥饿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在观众的眼中,饥饿艺术家也许只能算是表演者,而他所表演的是大家不能理解的。观众所关心的是,饥饿艺术家是不是在偷偷进食,而这一点是让饥饿艺术家最为痛心的,作者笔下的饥饿艺术家属于现代主义,他的行为本身就是艺术,艺术家通过饥饿表演这一独特的行为实现了艺术上标新立异的构想。卡夫卡把饥饿艺术家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发挥到了极致。饥饿艺术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却不被社会承认与理解,反映出饥饿艺术家的生存困境:他孤独一生,对周围的世界慢慢变得失望,同时,也被周围的世界所抛弃。”几年后,而另一派呢,他们赶来的目的不过是想看看兽畜而已”,小说再次采用全知视角叙述”这位被成千人簇拥着欢呼过的人…岂肯放弃”。文章的结尾与开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饥饿艺术已不再盛行,他已经沦落到马戏团表演,地位与动物相差不多。没有人关心他表演与否,只有他自己还在执着地坚持饥饿,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成绩,最终他怀着坚定地信念孤独地死去。起初,也许读者并不能理解饥饿艺术家为何要活生生将自己饿死,会疑惑卡夫卡为何要这样安排情节,这样的情节太不真实,也不符合小说的逻辑发展,其实不然,读者回到小说开头,就能体味其中的滋味。虽然饥饿艺术家曾经风光无限,但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地理解他,他身为社会的一份子却游离于社会之外,而他的内心却从未改变,即便在孤独的时候,甚至更加强烈地执着于自己所执着的,绝不放弃,而等待他的只能是在孤寂中死去,小说的发展在叙述角度的映衬下是符合逻辑的。
二,饥饿艺术家的“存在”是孤独、痛苦、不满、愤怒、绝望、死亡。
将饥饿表演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虽然曾经风光无限,但没有人想试着了解饥饿艺术家的内心。观众选出屠夫来监督饥饿艺术家,日夜看守,他们依旧相信饥饿艺术家在偷偷进食,这种不信任使饥饿艺术家陷入痛苦之中,他反倒喜欢看守用灯照他,不让他睡觉。饥饿艺术家不断地突破自己的饥饿表演极限,可由于观众的审美疲劳,经理只限他表演四十天,为此,饥饿艺术家的目标总得不到满足,他的内心相当不满,可观众却以为这都是由于饥饿所致。芸芸众生,却无人能理解饥饿艺术家的内心凄苦,他不得不以愤怒示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戏团有了新的噱头,观众渐渐对饥饿表演失去了兴趣,更加淡忘了饥饿艺术家,他却依旧内心不变,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在喧嚣中孤独的死去。
饥饿艺术家把饥饿表演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与理想。他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作为读者的我们不得而知,饥饿艺术家的存在是他本身进行自我选择的努力,他的未来和命运是取决于他自身做出的选择:选择饥饿艺术,他尝试不断地突破自己,挑战自己的极限。正是这样选择的自由恰恰是饥饿艺术家存在的权利。从前的风光无限的表演姑且不提,而后的马戏团一角,这样的艰苦环境,饥饿艺术家依旧不放弃饥饿表演,不放弃自己的选择,周围的观众由从前的趋之若鹜到后来的对艺术家的淡忘,失去兴趣,饥饿艺术家依旧按自己的意志,不放弃自己做出的选择。饥饿艺术家的存在证明了自我,在这个过程中,他经过了周围观众对他的不理解,漠视,误解和遗忘,饥饿艺术家依旧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和选择,即使自己卑微地死去,他依旧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自我的存在。
总之,卡夫卡正是运用以上的两点进行艺术建构,《饥饿艺术家》才如此的出彩,才能使读者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参考文献:
[1] 叶廷芳,孙坤荣,谢莹莹等译.卡夫卡文学代表作[ 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 Steve Coots 著张振刘洵译.卡夫卡迷路的羔羊 [ 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 叶廷芳,黄卓越主编.从颠覆到经典——现代主义文学大家群像 [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