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循证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及调节情绪的作用研究

作者

徐望

苏州明基医院 215000

在冠心病患者中,通过病情监测,针对其病情急性发作时的症状、体征进行识别,进而及时采取具有扩张狭窄血管以及解除阻塞等功效的治疗措施,达到改善心肌缺血的效果,进而减轻症状以及防止心肌损伤的持续加重。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恢复稳定后,应持续进行病情监测,关注其用药情况、生活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干预。循证护理模式的应用,能够将科学证据作为各项护理工作实施的参考依据,保障护理的有效性。同时关注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个体化干预,既可以提高病情控制效果,又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让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90 例冠心病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

表1 冠心病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病情急性发作后,通过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进行紧急处理并进行心电监护。根据溶栓治疗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需要进行护理配合,持续进行病情监测。病情恢复稳定后,在药物治疗方面进行指导,向患者介绍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功效,强调剂量控制方面的相关要求。实施生活方式干预,建议患者低盐、低脂饮食以及适度进行有氧运动。

1.2.2 观察组

制定护理方案时,围绕着冠心病患者对于预防不良事件、情绪调节的实际需求,提出“预见性护理的实施,是否可以更好的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加强心理支持,是否更好地调节患者的情绪状态”等循证问题。围绕着以上问题,以“冠心病”、“康复护理”、“不良事件”、“情绪”为关键词,收集相关的研究报道,从中了解各种具有预防不良事件、调节情绪作用的护理措施,结合相关研究数据,评价各项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将其运用于冠心病护理。

预见性护理:根据循证医学证据,明确冠心病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在急性期护理中,通过持续的心电监护,针对心律失常的发生进行识别并做出预警。根据预警结果,及时采取应对和处理措施。在稳定期的护理中,密切关注患者的血脂检测结果,对于血脂异常进行识别、预警,并实施调脂治疗,具有控制斑块进展的作用,防止冠脉血管的再次狭窄、堵塞。

(2)心理支持:根据冠心病患者心理特点,分析常见的负面情绪的产生原因,从源头入手进行护理干预。关注患者面对自身疾病时的态度,其中,态度消极的患者对于疾病存在负性认知。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的发病机制、危害性以及各种治疗和护理措施对于减轻病症和改善功能的作用,引导患者以理性的态度面对自身疾病,使其自觉改变负性认知。患者的心理压力较大时,指导其练习各种减压技巧,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

2 结果

2.1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表2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n(%)]

2.2 情绪状态

表 3 情绪状态评价 [( x ± s ),分 ]

2.3 运动耐力、日常生活功能

表4 运动耐力、日常生活功能评价(

2.4 护理满意度

表5 护理满意度对比[( ),分]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恢复期间,应给予其细致、周到的护理服务,维持病情的稳定,防控风险因素的干扰。但是在常规护理中,针对不良事件的防控较为被动,未能及时对引发不良事件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处理。不良事件发生后,即使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进行处理,仍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增加其心理负担。在冠心病患者中,情绪异常波动是引发不良事件的风险因素。实施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患者情绪的调节。循证护理模式的运用是改进和提升冠心病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收集和整理科学证据,选取在预防不良事件、改善情绪状态方面有着良好效果的护理措施,具有优化临床护理决策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参考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并对患者进行全面、精准的评估,进而实施个体化的护理干预,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有着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以及改善情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生博文,王燕 . 新医学模式下循证护理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的影响观察 [J]. 贵州医药,2025,49(05): 822-824.

[2] 刘树荣,孙洋 . 循证护理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应用效果分析 [J]. 中国社区医师,2024,40(33): 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