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实践研究

作者

李燕君

佛冈县振兴小学 511600

一、引言

数学说理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考过程和结果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问题驱动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

二、说理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促进思维发展

说理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当学生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时,实际上是在对思维过程进行梳理和重构,这一过程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更加清晰的思维路径。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明确问题条件、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验证结果的合理性,这些步骤通过说理外化后,能够有效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同时,说理过程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发现不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教师通过倾听学生的说理,可以准确了解其思维特点,发现潜在的认知误区,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长期的说理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思维模式,不仅提升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思维基础。

(二)提高学习效果

说理能力的培养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当学生尝试用语言解释数学概念或解题过程时,实际上是在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这种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比被动接受更能促进理解。通过说理,学生需要明确概念的本质特征,理清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深层次的认知活动有助于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

在课堂互动中,学生通过倾听他人的说理,可以对比自己的理解,发现认知差异,从而完善知识体系。说理还能够帮助教师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理解偏差,调整教学策略。实践证明,能够清晰说理的学生往往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应用更加灵活,学习迁移能力也更强。因此,培养说理能力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说理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是激发探究兴趣的关键。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 面积 " 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 " 布置教室图书角" 的情境:给出不同形状的装饰材料(长方形、正方形等),让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布置才能使图书角既美观又实用。这样的真实情境能立即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

在四年级 " 小数 " 单元,可以创设 " 超市购物 " 情境,通过商品标价自然引出小数概念。情境创设要注意三点:一是真实性,情境要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二是挑战性,问题要有适度的思维难度;三是开放性,允许不同的解决路径。好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产生 " 我要解决这个问题 "的内在动力,为后续的探究说理奠定基础。随着年级升高,情境可以逐步复杂化,如五年级的 " 包装问题 " 可以结合长方体表面积计算,让学生在解决实际包装需求中理解数学概念。

(二)引导探究,发现验证规律

问题情境创设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以北师大版二年级 " 乘法口诀 " 教学为例,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画图形等操作活动,自主发现 " 几个几 " 的规律,再逐步抽象出口诀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提供适当的探究工具和引导问题,如 " 每行摆 5 根小棒,摆 3 行一共多少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 在五年级 " 分数除法 " 教学中,可以通过分饼干的实例,让学生探究" 为什么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它的倒数"。

探究活动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尝试时间,鼓励他们通过画图、举例、操作等多种方式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要以引导者而非告知者的角色介入,用 "

你是怎么想的 "" 能证明你的发现吗 " 等问题推动学生深入思考。这种探究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本质,更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验证精神。

(三)鼓励表达思考过程

数学说理能力的核心在于清晰表达思考过程。在探究活动后,教师要创造安全的表达环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以北师大版三年级 " 周长 " 教学为例,可以让学生解释 " 为什么长方形的周长是(长 + 宽) ×2′′ ,引导他们用图形、文字、符号等多种形式表达推理过程。对于复杂问题,可以采用 "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分享 " 的递进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在六年级 " 比例 " 单元,可以组织学生围绕 " 同样的地图,为什么比例尺不同会导致图上距离不同 " 展开辩论。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如 " 因为... 所以..."" 根据... 可以得出..." 等逻辑连接词。对于表达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语言支架,如 " 我先计算了 ... 然后发现 ... 最后得出 ..."。通过持续的表达训练,学生能够逐步从经验性描述过渡到逻辑性说理,发展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

(四)及时反馈,帮助改进提高

有效的反馈是说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从内容逻辑、语言表达、方法运用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说理进行评价。以北师大版四年级 " 运算律 " 教学为例,当学生解释 " 为什么 25×36=25×4×9′′ 时,教师可以反馈:" 你运用了乘法结合律,这个思路很好,如果能再说明为什么可以这样拆分就更完整了。"反馈要具体、有针对性,既肯定合理之处,也指出改进方向。可以先表扬一个优点,然后提出一个建议,最后再鼓励。

除了教师反馈,还要培养学生互评的能力,如设计简单的评价量表,让学生从 " 说理是否清晰 "" 举例是否恰当 " 等方面互相评价。对于共性问题,可以组织专题讲解,如 " 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推导过程 "。反馈要及时跟进改进情况,形成" 说理- 反馈- 改进" 的良性循环,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说理能力。

结语:

在小学数学中,以问题为动力进行说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推理水平,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鼓励表达,及时反馈,培养学生的数学说理能力。后续研究可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及学生群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陈秀林 . 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教学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11):65 - 67.

[2] 贾丽嫚. 聚焦数学说理 培育核心素养[J]. 小学教学研究,2024(2):81 - 83.

[3] 张美珍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构建与实践[J]. 试题与研究,2024(17):91 - 93.

[4] 陈蕾.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理能力实践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7):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