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分析

作者

柳亚飞

黄梅县实验高级中学 湖北省黄梅县 435500

引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里,古诗词鉴赏课堂实践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关键阵地。但当前的课堂实践状况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有效的课堂实践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如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组织诗词朗诵活动、开展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升鉴赏能力。只有优化课堂实践,才能让古诗词鉴赏教学焕发生机,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茁壮成长。

一、创设多元情境,激活诗词鉴赏兴趣与热情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创设多元情境是激活学生兴趣与热情的一把金钥匙,能引领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诗词的独特魅力。例如,在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精心打造一场融合视觉、听觉与情感体验的多元情境盛宴。视觉上,利用多媒体展示赤壁古战场的壮丽画卷,那陡峭的石壁、奔腾的江水、熊熊燃烧的战船,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画面中,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英姿,与苏轼凭栏远眺、感慨万千的形象相互交织,形成鲜明对比。听觉上,播放激昂悲壮的古筝曲,那悠扬的旋律如江水滔滔,似战鼓阵阵,与诗词的韵律相得益彰,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氛围。

情感体验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苏轼,站在赤壁矶头,面对滔滔江水,追忆当年赤壁之战的英雄豪杰,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让学生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体会他在词中所表达的豁达超脱与深沉悲慨。通过这样的多元情境创设,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融入诗词的世界,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1]。他们会更深入地理解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气概,以及“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无奈与超脱。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能让学生真正爱上古诗词鉴赏,激活他们对诗词的浓厚兴趣与无限热情。

二、剖析意象意境,深化诗词内涵理解深度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广阔天地里,剖析意象意境是深化诗词内涵理解深度的关键路径,宛如一把精巧的手术刀,能精准地剥离诗词表象,直抵其精神内核。比如说,词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短短三句,便勾勒出一幅凄清伤感的离别图。“寒蝉”这一意象,本就带着悲凉的意味,在萧瑟秋风中,它的哀鸣更增添了几分凄切。长亭,作为古代送别之地,承载着无数离人的愁绪,是离别意象的典型代表。而骤雨初歇,既描绘出当时的环境,又暗示着离人内心的波澜刚刚平息却又即将掀起新的涟漪。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哀伤、惆怅的意境,为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

下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将意象意境的运用推向了高潮。“杨柳”,自古便与离别紧密相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勾起人们对离别的无限伤感。“晓风”清冷,吹拂着离人孤独的身影;“残月”如钩,映照出离人破碎的心。此三者交融,勾勒出一幅朦胧、凄清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能看到词人酒醒后,面对此景的孤寂与惆怅。通过对这些意象意境的深入剖析,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柳词中蕴含的离愁别绪,感受到词人细腻的情感世界。他们不再仅仅停留在诗词的字面意思上,而是能透过意象意境,触摸到诗词的灵魂,体会到古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开展对比阅读,拓展诗词鉴赏思维广度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开展对比阅读犹如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思维天地的大门,能有效拓展诗词鉴赏的思维广度,让他们在诗词的海洋中纵横捭阖,领略不同作品的独特魅力与深层意蕴。从主题思想上看,《梦游天姥吟留别》洋溢着李白对自由、理想的热烈追求和对权贵的蔑视。诗中描绘的天姥山奇幻瑰丽的梦境,是他挣脱现实束缚、向往自由境界的象征。而《登高》则饱含着杜甫对人生苦难的深沉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人登上高处,面对萧瑟秋景,抒发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怆之情 [2]。

在艺术手法方面,李白的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以极度夸张之笔描绘天姥山的高大雄伟。杜甫的诗则注重写实,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学生在对比中,能深入体会不同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会从多个角度赏析诗词。开展这样的对比阅读,学生不再局限于单一诗词的理解,而是能在不同作品的碰撞中,拓宽思维视野,学会从主题、艺术手法、情感表达等多个层面去分析和鉴赏诗词,从而拓展诗词鉴赏的思维广度,提升对古诗词的感悟与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里,开展对比阅读是拓展思维广度的妙方。

又比如,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苏轼词中,借赤壁之战缅怀周瑜,尽显豪迈豁达,虽有壮志未酬之感,但整体基调旷达;辛弃疾词里,借古讽今,多处用典,抒发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与抗金复国的壮志。通过对比,学生能洞察不同词人因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差异而形成的风格区别。这种阅读方式打破思维局限,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诗词,在对比中深化认知,拓展鉴赏思维的广阔空间。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升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长期且意义深远的任务。通过创设多元情境、剖析意象意境、开展对比阅读、组织实践活动以及巧用信息技术等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他们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拓展思维广度,增强审美体验。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更能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 姬 一 华 . 高 中 语 文 古 诗 词 鉴 赏 教 学 的 有 效 策 略 [J]. 文 学 教育 ,2016(20):1.

[2] 李德贤 .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4(1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