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跨学科主题式学习主题选择的策略

作者

张艳

合肥市元一名城小学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的知识型转向综合素养型。传统的学科分立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现实问题能力的需求,跨学科主题式学习因其整合多学科知识、关注现实问题解决的特点,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主题作为跨学科学习的核心载体,其选择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成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具有独特性,如何选取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有效整合学科知识的主题,是小学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跨学科主题式学习主题选择的策略进行系统探讨,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借鉴。

二、跨学科主题式学习主题选择的重要意义

(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有机知识体系

传统教学中,各学科知识往往以孤立的形态呈现,学生难以感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合理选择跨学科主题,能够将不同学科中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如将语文的文本解读、音乐的艺术欣赏、美术的创作实践等融入同一主题,使学生在解决主题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构建起跨学科的知识网络,认识到知识的整体性与关联性,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知困境。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主动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从学生的兴趣点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主题,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当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时,如“找春天”“放飞风筝”“端午粽香”“为什么窨井盖上没有雪”等,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现实意义,更容易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兴趣作为内在驱动力,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培养综合素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

跨学科主题式学习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好的主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观察、分析、推理、合作、表达等多种能力的锻炼,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设计校园运动会方案”的主题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预算规划、体育知识设计比赛项目、语文知识撰写宣传稿、信息技术知识制作电子海报等,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方案设计。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三、跨学科主题式学习主题的选取

(一)从各学科教材中整合主题

小学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跨学科资源,通过整合各学科教材中的知识点,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科间的教材内容有相同主题,可以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我们需要对各学科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各学科之间相同主题以及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然后,通过设计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探索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例如,六年级语文有篇课文是《京剧趣谈》,教学目标有一条是“领略京剧艺术之魅力”。那仅仅是课文的解读是很难达成这一目标的。音乐的京剧欣赏、美术的脸谱绘画,老师们就设计了一次《领略京剧之美》的跨学科主题式学习,孩子们在经历一些实践体验后,这一各学科的目标就能很好的达成。语文课上在深入解读《京剧趣谈》课文中加入京剧的历史、行当、表演形式等知识,开展京剧故事的讲述与写作活动。音乐课课上欣赏经典京剧唱段,分析京剧唱腔的特点,学唱简单的京剧选段。美术老师介绍京剧脸谱的颜色、图案所代表的含义,指导学生绘制京剧脸谱,举办脸谱绘画展览。学生通过多学科的实践体验,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中关于京剧的知识,更从音乐和美术的角度直观地感受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均得到较好的达成,同时培养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从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感兴趣的问题出发

1. 了解学生兴趣需求,建立主题资源库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与学生进行访谈、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例如,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小学生对小动物充满兴趣,喜欢阅读科幻故事,关注校园里的植物生长情况等。将这些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主题资源库,为跨学科主题的选择提供丰富的素材。

2. 结合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优化主题设计

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在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兴趣特点上存在明显差异,教师在选择主题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低年级学生更关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事物,主题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如“有趣的树叶”“我的文具王国”等;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提升,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科学问题,主题可适当增加挑战性和综合性,如“环境污染与治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同时,要确保主题的难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既不能过于简单,缺乏思维含量,也不能过于复杂,让学生无从下手。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设计“认识水果”的主题,通过观察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进行数学的分类统计、语文的词汇积累与表达、美术的水果绘画等活动;针对中高年级学生设计“校园周边交通拥堵问题调查”的主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统计方法、科学的调查手段、语文的报告撰写能力等进行探究。

四、跨学科主题式学习主题选择的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1. 整合多学科知识与学习领域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在于“跨学科”,主题应能够涵盖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知识的融合与互补。例如,“二十四节气”主题可以整合语文的节气诗词赏析、数学的节气时间计算、科学的节气与气候变化关系、美术的节气主题绘画等多学科知识,使学生从多个维度认识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同时,主题还应关注不同学习领域的整合,如将学科课程与生活实践、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等相结合,形成全面的学习体验。

2.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与思维方式

在主题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各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如科学的观察实验法、数学的建模分析法、语文的文本分析法等,同时还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等跨学科能力。例如,在“设计校园节水方案”的主题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校园用水情况,运用数学知识计算节水潜力,运用语文知识撰写节水方案和宣传材料,通过团队合作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化措施,在这个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性原则

1. 创设真实情境,联系现实生活

主题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知识,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水平,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涵养核心素养。例如,关于风筝主题的《“易”飞冲天》项目学习中,老师带着孩子们了解风筝的飞行原理,探索怎么才能让风筝容易上天。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都很丰富,有的孩子由氢气球,想到制作一个氢气风筝。有的孩子更是借助无人机,制作遥控风筝,各种奇思妙想。这样的探究源于学生真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学生喜欢。

2. 注重亲身实践,促进知识迁移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践操作,通过观察、调查、实验、制作、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主题可以让学生亲自种植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运用科学的知识解释生长现象,用语文的日记形式记录种植心得,用美术的绘画形式描绘植物的形态。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情境中,实现知识的有效应用和能力的提升。

(三)多样性原则

1. 学习资源的多样性

主题的选择应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学科教材、生活实践、网络资源、社区资源等。例如,“非遗传承”主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非遗知识介绍,结合当地的非遗文化传承人讲座、非遗博物馆参观、网络上的非遗技艺视频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体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习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学习场域与展示平台的多样性

学习活动不应局限于课堂内,应拓展到课外、校外等多种场域。例如,“自然科学探索”主题可以组织学生到公园、科技馆、植物园等场所进行实地学习;“社会时事”主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红色地标、参加社区的时事讲座等。同时,学习成果的展示平台也应具有多样性,如课堂展示、校园展览、社区演出、网络分享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3. 学习路径的多样性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和学习小组采用不同的学习路径开展探究活动。例如,在“家乡的美食”主题学习中,有的小组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乡美食的受欢迎程度,有的小组可以采访当地的厨师学习美食制作方法,有的小组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研究家乡美食的历史文化。多样化的学习路径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个性发展。

五、“4-3 学习主题模块”的构建与实践

(一)模块构建思路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小学学生的学情特点,秉持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将跨学科主题学习划分为自然科学、传统文化、劳动体验、社会时事四大体系,每个体系下又从不同方面设置三个版块,形成“4-3 学习主题模块”。该模块充分整合体育、语文、数学、科学、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学科内容,旨在通过多样化的主题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四大体系及具体版块解析

自然科学包括“有趣的大自然”“奇妙的科技”“科创小达人”三个版块。老师们围绕相关版块内容研发了课程《有趣的虫子》《奇妙的水》《探索声音的奥秘》等,在课程实施中侧重培养学生科学、创造精神、培养理性辨析能力、问题解决辩证思考能力。

传统文化包括“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非遗传承”三个版块,通过《秋分》《端午文化》《扇子》等课程的实施,提升学生审美趣味与格调,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劳动体验包括“农事劳作”“志愿服务”“快乐生活”三个版块,通过《我是环保小卫士》《小导游》《播种绿色》《一起动起来》等课的学习,弘扬新时代公民道德,形成尊重、崇尚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意识,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学会奉献等。

社会时事包括“先锋人物”“新闻时事”“打卡地标”三个版块,《走进钟南山》《为奥运喝彩》《来到延乔路》等课深受学生喜爱,通过挖掘身边的人、事、地背后的故事,认识到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幸福生活来源于党的正确领导,来源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结语

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主题选择是连接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关键纽带,其本质是通过主题的整合性与开放性,为学生搭建通往真实世界的认知桥梁。值得注意的是,主题选择并非静态标准,而是随时代发展、课程改革及学生需求动态调整的过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数字化时代跨学科主题的衍生机制,探索人工智能与跨学科学习的深度融合路径,同时关注不同学段、学科背景下策略的差异化应用,让主题选择真正成为撬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与综合素养提升的支点,推动跨学科学习从“形式整合”迈向“实质创新”。

该论文为课题《基于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生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HJG2307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