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协同·驱动·转化:校企(地)合作视域下设计教育实践能力多元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李雪佳

成都东软学院 四川成都 611830

引言:

校企(地)合作是设计教育实现产教融合的核心路径。在国家创新创业战略背景下,始终坚持面向产业办学,充分发挥学校的独特优势,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本次研究以与赵公山财道文化景区的合作为例,以地方文化 IP 开发为载体,探索了“文化挖掘—创意设计—成果转化”的全链条育人模式。该模式通过小学期实践课程、校地联合、校企联合项目及竞赛活动,将设计教育与地方文化传承、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形成了“多方驱动”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本文基于该案例,系统分析其教学模式创新、课程设置逻辑、教学方法改革及评价体系优化,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一、教学模式: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多元协同

在教学模式中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通过“做中学”的模式,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素养。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思维的革新,实现从“教知识”转向“育能力”。学校在项目导向的政策指导下以文化 IP、数字技术、真实项目驱动教学与实践创新,以地方政府政策为媒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设计教育为基础,共同服务行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服务国家和民族。

教学中以地方政府为媒介引入地方企业经济建设中与高校教育紧密联系的企业项目,实现三方协同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企业业务发展、实现高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在过程中以小学期实践教学模式为基础,以《赵公山财道文化景区 - 赵公明财神文化主题产品创意设计》项目为例,采用“小学期 + 企业项目”的实践教学模式,将《赵公山财道文化景区 - 赵公明财神文化主题产品创意设计》嵌入到学院的小学期实践课程中去,形成“政策导向—课堂理论—企业实践—成果转化”的闭环流程。

“小学期,大练场”,让学生在实践学期能充分接触到真实有效的商业项目,了解并熟悉行业的设计需求,提前打磨能力并适应未来设计岗位的能力要求,强化了理论向实操的转化,突出校地、校企三方对人才的多元协同培育,实现实践教学革新,探索设计教育新高度。

二、课程设置:联合竞赛与跨学科融合

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美丽家乡,助力赵公山“喊山谣”“悬结黄幡”“玄坛古乐”“春节迎财神”等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作为指导单位、赵公山财道文化景区作为企业主办单位、作为承办单位的分工形式联合举办了“首届赵公明财神文化主题创意设计大赛”。赛事内容包括了赵公明财神 IP 设计、赵公明文创产品设计、赵公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设计等分类。赛事旨在用现代设计表现手法创作更多与赵公山财道文化景区赵公明财神文化有关的文创作品及其衍生品,用创意提升非遗文化魅力,用设计彰显地方城市内涵,切实提升并服务于地方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的文化创意者,其重要性愈加凸显,通过赛事与地方文化、赛事与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任务导向与校企双导师机制

教学阶段是保障最终项目落地效果的关键,在教学中基于校企双方联合建立的“教学研发实践基地”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实践探索的平台和机会,助力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教学采用“校企双导师”机制,聘任企业负责人为学院“美育导师”全程参与课程设计和项目指导,减少校内外导师与学生的沟通成本。校内导师从文化挖掘、设计提炼、产品落地等方面进行理论指导,校外导师从技术实现、商业逻辑到文化传播多维度提出要求,确保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项目成效及项目落地,推动校企师资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校内导师的合理设计。在教学过程,校内指导教师需明确设计需求,以设计任务为导向,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重点、难点,整理合作双方的资源,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长与优势,提供有效的设计方法与理论支撑。根据项目难度进行合理的人员分组,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命题方向进行精准创作与设计,在项目过程中锻炼并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商业设计实践等能力目标的培养,真正做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设计教育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校外导师的有效介入。在课程前期邀请企业导师进校园就传统赵公明文化作深入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能够了解传统赵公明财神文化的起源、发展及项目内容设计需求,通过专题讲座铺好文化基石,为后期的创意设计提供文化源泉。项目中期企业导师将参与到作品中期检查,站在企业角度对作品提出建设性修改建议和方向,项目后期把关设计产出,保证最终落地作品的商业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期间,学校组织三系几百余名师生前往赵公山财道文化景区进行为期两天的实地调研和素材搜集,并安排景区专业讲解进行细致入微的引导和介绍,目的旨在让学生能深入了解景区特色及赵公明文化内涵,能够在后期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经过前期有效铺垫,集中组织学生进行为期 2 个月的素材收集与整合、提炼与设计、创作与落地,期间多次开展前期、中期、后期项目研讨会,有效制定各阶段内项目容设计,切实保证项目落地。

四、评价体系:多元主体与成果导向

课程将赛事获奖等级作为课程综合评价重要因素之一。赛事评审联合地方市委宣传部、非遗专家、专家以及其他高校设计领域专家、赵公山财神博物馆相关财神文化领域专家进行严格作品评审。构建包含知识掌握、技能应用、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文化内涵表达、产品可落地性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进行客观投票评选。师生通过一系列独特而富有创意的作品展现了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表达,最终评选出获奖作品一等奖 1 组,奖金 5000 元、二等奖作品 2 组,奖金各 2000 元,三等奖作品 3 组,奖金各1000 元,优秀奖 30 组,入围奖 30 组,同时颁发荣誉证书及财神文化相关纪念品。评选出 70% 的优秀成果直接应用于赵公山财道文化景区文创产品开发,实现了“从课堂到市场”的价值闭环,体现了产教融合的成果转化导向目标。另外,作品展还受到了央广网、搜狐网、发布、文旅集团等官方媒体的专项新闻报道,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自信。

五、思政融合:文化与价值观的内在塑造

赵公山财道文化景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公明财神信仰”的核心承载地,其文化内涵与“在地化”教育理念形成深度契合。校企合作中,双方以“财神文化”为核心,挖掘其“诚信、和谐、共享”的价值观,并将其融入设计教育的思政课程体系。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更通过文化调研、实地考察等环节,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伦理内核,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例如,通过邀请赵公山财道景区的负责人作专题讲座,通过深入解读财神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增强大学生“财商”素养。倡导学生要向道德模范学习,将诚信、勤劳、节俭等美德传承下去,并成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更要注重道德财富、精神财富和身体财富的重要性;强调正气养财、和气生财、厚德聚财、顺势发财、结缘散财、积善蓄财的生财之道。通过讲座,学生不仅了解到了财神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财富管理知识。

六、成果转化:深化“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

基于三方合作成效,还联合地方政府成立了“文化 IP 孵化中心”,旨在推动高校设计教育成果向旅游商品、数字藏品等领域转化,如开发元宇宙文化体验项目,搭建校企共享的“数字文创资源库”,整合设计素材、案例库及企业需求信息,支持学生远程协作与成果迭代。基于校企合作项目实现产业链延伸和资源平台化管理,推动设计教育成果向市场与社会价值转化。

总结:校企(地)合作融入设计教育改革举措,为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与赵公山景区的校企合作,通过文化赋能与项目驱动的培养模式,为设计教育提供了“在地化”实践样本。未来将进一步强化跨学科协同、优化评价机制并构建可持续的产教生态,继续探索教育新高度,最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未来将继续践行“协同·驱动·转化:校企合作视域下设计教育实践能力多元培养模式研究”,为社会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建军 .“多元复合 - 能力自主架构”培养模式的构想与实现——郑州轻工业学院工业设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装饰.2012.

[2] 康灿 .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设计能力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 [J]. 高教学刊 .2024.

[3] 李芳晓 .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J]. 上海服饰 .2024.

[4] 蔡菲凡 . 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实践路径探究[J]. 教师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