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探究网络舆论场中的心理效应及其影响

作者

鞠滢滢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一、引言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舆论影响力日益突出,其形成与传播已更多地受公众心理驱动,而非事件本身。本文旨在研究这些相互作用的心理效应对舆论的影响,并以“杭州女子失踪案”为具体案例,深入剖析其中的受众心理及其舆论影响,为该观点提供实证支持。

二、“杭州女子失踪案”事件经过

案件发生于 2020 年 7 月 4 日居住于杭州市江干区三堡北苑居的来惠利无故失踪。在家属几经寻找无果后,于 7 月 6 日向警方报案。警方接到报案后,便迅速展开调查,通过查看小区监控,走访调查等方式来寻找来惠利的下落。然而,匪夷所思的是,在小区监控中,并未发现来惠利离开小区的身影,这使得案件变得越发扑朔迷离。

随着案件的持续发展,引起相关媒体的注意,随机各大新闻媒体分別对案件进行报道,并根据案件的进行实时更新,互联网平台以及社交媒体关于该案件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吧,引发众多网友的关注和热议。许多网友化身为侦探,对案件进行了各种的猜测和推理,形成了强大的“全民侦探”的舆论观。

最后在警方的不懈使劲下,在19 天的时间中对案件深入分析排查,于7 月23 日警方宣告案件突破。失踪人员来惠利因家庭矛盾在熟睡之际惨遭丈夫杀害并将其分尸后抛弃,伴随警方公布的案件再次引发网络舆论的轩然大波,其中更多对许国利杀害妻子的残忍行为感到愤怒,也对案件侦破过程以及警官查案本事给予肯定。

三、杭州女子失踪案”中的心理效应剖析

(一)从众心理

在“杭州女子失踪案”中,从众心理表现明显。许多网友在未完全了解案情时便盲目跟风,通过加入讨论、转发信息和参与猜测来表达立场。这种从众行为不仅持续推高案件热度、形成强大舆论压力,甚至在警方公布进展后,部分人仍固守己见、跟随大众观点,充分体现了从众心理对网络舆论的深刻影响。

(二)猎奇心理

该案件的离奇与悬疑,极大激发了网民的猎奇心理。他们化身“网络侦探”,执着地从监控盲区、小区结构等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破解谜团,并提出各种猜测。正是这种由好奇心驱动的广泛参与和讨论,持续推动着舆论发展,使该案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

(三)同情心理

公众对受害者来惠利的遭遇产生了广泛同情。这种同情心不仅驱动了对案件进展的持续关注和对警方的支持,也促使网友表达慰问并呼吁社会关怀。更重要的是,它强化了公众对司法公正的诉求,要求严惩凶手,查明真相。

(四)逆反心理

在案件调查中,部分网友因产生逆反心理而质疑警方。这种对立心态使他们怀疑官方通报的真实性,并坚持己见,甚至传播毫无根据的虚假线索与猜测。这些行为不仅严重干扰了警方的正常调查,也对网络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

四、“杭州女子失踪案”中的舆论影响

(一)对社会的影响

“杭州女子失踪案”的网络舆论带来了多方面积极影响。首先,它提升了公众的安全意识,并引发了对家庭及邻里关系的深层思考。其次,舆论压力促使警方加大侦破力度、提高效率,并确保了调查的严谨与公正。此外,该案也推动了社会对家庭暴力、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关注与解决。

(二)对公众的影响

该案件的悬疑情节极大地满足了网民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通过获取最新进展、参与推理,扮演“网络侦探”的角色来探索真相。同时,这也成为一个释放同情心的渠道,网友通过哀悼受害者、谴责凶手,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与善良。

(三)对事件本身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案件侦破具有双重影响。积极的一面是,强大的舆论压力能促使警方加快侦破进程,同时,网友的讨论和猜测也能为警方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与参考思路。消极的一面是,舆论中夹杂的虚假信息和谣言会误导调查方向,造成警力资源的浪费。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杭州女子失踪案”中,从众心理表现明显。许多网友在未完全了解案

情时便盲目跟风,通过加入讨论、转发信息和参与猜测来表达立场。这种从众行为不仅持续推高案件热度、形成强大舆论压力,甚至在警方公布进展后,部分人仍固守己见、跟随大众观点,充分体现了从众心理对网络舆论的深刻影响。

(二)建议

1. 强调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帮助网民建立科学的认知图式

网民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网络舆论走向,认知不足或不合理会导致舆论混乱。尤其在突发事件中,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他们不应只传播事实,更要通过发表观点和分析,帮助网民建立理性的新认知。这能提升民众筛选和利用有益信息(如政策、知识)的能力,最终促进社会稳定。

2. 加大网络舆论的监督力度,引导网民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政府应加大网络舆论监督力度,在新闻报道中尽可能报道事实全部真相,防止过于强烈,情绪化的言语误导舆论方向。同时实施平衡舆论方法,宣传网民在言论以及散播信息时进而应维持冷静客观态度,千万不可随意跟风,人云亦云导致群体极端化的现象引发。

3. 端正网民舆论动机,实施健康理性的网络行为

互联网放大了社会舆论,但参与者动机复杂——从正义感到猎奇、寻求认同等不一而足,这导致了舆论走向的多样性。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我们个人应理性对待,通过提升自身素质、判断力和对时代的理解,谨言慎行,明确自身角色,以实际行动传播正能量。

总之,我国作为全世界网民最多的国家,互联网更是民众进行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有利于维护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通过反思频频发生的网络舆论事件,我们可以从舆论主体的认知、情感以及动机等观念出发,发布切合时宜的客观评论。

参考文献:

[1] 刘与同 陈曦.网络舆情中基于心理暗示的温和舆论引导策略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 2024, 21(3):30-37,54.

[2] 李微 . 融媒体时代地方主流媒体网络舆论引导困境与对策探究 [J].新闻研究导刊 , 2024, 15(12):21-24.

[3] 周艺萍, 梁静静, 杨伍作,et al. 心理忽视对大学生网络引战的影响:孤独感和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以及网络去抑制的调节作用 [C]// 第二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分组口头报告.2023.

[4] 杜海洋 .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舆论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社会科学 , 2022(1):4.

[5] 刁佳玺, 廖佳妮 . 新时期网络舆论中的心理效应分析与策略研究 [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 2020(9):4.

[6] 李勇 , 蒋冠文 , 毛太田 , 等 . 基于情感挖掘和话题分析的旅游舆情危机演化特征——以“丽江女游客被打”事件为例 [J]. 旅游学刊 , 2019.09-015.

[7] 王中碧 , 刘英 .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围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J].新闻研究导刊 , 2019, 10(6):2

[8] 石鑫 . 社会舆论场的理性建构路径探析——基于舆论反转现象 [J].区域治理 , 2023(19):0022-0024.

[9] 周艺萍, 梁静静, 杨伍作,et al. 心理忽视对大学生网络引战的影响:孤独感和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以及网络去抑制的调节作用 [C]// 第二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分组口头报告.2023.

[10] 李勇 , 蒋冠文 , 毛太田 , 等 . 基于情感挖掘和话题分析的旅游舆情危机演化特征——以“丽江女游客被打”事件为例 [J]. 旅游学刊 , 2019.09-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