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感统训练的教具设计
李晶 岳剑峰
武汉轻工大学 湖北省武汉市 430048 得力智能研究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1. 课题背景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早期干预对改善症状至关重要。玩教具在ASD 儿童的康复训练(感官、运动、社交技能)中扮演重要角色。国外 ASD 玩教具开发多样化,不仅对传统产品进行再设计,更注重结合智能技术开发交互式产品(如智能音乐玩具、触觉交流设备),有效提升儿童情感认知能力。
国内研究起步较晚,虽有关注度提升和跨学科研究(教育、心理),但国内 ASD 儿童数量众多,现有产品多为普通玩具或治疗性过强、娱乐性不足的教具。且市场产品严重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作为玩具生产和出口大国,国内在 ASD 专用玩教具领域存在市场空白。针对ASD 核心需求(如身体协调性)、适合特定年龄段(3-6 岁)且有效的本土化智能玩教具几乎空白,亟需有效且可负担的康复辅助工具,为本土化、经济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案提供支持。
通过对武汉市自闭症儿童活动基地、武汉禧乐儿童康复中心、武汉楚天自闭症康复托养培训中心、武汉麟洁儿童心理康复中心、武汉方寸感统儿童康复中心的实地走访、专业文献研究及与临床医师的深度访谈,深入观察并理解了 ASD 儿童的生活学习状态,总结其普遍存在的核心挑战:社交互动障碍、沟通困难、感知与兴趣异常、智力发展不均衡。针对以上问题,对ASD 儿童的干预方法,依据其核心原理,主要也可归纳为四类:生物医学干预、运动疗法(以感觉统合训练为代表,强调通过特定运动改善感觉处理与身体协调)、教育疗法、心理疗法。
课题针对运动疗法,探索面对 ASD 儿童的,结合感统训练理念的专用运动器械、玩教具设计。意图利用国内制造业优势,可以设计生产出性价比高、易于推广的产品,惠及更广泛的ASD 儿童群体。
2. 平衡车对ASD 儿童感统训练的优势
平衡车是一种无踏板、无链条的儿童骑行训练工具,其核心设计理念是通过双脚蹬地滑行来学习动态平衡。儿童滑行过程中的加速、减速、转弯和维持平衡,持续刺激前庭系统,这是感统训练的核心。良好的前庭功能对姿势控制、眼球运动、空间感知和情绪调节至关重要,而 ASD 儿童常在此方面存在困难。使用过程中,儿童需要用双脚蹬地提供动力,通过手臂操控车把维持方向,身体各部位(尤其是核心肌群)需要协同工作以保持稳定。这提供了丰富的本体感觉输入,帮助儿童更好地感知身体位置、关节角度和肌肉用力程度,改善身体地图构建和动作计划能力。手握车把、臀部接触坐垫、脚掌接触地面蹬踏,提供了多种触觉刺激。设计良好的平衡车(如考虑材质、纹理)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所需的触觉输入,帮助调节触觉敏感或迟钝。
平衡车能提升身体协调性与动作控制。平衡车要求双侧协调(双腿交替蹬地)、手眼协调(眼睛观察路径,手控制方向)、眼脚协调(脚根据视觉信息调整蹬地力度和方向),以及核心稳定。这些正是 ASD 儿童普遍面临的挑战。反复练习能显著改善这些基础协调能力。同时,平衡车骑行提供了一个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如从 A 点滑到 B 点)的运动任务。这种结构感对 ASD 儿童来说往往更易理解和接受,能减少因活动目标模糊带来的焦虑。动作(蹬、滑、转向)相对重复且有节奏,符合部分ASD 儿童对可预测性和重复行为的偏好,更容易投入。
平衡车有助于儿童注意力集中。在骑行过程中,儿童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动作、平衡维持和路径观察上。这种任务导向的专注能帮助 ASD 儿童练习在动态环境中维持注意力,减少分心。并且,儿童可以主动控制滑行的速度、方向和强度,从而获得符合自身耐受度和需求的感觉输入。这比被动接受感觉刺激(如被晃动)更有利于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成功驾驭车辆能带来掌控感和成就感,有助于情绪稳定。
平衡车还能成为潜在的社交互动桥梁。在小组或治疗师引导下,平衡车活动可以设计为简单的社交游戏(如轮流、跟随、小型比赛),为ASD 儿童在低压力、以动作为基础的环境中练习社交互动和规则理解提供机会。
3. 为ASD 儿童设计专用平衡车
许多 ASD 儿童存在活动量不足的问题。一款设计得当、吸引他们参与的平衡车,能有效增加其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不仅有益感统发展,也对心肺功能、肌肉力量、骨骼健康和体重管理有积极影响。通过对大型商超、玩具店及自行车专卖店的考察调研及线上购物平台的搜索,均未找到专为 ASD 儿童设计的平衡车,主流产品均面向普通儿童。为评估普通平衡车对 ASD 儿童的适用性,在康复机构进行了观察性试验。初次接触时ASD 儿童普遍表现出困惑,不知如何操作,多静止于车上;操作困难,在教师引导下尝试使用时,常出现动作不协调,如仅用手臂僵硬前推车把,脚步动作迟滞或不配合,用力下压车把、车座等异常施力行为。多次试验明确显示普通儿童平衡车的设计不适用于 ASD 儿童,其操作复杂性超出了多数 ASD 儿童的能力范围,这凸显了开发专用平衡车的必要性。为精准匹配 ASD 儿童的感统需求与特点得出以下设计切入点:
(1)可调节性、分阶段性设计:ASD 儿童个体差异巨大,能力发展不均衡,专用平衡车必须支持分阶段适应性训练。例如:初期可能需要更稳定(如辅助轮、宽轮距)、更多支撑(如易握车把、靠背)和明确引导(如视觉提示路径)的设计,以降低难度,专注于基础动作和感觉输入;后期则可逐渐移除辅助,提升挑战性,促进更高阶协调和平衡。
(2)感觉反馈的优化:可以设计特定的触觉反馈(如不同纹理的车把)、视觉提示(如方向指示灯光、路径标记)或听觉反馈(如速关联的声音),以增强其作为感统训练工具的效果,并弥补或支持ASD 儿童在特定感觉通道上的差异。
(3)安全性与可预测性:需特别注重结构安全(防夹手、圆滑边角、稳固材质)和操作安全(如限速、易刹车),并确保操作反馈清晰可预测,减少ASD 儿童因意外或不可预测性产生的焦虑。
(4)强化教具属性,融入康复体系:专用设计需考虑便于治疗师或教师进行引导和干预。例如:留有辅助推行或牵引的结构接口、设计便于观察儿童姿势的形态、或可整合简单的教学模块(如按指令选择不同颜色的路线)。总的来说,其设计理念和功能应能自然地融入现有的感统训练课程或ABA、结构化教学等框架中,成为治疗师工具箱中有效的组成部分。
4. 设计实施
基于 ASD 儿童感统训练需求与行为特征,本设计聚焦 3-6 岁 ASD 儿童,开发了一款模块化、可拆卸式平衡滑步车,通过渐进式训练机制改善身体协调障碍(如图1)。核心设计策略如下:

(1)分阶段适应性训练功能
初级模式(车头分离),康复教师通过快速释放结构拆分车体,引导儿童推行独立车头组件进行直线轨迹平衡训练(如图 2)。针对发展性视觉- 动作整合能力和双侧肢体协调模式,提升注意力与手眼协调精度。为整车滑行建立神经肌肉控制基础,降低进阶训练焦虑阈值。进阶模式(整车整合),当儿童掌握基础操作,达到动作熟练度标准后,组合车体,切换至坐姿滑行模式(如图 3)。儿童坐姿滑行时需同步完成三重任务:下肢蹬地提供动力(股四头肌激活)、核心肌群维持动态平衡(躯干稳定性训练)、手部操控转向机构实现避障。能同步发展下肢蹬力、动态平衡及全身协调性,锻炼儿童提前预判路径,提升感觉统合效率。

(2)人机适配设计
骶骨支撑曲面座垫,坐面压力分布优化,避免坐骨神经压迫,尾端 8°上扬设计兼具挡泥功能。匹配 ASD 儿童反应延迟特性,设计15°机械限位转向角,降低侧翻风险,实现安全转向。车架榉木构件通过防松脱法兰螺母连接,设计双模高度调节,通过横梁的反装低重心模式(如图4)和正装高重心模式(如图5)实现坐高大幅度调节,搭配座垫升降微调节设计,适配3-6 岁儿童身高范围(如表1)。


(3)用户适应性设计
以低敏感度感官体验为导向,材料选择 FSC 认证榉木车架,兼顾高承载性及温润触感,配合铜合金连接件,抗腐蚀同时色彩稳定,营造自然温和的视觉氛围,降低环境刺激引发的焦虑。全车圆角处理、隐藏式紧固件及食品级木器漆,构建安全与信赖感,消除操作安全隐患与心理排斥(如图6)。模块化设计确保两种训练模式无缝转换,结构强度符合材料标准。

综上,针对 3-6 岁 ASD 儿童活泼好动但协调能力待发展的特点,精准匹配发育需求,通过渐进式训练提升身体控制能力,并改善核心缺陷(注意力分散、动作计划障碍)。将康复目标融入游戏化设计,为感统训练提供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专属工具,突破普通玩具的局限性。
平衡车是以“动态平衡先行”为指导的基础运动器械,其设计本质是顺应儿童神经发育规律,平衡觉先于踏板技巧,而针对 ASD 儿童的改良设计,是进一步释放其感统干预潜能。本研究设计的可拆卸式平衡滑步车,经投入康复机构进行效益验证,能明显提升 3-6 岁 ASD儿童的身体协调性。通过模块化分阶段训练机制,车头分离推行模式下,儿童注意力持续性有明显进步,单次训练时长平均延长 7 分钟;推行过程中,动作计划能力得到提高,目标路径偏离率降低,有效改善儿童感统功能。整车整合滑行模式下,儿童通过转向操控同步训练眼手协调,在老师和家长指导下进行蹬地节奏和左右腿交替运动训练,提升眼脚协调和双侧整合能力;滑行中蹬地力度调控强化关节位置感知,滑行加速、减速也能刺激前庭系统,能改善动作计划能力、提升空间定向能力。
本研究在社会价值方面,为家庭及康复机构提供标准化训练工具,降低教师干预强度,通过游戏化设计增强儿童训练依从性,缓解照护者心理压力。设计创新方面,15°机械限位转向机构降低侧翻风险,双模高度调节系统适配 80-130cm 身高范围,覆盖学龄前关键康复窗口期。未来优化方向上,可考虑车架材料升级为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在维持环保属性基础上提升抗冲击强度。同时,可集成物联网传感器,运用陀螺仪、压力感应装置,构建量化康复评估系统,实现训练数据云端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家托,郑宇星,张立巍 . 基于 AHP-GRA-TPOSIS 的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干预产品设计研究 [J]. 包装工程 .2023,44(16) :132-144.
[2] 王小妍,苏伟鸿 . 以童车为载体的自闭症儿童交互干预设计 [J]. 包装工程 .2022,43(10) :121-128.
[3] 杨芷萱,张丙辰,何春霞,徐晔 .STEAM 理念下的 ASD 儿童玩教具设计研究 [J]. 设计 .2025,38(11) :7-11.
[4] 王媚雪,翟洪磊 . 基于 AHP 与 TOPSIS 法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产品设计评价方法及应用 [J]. 图学学报 .2020,41(03) :453-
[5] 五彩鹿孤独症研究院. 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 Ⅳ[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2022.
[6] 王媚雪,胡宇琦 . 基于 AHP-TOPSIS 法的自闭症儿童依恋产品设计研究 [J]. 包装工程,2021,42(18): 220-226.
[7] 张丙辰,王艳群 . 基于自闭症儿童心理认知的玩具设计研究 [J]. 设计 ,2019(2): 130-131.
[8] 黄钟河 , 朱楠 . 国内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的自闭症谱 系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干预研究元分析 [J]. 中国特殊教育 , 2020(7): 67-
[9] 陈永当,付钰 . 基于认知发展理论与 TRIZ 的儿童益智玩具设计 [J]. 包装工程 , 2020,41(20): 13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