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张掖市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研究

作者

唐华

中共张掖市委党校 甘肃省张掖市 734000

一、张掖市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现状分析

(一)社会结构特征

从人口构成维度观察,本地户籍人口与外来流动人口形成动态平衡。本地人口以世代居住者为主,其社会关系网络相对稳固,而流动人口则因就业、教育等需求形成阶段性聚集。这种人口流动模式为城市注入活力,带来群体间融合的挑战。少数民族群体的存在进一步丰富了人口结构的多样性,其文化习俗与传统生活方式对主流社会形成补充,但语言、宗教等差异也可能成为互动障碍。

职业结构分化是社会结构的另一重要表征,传统农业从业者仍占据一定比例,其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与城市节奏存在错位。服务业从业者随着旅游业、商贸业的发展迅速增长,成为连接不同群体的纽带。新兴产业从业者如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领域人才,则代表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 [1]。这三类群体在收入水平、社会地位、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导致资源分配与社会参与机会的不均衡。中产阶层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部分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消费模式与文化偏好对社区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工人阶层与边缘群体则面临就业稳定性、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压力,其诉求表达渠道仍需完善。

(二)社区环境现状

社区环境作为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其现状呈现矛盾性与过渡性。物理空间布局方面,老旧社区与新建小区形成鲜明对比。老旧社区多建于计划经济时期,建筑密度高、公共空间匮乏,基础设施老化问题突出。新建小区则以商品房开发为主,注重绿化率与功能分区,但同质化设计导致社区特色缺失。传统行政主导型管理仍占主导地位,社区居委会承担大量行政事务,居民自治空间受限。社会组织发育滞后,专业社工机构与志愿者团队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多元化服务需求。居民参与渠道单一,除投票选举外缺乏常态化参与机制,导致社区事务决策易陷入“政府热、居民冷”的困境。

文化环境建设处于探索阶段,本土文化如河西宝卷、裕固族民俗等需要保护与传承,但年轻一代对其认同感减弱。外来文化通过商业业态、网络媒体等渠道渗透,与本土文化形成碰撞。文化活动的组织多由政府或企业主导,居民自发开展的文化交流较少,群体间文化认知差异尚未有效弥合。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仍以户籍人口为基准,流动人口服务需求常被忽视。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资源向中心城区集中,郊区与农村社区服务能力薄弱。智慧社区建设停留在表面,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线上服务平台使用率偏低。社会资本积累处于初级阶段。居民间信任关系多局限于亲缘与地缘网络,跨群体社会网络尚未形成。社区公共事务讨论平台缺失,不同背景居民缺乏深度对话机会。社会组织在动员居民参与、协调利益矛盾方面的作用未充分发挥,社区凝聚力建设仍需破题[2]

二、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的构建路径

(一)制度设计层面

制度设计是互嵌式结构构建的根基,其核心在于通过规则重构打破既有社会分隔。传统制度往往以行政边界或群体属性为划分依据,这种模式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管理效能,但难以适应当前社会流动加速的趋势。因此,制度创新需聚焦于消除群体间隐性壁垒。例如,可探索建立跨部门资源整合平台,将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从户籍制度中剥离,转向以居住地为核心的服务供给模式。单一领域的改革容易因其他领域滞后而失效,因此需构建涵盖社会保障、社区治理、文化融合等多维度的政策网络。例如,在社会保障领域,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确保不同群体享有均等化的资源获取机会;在社区治理领域,则需完善居民自治规则,明确社区事务的决策流程与参与主体,避免行政力量过度干预导致的治理僵化。制度设计应兼顾刚性与弹性,刚性规则为社会运行提供底线保障,而弹性机制则能回应多元需求。例如,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入问题,既需通过反歧视法规保障其合法权益,也可设立社区文化调解员等柔性岗位,协助化解群体间因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

(二)空间重构层面\$

空间是社会关系的物质载体,其布局方式直接影响群体互动模式。传统城市规划常以功能分区为主导,导致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彼此割裂,这种空间形态无形中强化了群体隔离。因此,空间重构需以“混合性”为核心理念,通过土地用途的多元组合打破单一群体聚集现象。例如,在老旧社区改造中,可引入“小尺度、渐进式”更新策略,将闲置厂房改造为包含商铺、工作室、公共活动室的复合空间,使不同职业背景的居民在工作与生活中产生自然交集。公共空间是群体互动的重要场所,其设计应遵循“开放性与包容性”原则。一方面,需通过拆除围墙、增设步行通道等方式提高空间可达性,使不同群体能便捷共享设施;另一方面,公共空间的功能配置需兼顾多样化需求,例如设置无障碍设施、多语言标识系统,以及可供不同年龄段人群使用的活动区域。物理空间不再以群体属性为标签时,群体间的心理隔阂也会逐渐消解。例如,通过建设跨社区的文化走廊或生态公园,使不同背景的居民在共同维护公共环境的过程中建立认同感。

(三)主体互动层面

互嵌式结构的活力源于多元主体的有效互动。政府作为治理主导者,需转变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思维,转向“平台搭建者”角色。例如,可通过制定社区需求清单与资源清单,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居民根据自身优势参与服务供给。居民是社区治理的核心主体,其参与意愿与能力直接影响互嵌式结构的稳定性。需构建多层次的参与渠道,既包括正式的议事会议,也涵盖非正式的交流活动。例如,可设立社区提案制度,允许居民就公共事务提交方案,并由专业团队提供可行性评估支持。开展社区骨干培训计划,提升居民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协商技巧,使其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建设者。社会组织是连接政府与居民的桥梁,其专业化服务能弥补治理空白。需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机制,通过税收优惠、项目资助等方式降低其运营成本,同时建立第三方评估体系,确保服务供给质量。探索“时间银行”等互助模式,鼓励居民以志愿服务换取他人帮助,形成良性互动循环。

(四)保障机制

资金保障是基础,需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将部分财政资金以项目制形式拨付社区,同时通过设立社区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技术保障则能提升治理效能,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居民需求分布,优化服务资源配置;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社区设施智能管理,降低运维成本。建立涵盖过程监督与结果评估的复合体系,将居民满意度、群体融合度等指标纳入考核框架。例如,可引入第三方机构定期发布社区治理报告,公开透明地反映政策执行效果。完善投诉反馈渠道,确保居民意见能及时传达至决策层。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定期培训等方式提升其专业素养。推动高校与社区建立合作机制,鼓励社会学、城市规划等专业学生参与社区实践,为治理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结束语:

张掖市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的过程,本质上是探索城市包容性发展的实践。这一过程需平衡制度刚性与空间弹性,兼顾群体差异与共同利益,最终实现从“物理共存”到“社会共生”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闫坤 , 唐丹彤 . 迈向高收入组别与社会结构转型 [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24(3):61-72.

[2] 王水雄 .MBTI 人格测试热背后 : 青年心态与社会结构调适 [J]. 人民论坛 ,2024(6):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