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

作者

张佳霓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 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000

2013 年8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1 互联网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广泛应用,“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安全与发展的战略问题。

一、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形势

新时代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其中互联网上的意识形态斗争越发激烈,成为影响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最大变量。

(一)网络意识形态多元化

在网络空间,参与主体从不局限于国家、民族、阶级等等,网络参与主体多元化。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意识形态也有着各自倾向。网络参与主体的大众化,使得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呈现多样化,并且多元网络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继续互相影响、互相反应,其中难免包含大量错误思想观念,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加剧网络意识形态多元化。

(二)主流意识形态弱化

在网络空间,囿于教育背景、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差异,不同网络参与主体的话语表达能力、内容和其自身的影响力并不是完全平等均衡的,反而呈现出一种不对称的话语权力关系。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力转移,使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威弱化,不利于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复杂化

存在于网络空间的网络意识形态,不仅仅是现实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映射,同时更是现实与虚拟的交融,并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影响现实社会。网络意识形态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不同于以往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主体的多元化、速度的高速化,往往呈现出爆炸式的传播样态,在地区、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扩散开来。这些都决定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同以往的复杂。

二、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安全的主战场上,我国面临着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挑战:国际上主要是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国内主要是由于新媒体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问题等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

(一)互联网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工具

意识形态战略一直是西方国家企图遏制中国发展、改变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达到和平演变目的的重要战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网络空间的肆意生长,互联网技术为西方国家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传播手段更为隐蔽。西方国家的网络意识形态渗透以其技术优势、资本控制、网络围攻为主要特征。

(二)新媒体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对人们的思想也会产生广泛影响,从而新媒体也逐渐成为网络意识形态的新领域、重点领域。

顺应时代发展大潮,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才能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与发展助一臂之力。一方面,新媒体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扩大;另一方面也拓宽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渠道。

新媒体作为工具,为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必然带来新的挑战。它不仅仅是我国主流社会思潮的传播工具,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提供了展示舞台,作为无属性的工具,同样也为其他社会思潮包括错误思潮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新媒体传播方式为潮流所到来的全媒体时代,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相互激荡。网络空间成为信息集散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日趋复杂。媒体融合难度随着传播结构的立体化、范围的扩大化而不断增加,这制约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

三、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3。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抵制网络上的各类错误社会思潮,引导网络舆论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积极发声,实现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健康有序发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 2019 年 10 月 28 日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4,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所在。

(二)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主体建设

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象是人,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工作的范围以人民群众在哪为始终。而为什么说互联网是其中最大变量?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绝大多数人是通过网络空间获取信息,从而受到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网络弥漫虚假信息、错误思潮、不正确的价值观的话,我国网络意识形态乃至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都将遭受严重威胁。而如果网络空间充满正能量、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互联网此时就是我们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大助力。

(三)推进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技术创新

如美国以技术优势推行网络霸权主义,正是因为其在互联网技术上的优势,侵犯他国网络主权,进而威胁到意识形态安全。所以我们需要推进网络技术创新,占据主动权,识别风险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在技术上取得了不少突破,特别是今年年初DeepSeek-R1 模型正式发布以来,改写了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但一些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同时我国又拥有最大的产品市场,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重视技术创新的原因之所在。

(四)确立法治思维建设体制机制

习近平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下,“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尤其要发挥好法治的规范作用。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自媒体等传播方式的出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网络舆论在传播中形成了一些灰色地带,尤其需要法律的规范与引导。

随着生成式人工等新技术的应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局势会更加复杂严峻,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对网络意识形态问题的全面认识,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筑牢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防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建设网络强国,维护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 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3] 习近平 .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J]. 求是,2019(6).

[4]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 人民日报,2022-10-26(1).

基金项目和编号: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DSGB202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