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民间艺术资源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实践研究
崔文宇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大河湾镇学校 162650
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美术教学中民间艺术资源的运用对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影响。通过分析民间艺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发现其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实践表明,将民间艺术资源融入美术教学,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民间艺术资源;审美素养
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元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艺术资源,不仅能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创造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美术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民间艺术资源的运用,则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民间艺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民间艺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些资源涵盖了剪纸、刺绣、泥塑、年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每一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能够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挑选适合的民间艺术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在实际教学中,民间艺术资源不仅作为教学素材,用于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技法特点以及表现形式,还成为了创作主题,引导学生模仿传统绘画风格进行创作,或者利用民间美术元素进行现代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艺术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民间艺术资源的融入,小学美术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民间艺术资源:学生审美素养提升密码
1.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民间艺术资源犹如一座蕴藏深厚民族文化的宝库,每一种民间艺术都承载着特定时期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学生在学习民间艺术过程中,如同开启一场探寻民族历史文化的奇妙之旅。他们能从中知晓先辈们的智慧结晶、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真切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深入了解会在学生内心深处种下民族自豪感的种子,生根发芽为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2.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民间艺术资源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表现形式,为学生打开一扇充满奇幻色彩的创意之门。以剪纸教学为例,一把剪刀、一张彩纸,在学生手中就能变幻出无数可能。没有过多限制,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将脑海中的画面通过剪纸呈现出来。这让他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突破常规思维束缚。每一个独特的图案、每一次大胆的尝试,都是创造力的体现。[2]
3.提升审美水平和艺术表达能力:民间艺术资源涵盖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如古朴的木雕、绚丽的刺绣、灵动的皮影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表现手法。学生学习这些民间艺术时,如同置身艺术的百花园,尽情领略不同艺术之美。他们逐渐学会分辨色彩的搭配是否和谐、线条的运用是否巧妙、造型的设计是否独特,审美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同时,接触多种表现手法也为学生提供更多艺术表达途径。他们可以利用民间艺术的夸张手法突出主题,运用象征手法传递情感。
三、民间艺术资源“点亮”小学美术教学
(一)深挖细掘,做好民间艺术资源收集整理
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多彩,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宝贵素材。教师肩负着收集整理这些资源的重任,为教学提供坚实支撑。而图书馆就是知识的宝库,它珍藏着大量有关民间艺术的典籍、画册,详细记载着各地民间艺术的起源、发展脉络与经典作品,教师可从中探寻珍贵资料。博物馆则是民间艺术的实物展示殿堂,陈列着精美绝伦的民间手工艺品,如巧夺天工的苏绣、古朴大气的陕西面花等,教师实地参观,拍照记录,获取一手资料。
互联网更是信息汇聚之地,各类民间艺术网站、论坛、社交媒体群组,分享着海量图片、视频、文字介绍。教师可以筛选出许多优质内容,下载保存。收集后,再按艺术形式、地域特色、历史时期等维度分类整理,建立电子和纸质档案库。如将剪纸分为北方粗犷豪放派与南方细腻婉约派;把刺绣按苏绣、湘绣、蜀绣等地域流派归类。这样一来,教学时能迅速精准调用资源,让民间艺术生动呈现在学生面前。
(二)推陈出新,开展多元民间艺术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需要教师设计一些多元的教学活动。比如组织民间艺术作品欣赏活动,营造浓厚艺术氛围。在展示惠山泥人时,可以详细讲解其起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造型丰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讲述“大阿福”背后庇佑平安的美好寓意,引导学生观察泥人表情、服饰细节,感受质朴纯真之美。同时,还可以举办创作活动,给予学生实践机会。以风筝制作为例,教师先介绍风筝起源于春秋时期,最初用于军事,后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接着示范扎骨架、糊纸面、绘图案步骤,学生动手实践,发挥创意绘制独特图案。最后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如请糖画艺人现场表演,艺人以勺为笔、以糖为墨,快速绘制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边制作边讲解技巧,学生近距离观看,惊叹之余学习传统技艺,深入了解民间艺术魅力,获得丰富创作灵感与空间。[3]
(三)融会贯通,推进民间艺术跨学科深度融合
民间艺术与多学科紧密相连,跨学科融合能拓展学生视野,提升综合素养。教师可以将剪纸艺术与历史学科结合,来讲述古代剪纸用于祭祀、装饰,随时代变迁用途演变。如汉代造纸术发明推动剪纸发展,明清时期剪纸在民间广泛流传。展示不同朝代剪纸图片,对比风格差异,让学生从历史角度理解剪纸艺术演变。
或者将剪纸与地理学科融合,分析不同地域剪纸特色与地理环境关系。北方剪纸如山西、陕西等地,因地处平原,气候干燥,风格粗犷豪放,图案简洁大气,反映广袤土地孕育的豪迈气质;南方剪纸如江苏、浙江等地,受水乡文化影响,风格细腻婉约,线条纤细流畅,展现江南水乡的柔美秀丽。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艺术风格的塑造作用。通过跨学科融合,学生构建全面知识体系,学会从多维度欣赏民间艺术,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民间艺术蕴含的多元价值。
四、结论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民间艺术资源,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显著的作用。通过加强民间艺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及注重跨学科融合等实践策略,教师可以更好地将民间艺术资源融入美术教学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陈红. 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 教育界,2023(1):44-46.
[2]姚杏仙.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应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34):155-156.
[3]丁小丽. 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2024(15):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