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与发展趋势
黄泽虎
荆门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湖北荆门 448000
一、引言
装配式建筑通过预制构件的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施工,实现了建筑生产方式的革新,具有质量可控、效率高、环保性好等优势。然而,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涉及设计、生产、运输、施工等多个环节,协同难度大,传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其工业化、集约化的特点,导致构件错配、工期延误、成本超支等问题频发。因此,探索符合装配式建筑特点的创新管理模式,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二、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
(一)基于 BIM 技术的集成化设计管理
BIM 技术(建筑信息模型)通过构建三维数字化模型,实现设计、生产、施工数据的一体化管理,打破传统设计的碎片化局限。在设计阶段,采用 BIM进行构件参数化设计,可提前模拟构件碰撞检测,减少现场返工。例如,某装配式住宅项目通过 BIM 模型对预制墙板、管线预留洞口进行协同设计,构件生产准确率提升至 98% ,现场安装返工率降低 60% 。
同时,BIM 技术支持设计方案的可视化交底,使生产单位、施工单位提前参与设计环节,确保设计意图与生产能力、施工条件匹配。某商业综合体项目通过 BIM 云平台实现设计方、预制厂、施工方的实时数据共享,设计变更响应时间从传统的 3 天缩短至 4 小时。
(二)智能化生产与供应链管理
装配式建筑构件的工厂化生产需实现精准化、高效化管理。创新模式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在生产线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控模具精度、混凝土强度、养护温湿度等参数,确保构件质量;利用ERP 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优化生产计划,根据施工进度动态调整产能,减少库存积压。某预制构件厂通过智能化管理,构件合格率从 92% 提升至 99% ,库存周转率提高 50% 。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采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优化运输路线,结合 RFID(射频识别)技术追踪构件运输状态,实现“生产 - 运输 - 进场”的无缝衔接。某跨区域装配式项目通过供应链协同平台,构件运输损耗率从 5% 降至 1.2% ,物流成本降低 15% 。
(三)精益化施工组织管理
装配式建筑施工以“装配”为核心,需创新施工组织模式以提高效率。精益化管理通过优化施工流程、减少浪费,实现高效施工:采用“流水段划分”法,将施工区域划分为多个流水段,同步开展构件吊装、节点灌浆、机电安装等工序,缩短交叉作业时间;推行“样板引路”制度,在构件安装前进行工艺样板验收,规范施工标准。某装配式公寓项目通过精益化管理,单日吊装效率从 10 块墙板提升至 15 块,施工周期缩短 22 天。
(四)全生命周期一体化协同管理
装配式建筑的产业链长、参与方多,需构建一体化协同管理平台,实现各环节的高效衔接。创新模式通过搭建云端协同平台,整合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全流程数据,赋予业主、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不同权限,实时共享信息、协同决策。例如,某 EPC(工程总承包)装配式项目通过协同平台,实现设计变更、生产指令、施工进度的在线审批,管理效率提升 40% ,沟通成本降低 35% 。
同时,建立“设计 - 生产 - 施工”责任追溯机制,通过 BIM 模型关联构件信息(生产批次、责任人、安装位置等),出现质量问题时可快速定位责任环节。某市政桥梁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构件全生命周期数据,实现质量追溯的不可篡改,保障工程安全。
三、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
未来,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将进一步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物理实体与虚拟模型的实时映射,实现全流程动态监控与优化。例如,通过物联网传感器采集构件生产、运输、安装的实时数据,驱动数字孪生模型更新,提前预警生产瓶颈或施工冲突。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将实现管理决策的智能化,如基于历史数据预测构件需求、优化吊装方案,减少人为决策误差。
(二)绿色化管理理念贯穿全流程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将更加注重绿色化、低碳化。一方面,通过优化构件设计(如轻量化材料应用)、采用可再生能源(工厂光伏发电)降低生产阶段碳排放;另一方面,推行绿色施工管理,如构件边角料回收利用、减少现场扬尘和噪音污染。某绿色建筑产业园通过全流程碳足迹追踪,装配式建筑碳排放较传统建筑降低 30% ,获国家低碳示范项目称号。
(三)模块化与集成化程度提升
模块化建筑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高级形式,将推动工程管理向“模块集成”转型。模块在工厂完成内部装修、机电管线集成,现场仅需进行模块拼接,大幅简化施工流程。管理模式需适应模块设计标准化、生产批量化的特点,例如建立模块数据库,实现不同项目间的模块复用,降低设计成本。某酒店项目采用模块化建造,通过标准化模块管理,施工周期缩短至传统模式的 1/3 。
(四)全球化与本土化协同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装配式建筑企业将加速国际化布局,工程管理需适应跨区域、跨文化的特点。一方面,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如欧洲的 BIM 协同标准、日本的精益建造模式);另一方面,结合当地政策、技术标准和供应链资源进行本土化调整。某中企在东南亚的装配式住宅项目,通过“标准化设计 + 本地化生产”模式,既保证质量又降低运输成本,实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四、结论
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是推动建筑工业化转型的核心动力,当前的BIM 集成管理、智能化生产、一体化协同等模式已显著提升了工程效率与质量。未来,随着数字化、绿色化、模块化趋势的深化,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将向更高效、更低碳、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企业需主动拥抱技术变革,优化管理流程,培养复合型人才(既懂建筑技术又掌握数字工具),以适应行业发展新要求,实现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端胜 . 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究 [C]// 广西大学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 . 第一届工程技术数智赋能县域经济城乡融合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 中煤浙江生态环境发展有限公司 ;,2025:81-82.DOI:10.26914/c.cnkihy.2025.021094.
[2] 李树盛 , 姜丽 . 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5,(05):155-157.
[3] 薛晓飞 . 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J]. 建材发展导向 ,2025,23(10):82-84.DOI:10.16673/j.cnki.jcfzdx.2025.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