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黄河非遗文化融入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研究

作者

董溶溶

泰安市科技中等专业学校  27150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人文价值。随着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如何在教育领域实现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中职工艺美术专业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平台,其课程内容与非遗技艺存在天然契合性。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众多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其中东平湖流域的传统工艺尤具特色,包括东平湖草编、东平湖泥塑、东平湖剪纸等。这些技艺不仅具有独特艺术价值,也蕴含着实用性与市场潜力。然而,当前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中普遍缺乏对地方非遗文化的系统融入,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专业学习内容与地方产业发展脱节。

一、东平湖非遗文化的基本特征与艺术价值分析

东平湖位于山东省西部,是黄河流域重要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区域。受黄河文化、齐鲁文化及湖泊文化共同影响,东平湖区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技艺体系。东平湖草编以湖区野生芦苇、蒲草为主要原料,工艺古朴,形式多样,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东平湖泥塑则以湖区泥土为原料,造型生动,色彩丰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东平湖剪纸艺术注重图案构成与寓意表达,广泛应用于节庆装饰与民俗活动。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是湖区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与全国其他地区非遗项目相比,东平湖非遗文化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生态性突出,材料多取自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二是实用性强,非遗产品兼具生活用品与艺术品双重属性,便于市场推广与产业化发展;三是技艺代际传承集中于家庭与社区内部,形式多样但缺乏系统化教育机制。

二、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现状及非遗文化融入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中职工艺美术专业主要围绕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方向设置课程,内容多集中于现代设计理念与实用技能培养,忽视了传统工艺美术特别是地方非遗技艺的系统性教学。一方面,课程内容趋同化明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创新能力培养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地方非遗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脱节,优秀技艺难以通过正规教育渠道有效传承。以东平湖非遗为例,尽管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其申报国家与省级非遗项目,但在职业院校体系内,专门开设非遗课程的学校数量极少,相关教材与教学资源匮乏。据调查数据显示,在东平县内的三所中职学校中,仅有一所开设了与地方非遗相关的选修课程,且内容偏重理论介绍,缺乏实操训练与作品创作指导。

三、东平湖非遗文化融入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具体路径

东平湖非遗文化融入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应坚持系统性、阶段性与实效性原则,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产业衔接、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教学体系。首先,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设立专门的“非遗工艺”模块,将东平湖草编、泥塑、剪纸等技艺纳入必修课程或特色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应涵盖非遗技艺发展史、工艺流程解析、实操技能训练及创新设计应用等方面,形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并重的教学结构。其次,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应依托地方政府及非遗传承人资源,编写符合中职教育特点的教材与案例库,开发配套教学视频与线上学习平台,丰富教学手段与形式。再次,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非遗文化融入的关键环节。学校应与东平湖地区非遗工坊、文化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建实训基地或校外实习点,为学生提供真实生产环境下的学习与创作机会。

四、黄河非遗文化融入中职工艺美术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尽管东平湖非遗文化融入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具有良好基础与发展前景,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首先,师资力量不足制约教学质量。大部分中职学校缺乏既懂非遗技艺又具备现代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师,非遗传承人与职业教育教师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为此,应通过“传承人 + 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模式,引进非遗工艺大师进校任教,同时加强在职教师非遗技艺培训。其次,课程体系缺乏标准化与系统性,目前各校多为自发探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考核标准不统一,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地方非遗融入中职教育的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推动专业认证与资格认定机制建设。第三,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主要瓶颈。

五、结论

通过对东平湖非遗文化融入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系统研究可以看出,黄河流域非遗资源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教学内容与创新素材。将东平湖草编、泥塑、剪纸等非遗技艺有机融入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也有助于增强其文化认同与社会责任感。同时,这一过程对于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促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与案例研究,提出了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市场转化机制完善等具体路径,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参考文献

[1] 温日琨 , 谭春映 . 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新研究 [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1(S1):35-37+40.

[2] 胡天状 . 数字化影像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 [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1,18(03):79-83.DOI:10.13628/j.cnki.zjcmxb.2011.03.008.

[3] 王萍 , 刘敏 , 任亚鹏 .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障制度初探 [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5,14(04):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