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让汉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作者

胡艳霞

衡阳市蒸湘区联合中心学校 湖南 衡阳 421001

作为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小学阶段是学生的首要发展阶段,不管是对于其成长,还是学习,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欲先做事,必先做人,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而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过程中,学校作为建设精神文明的场所之一,与学生朝夕相伴,对学生的意义重大。老师应将汉文化渗透、融入到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通过对其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等,全面提高其德育水平。

一、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价值阐述

(一)重要性

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群体来说,是有着极大的重要意义的。尤其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上,开展相应的教育引导,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养成。这与小学生群体的特点也有关系,这个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缺少处世经验,价值观处于发展期间,所以对外界的事物非常好奇,且接受能力较强,与此同时,也极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误导,因此,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群体养成正确的三观。就学校的本职功能来说,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德、智、体、美、劳要面面俱到,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不仅可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本身来说,更是可以提高其学习认知和学习效率,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优良习惯,对于教学学科的学习,更是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必要性

当前的德育虽然排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一位,但与其他的智育、体育等发展情况相比,显然德育不管是从思想层次上还是从行为层次上,都缺乏足够的认知,这也就导致在实践工作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时,不仅存在忽视、轻视的情况,还有教学内容过于片面的问题,导致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严重偏低,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即是如此,作为学生发展的第一阵地——家庭,也有着类似的情况。很多家长想法较为落后,认为学生的发展全部依靠学校,当好甩手掌柜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只有家庭与学校相配合,共同开展学生的德育教育,才能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率水平。当前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不断交汇,不断冲击,这对我国的汉文化传承也是一种挑战,由于网络的普及,小学生周边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影响了我国汉文化的发展,也影响小学生本身的发展。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必须要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

二、汉文化的重要价值阐述

首先要明确小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主体,其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中华民族汉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的重担。就中华民族汉文化来说,中华民族的汉文化体现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上,比如清明节扫墓、端午节赛龙舟等,其中包括了对古人的缅怀,承载着对过去,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另外,也可将中国传统汉文化历史典籍纳入学生的学习范畴,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比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温暖的家》相关知识时,为了能够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及相关方面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必须将优秀汉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厚底蕴,以多种方式传递给学生。比如面对父母的感恩情怀,播放相关亲情影片,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和家庭的责任感;再比如从大局观方向,引导学生建立优秀的爱国情怀,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可以给学生播放《不屈的民族》、《我的祖国》等相关影片,也可以是其他形式,比如音频、课件等。丰富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积极弘扬中国优秀汉文化的历史典籍,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国优秀汉文化内里包罗万象,有爱国主义精神,有诚实守信,有自强不息等,引导学生学习优秀汉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但是对其精神的洗礼,更是为其三观的培养树立方向。

三、应用汉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有效路径

(一)丰富教学形式,充分挖掘资源

目前关于我国汉文化的教材内容较少,多分布在道德与法治教材当中,且分布形式较为分散。先前由于对汉文化的忽视,导致很多老师并没有涉足其中,对汉文化教材内容不熟悉,在当前,若想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首先教师应转变自身观念,不断熟悉并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主动研读相关典籍,并积极拓展相关领域,做到自身的转变,才能去引导学生的转变。老师关于汉文化的理解加深,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讲解汉文化,教学资源也不应只拘泥于课本内容,老师可以通过相应的纪录片播放等,更新课本内容,丰富课本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汉文化的传承。其次,教师在上课时要不断丰富其教学形式,不要只采用单一的一种形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比如在道德与法治教育当中,老师可以采用成语接龙、摘抄好词好句、朗读诗词等相应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在道德与法治教育当中的参与度。如此才能寄望于学生以后主动配合,促进对汉文化的理解,推动对汉文化的传承。

(二)理论实践并重,营造发展氛围

学校是重要精神文明建设场所之一,也是学生们的主要活动场地,所以对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学校应该占有重要责任。道德与法治教育并不只存在于纸上,除了纸面教材内容的讲解,更多的还要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比如开展相应的实践,可以组织开展相关汉文化讨论会,提供汉文化专题讲座,开展相关汉文化中的剪纸,板画等相应比赛,带领学生投入其中,并在其中获得汉文化的引导。落实实践仍然需要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展开密切合作,渗透汉文化在学生的周围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催促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正处在三观养成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为其树立正确的方向。而通过开展汉文化与传统美德的融入,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汉文化本身作为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中的一部分,在向学生灌输时,可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促进汉文化本身的弘扬与发展,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汉文化,均是一举数得,皆可以促进其共同发展,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文化支持,推动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

【参考文献】

[1] 潘祥超 , 王海滨 .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教学改革探索——基于习近平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视角 [J].2021(12):21-26.

[2] 王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思想政治教学的融合探讨[J]. 课堂内外·教师版 , 2021, 000(010):138.

[3] 王如寿 . 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J].学周刊 , 20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