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研究
田志刚
张家口市第五中学 河北省张家口市 075000
引言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跨学科实践教学,可以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开展跨学科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情境导入,引入生活实际案例
教师要拓展、延伸学生“学”的空间,创新学生“学”的内容,改变学生“学”的方式。教师可以将跨学科理念融入初中物理立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引入生活实际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理现象作为导入案例,如自行车骑行时的摩擦力、电梯上下运行的动力学原理等。首先播放一段自行车骑行的视频,展示上坡、下坡和平路骑行的不同情况。然后提问:“为什么上坡时需要更多的力气?下坡时却可以轻松滑行?”学生在生活中能经常见到自行车上坡、下坡的画面,但对于自行车上坡比下坡需要更大力气的原因却不明了。教师巧妙利用生活实际案例导入新课,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已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讨论过后,让学生用简单的器材(如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等)模拟上坡、下坡的情景,并记录数据。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原理。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和多学科整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借助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跨界关联
智慧教育云平台具有优秀的线上互动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参与学生的课后学习,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促使其将物理学与社会发展进行跨界关联。为此,教师可以在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教学中借助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远程互动,在与学生的积极交流中促进学生课后学习质量的提高。例如,在教学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实例探讨牛顿第一定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实际开展活动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如有学生收集“航天火箭”利用惯性调整推力控制火箭回收的案例、利用惯性进行冰壶运动的案例等。然后,学生进一步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对航天业、体育发展的影响,同时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冰壶运动的发展历程和赛事成就等,加深对物理学和社会发展相关联的认知,提升跨学科教学实效。
3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虚拟仿真拓展
在信息化技术推动下,虚拟仿真拓展为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提供了一条新路径。虚拟仿真技术可以营造一个高度真实的虚拟环境,使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场景来完成实验、观察以及操作等任务,打破了传统实验对时间、空间以及器材等方面的局限性。通过虚拟仿真,学生能够安全方便地探究物理现象和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跨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虚拟仿真软件提供了大量数据记录与分析功能,有利于学生对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技巧的掌握。例如,学习“探索宇宙”的有关知识,学生单靠书本、图片等很难直观地了解行星运动轨迹及万有引力的影响,而使用虚拟天文仿真软件就能模拟出太阳系内各行星的运动情况。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行星质量、轨道参数等来观察它们对行星运动的作用,其中涉及物理学科中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圆周运动等知识。同时,结合地理学科知识,学生可以认识到不同星球的特点及其在宇宙间的位置关系。通过虚拟仿真,学生犹如置身浩瀚宇宙中,切身感受天体运动之谜。学生既对物理原理有了深刻的认识,又把物理原理和地理学科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另外,学生可借助软件产生的数据图表对行星运动规律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实现物理、数学学科的跨学科整合。
4 联系社会、学校及家庭,为“五育融合”创造空间
针对学生的教育培养问题,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有着较大的责任,所以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从学校社团、研学以及节日等方面来切入,充分联系社会、学校及家庭资源,实现校内外之间的联系,为“五育融合”教学落实创造出必要的空间,达成可持续性发展这一重要的目标。对此,一方面学校能通过社会资源来组织形式多元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活动等,以便促使学生明确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势和趋势,也利于在此期间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学校还应注重和学生家长进行联系,改变家长对于“五育”培养的错误认知,如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获得提高即可,其他方面并不重视,所以在落实“五育融合”教育时,也会更加注重德育和智育,虽说有的家长对体育也相对重视,但对美育和劳育却很少提及,因而容易导致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处在并不均衡的状态下,很难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还应和学生家长联系,促进家长认识到“五育融合”教育的重要意义及作用,防范家长在教育培养孩子时产生偏差。最后,在初中物理跨学科教育中,学校应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创造充足的空间,为其他学科的引入提供所需的条件,以便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可以说,通过努力,能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五育融合”教育的贯彻落实,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发展。
5 主体多元,重塑评价生态体系
测评主体的多元化是优化评价体系的重要路径。在跨学科融合背景下,评价体系需要构建多主体协同模式,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测评过程,形成更加开放、动态的评价生态。多元测评体系的构建可依托“四维联动”机制展开。教师仍然是核心评价者,负责学科素养的专业评估,同时借助量规工具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技能及知识应用水平进行诊断性测评。学生在测评过程中不仅是被评价者,也可通过学习档案、反思日志等方式进行自我评估,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元认知监控能力。同伴互评机制的引入则可以促进协作学习,使学生在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家长的评价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延展性反馈,通过项目成果展评、家庭实验观察等方式衡量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社会资源的引入将进一步拓展评价体系的广度。同时,借助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分布式评价数据库,实现评价数据的即时共享和有效存证,确保评价过程的透明和公正。
结语
总之,“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跨学科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促进了知识的整合与创新。通过上述教学方法与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更具竞争力。随着这一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相信未来将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教学实践,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邱雪婷 .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教学探讨 [J]. 教育信息化论坛,2024(4):15-17.
[2] 曹艳. 智慧学习环境下初中物理跨学科教学实践[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24(9):101-102.
[3] 吴弟斌,马兴娟 . 基于“大概念 + 项目化学习”的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单元教学设计 [J]. 理科考试研究,2024(10):42-46.
[4] 栾贻学,马荣艳 .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跨学科实践”与科学素养培养研究 [J]. 学周刊,2025(3):68-70.